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 独成一峰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独峰的花鸟画在20世纪的中国花鸟画坛上是独树一帜的,他是那个世纪中国花鸟画家中的佼佼者之一,更是20世纪广西花鸟画坛的代表人物(图1),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漓江画派的主要画家很多是他的学生,可谓影响深远。
  现有对黄独峰的怀念文章和记述文章较多,而研究与评论的文章较少,基本上都收录在了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黄独峰艺术生涯》和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怀念与研究——黄独峰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两本书中。对黄独峰这样一位已故著名花鸟画家的专题的与系统的研究,总体来看还是很缺乏。对其特殊的艺术经历与其绘画风格形成之间影响关系的专题研究尚未见到。
  黄独峰的艺术经历对他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以下是笔者对其艺术经历进行梳理、研究得出的一些认识,不足之处还请专家予以批评指正。
  通過对黄独峰现有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不难发现,他的绘画风格其实在很长时期里是比较多变的,各家各派风格的东西在他的作品中时有所见,不论海派、岭南画派抑或同时代名家的东西在他的不少作品中时有流露,这类风格的作品,毫无疑问是他学习和探索时期的作品。透过这些可以看出黄独峰特立独行的一种性格,就是他不囿于门户之见,敢于突破门派的藩篱,博采众家之长,这在他当时的年代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行为。
  综学各家再师造化,通过“师造化”阶段对生活的深厚功底积累,晚年的黄独峰突显出明确的个人艺术追求,画面风格独具特征,成为一个有个人成熟面貌的中国花鸟画家。
  不过总体来说,黄独峰的艺术生活经历主要还是以岭南以及印尼为主,这也决定了他对自己内心喜爱的绘画题材的选择偏向。他的花鸟画从题材来讲,更多的是岭南风物,风格也更加倾向于岭南画派。
  黄独峰的花鸟画艺术主要经历有以下七个主要的历史时期:
  一、对海派、岭南画派的师承时期
  黄独峰出生于1913年的广东揭阳县榕城镇,终老于有三棵大榕树的广西艺术学院,所以他自号“榕园”。可见他对自己长期工作、生活的南国具有深厚感情。
  黄独峰出生的时候正值民国初期,中国结束了清朝的帝制,但社会仍处于动荡不安的变革时代。由于清末的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中国人开始相信西方先进的科技所具有的巨大威力,中国将目光投向了西方,从科技到文化都开始接受并引入外来因素已对中国社会进行改良。而黄独峰在他学习绘画的初期就和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两大新兴画派“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有了交集。这两个画派都是在传统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变革与维新意识的流派,兼容并蓄、创新与变革是这两个流派的核心思想价值之所在。
  从现有可知的材料得知,黄独峰最初学习中国画是1929年在家乡揭阳,时年十六岁,先是从“海派”人手的,学习的是任伯年的花鸟画法。学习海派画法约两年之后他到了广州,拜在了岭南画派高剑父先生门下,入春睡画院学画,时年不过十八岁。
  这两大画派一个发源于上海,一个发源于广州,是中国当时最早,也是最深刻、最充分地接受外来文化的两大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中外不同思想与文化冲突与融合最激烈的地区。所以这两大画派的产生和发展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客观条件的。由于二者都具有开放与包容的特征,所以和中国古代延续的相对保守的传统画派有了很大区别。
  而清末力主改良与维新的两大政治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是广东人,他们的改良主义思想在广东乃至全国有着广泛的政治影响。在文化领域康梁二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倡导“尊碑”之说的康有为还著有从理论上系统总结碑学的著作《广艺舟双楫》。并且康有为指责传统中国画不如西方绘画写实应当改良。这种观点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传统绘画审美的改变,它不仅必然地影响到位于广东的岭南画派,也必然地影响到作为广东同乡的黄独峰对于国画审美的思考。
