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icrosurgical removal of craniopharyngioma via lateral supraorbital approach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angda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丁基苯酞(NBP)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H2O2组)、实验组(H2O2+NBP组)。H2O2组、H2O2+NBP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200 μmol/L H2O2刺激2 h后,H2O2组更换为完全培养基,H2O2+NBP组更换为含1 μmol/L NBP的完全培养基。正常对照组为常规培养
目的对比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1年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CRVO继发ME的88例患者8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采用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测量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及黄斑区水肿容积。88例88只眼中,非缺血型、缺血型CRVO各为44例44只眼,并以此分为非缺血型组、缺血型组
黄斑水肿是引起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为代表的视网膜血管疾病患者视力下降的常见原因。激光光凝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该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和类固醇激素缓释剂等新型眼内药物的应用,使得糖尿病黄斑水肿和继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黄斑水肿得以较好的控制,导致传统激光光凝治疗适应证范围逐渐缩小。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眼内药物的治疗存在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豹纹状眼底、漆裂样纹改变、弥漫性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斑块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CNV)、Fuchs斑、后巩膜葡萄肿等近视性黄斑病变是目前影响高度近视眼视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豹纹状眼底改变是最初的近视性视网膜病变。漆裂样纹是高度近视眼底后极部特有的一种病变,当漆裂样纹宽度增加或进展为漆裂样纹斑块状萎缩时,要注意监测CNV的发生。近视性黄斑病变的进展模式包括以下两种:(1)豹纹状眼底——漆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雷珠单抗和C3F8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并发早期黄斑下出血(SMH)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确诊为PCV并发早期SMH的20例患者20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出血持续时间7~ 28 d,平均出血持续时间(14.8±5.6 )d。所有患眼均采用Snellen视力表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
目的观察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组织中髓样细胞表达触发受体(TREM)、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方法Sprague Dawley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每组均为10只大鼠。模型组大鼠行双侧颈内动脉结扎建立亚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建模后14 d,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视神经组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