  黄独峰曾写过谈岭南画派的文章。文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老师高剑父以及岭南画派是非常敬重,他认为岭南画派是富于革新精神的画派,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
  在论及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二高一陈”的国画艺术时,他认为:“剑父先生用笔泼辣而古拙,有金石味,色彩丰富而沉着,常以单纯的笔墨描绘复杂的对象;奇峰笔墨浑厚,善于渲染,使色彩富于变化,而显出特殊效果;树人笔法秀键,境界清新,用色富丽而脱俗。”这是黄独峰对老师辈仅见的文字评论。尽管他此后也曾拜师在张大千门下,但并没有见到他对当时名声显赫的老师张大千的评论。他也曾去拜访过名冠天下的齐白石,并且齐白石也曾给他题过字,但他对此也未见提及。他还曾去拜访过他仰慕的徐悲鸿,并接受徐悲鸿的建议而日后去了南洋,但他也没有像评论岭南画派三家那样评论过徐悲鸿。可见,黄独峰对岭南画派的创始人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敬意,尽管他被称为岭南画派的失踪者,但他认为自己应该还是属于岭南画派的。
  他在与朋友谢海燕谈论自己的花鸟画艺术方向时说过,“写实要做到像高剑父那样自如;用笔要如吴昌硕那样之古拙;用色应当如齐白石那样对比强烈;气魄方面应具徐悲鸿之雄浑。”他把他那个时代的几位标杆式的国画大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立志取各家之长以成就自我。从他的这个排序看,乃师高剑父先生在他心目中还是排第一位的。岭南画派那种重写实的画风是他的基础,而且他希望自己要追求到更加自如的境地。其他各派之长要在这个基础上广采博收,比如再增加笔墨与气魄来提高艺术表现力。以他现存的花鸟画作品风格来看,他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二、拜师“大风堂”时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颇重门户之见的时代,黄独峰作为岭南画派中重要的一员,竟然在1950年其三十七岁之际又改换门庭,正式拜在了“大风堂”张大千的门下。所以他很快被岭南画派的一些人清理门户,成了岭南画派中的失踪者。在张大千的大风堂中比较正式地学习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并且日后长期和大风堂传统功力最好的同门师兄何海霞保持着交往,继续切磋技艺。
  黄独峰改换门庭拜在张大千门下,对于当时的岭南画派来说是一个重大事件,毕竟那是一个看重门派、重门户之礼的时代。黄独峰冒着“背叛”的风险,这其中奥秘很值得研究者注意。   很显然,张大千和岭南画派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艺术道路,张大干注重传统的继承,他不提倡用西方写实来改变中国既有的传统绘画。
  从大的艺术主张来看,恰好岭南画派力主创新,将外来的写实和色彩观念融进国画创作,受改良中国画的思潮影响很大;而张大千的大风堂则更重对传统的研究和继承,张大千不仅大量地临摹和收藏古代名家作品,而且远赴敦煌研究临摹更为古老的壁画艺术。相对来讲,张大千对于传统国画的研究与实践更为系统和全面。两者一个主张创新和改良,一个主张继承和发扬,共同点则都是为了发展中国画艺术。但不同的主张和因之存在的分歧还是很大的。
  黄独峰拜张大千为师之所以在岭南画派中造成巨大的影响,还有一方面原因是他在拜师张大千以前已经成为岭南画派中的重要成员,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和影响。当然,他为此事承担了“背叛师门”的巨大精神压力。
  不过这件事日后并没有成为他的污点,而我认为这恰恰是他的可贵之处。这至少表现出来了黄独峰对于艺术的真诚,他爱老师但更爱真理,正如古人所说,道之所存乃师之所存也。转益多师,广采博取,厚积而薄发才是追求艺术的正常道路。
  当然,这从另外一个方面透露出来一个信息,那就是当时的岭南画派力主创新之外存在着对传统艺术认识的不足,或者是带有某种偏见。黄独峰有自己清醒的思考,他肯定是认识到了这种门派之见所带来的局限。他在深刻理解岭南画派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他也认识到了对优秀传统艺术继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些对他个人今后的艺术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大风堂的这一段经历,黄独峰对传统绘画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开阔了眼界。张大千的大风堂富有古画的收藏,藏有不少历代名画。张大千本人不仅是画宋元绘画的高手,也是画石涛画的高手,对于石涛研究的造诣很深。石涛的绘画思想是清代以后,对中国画发展影响最大的。黄独峰对于后来自己经常提起的“笔墨应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等石涛画论的认识,至少应该受到张大千比较深刻的影响。加之张大千游历天下名山胜迹,广交朋友的“行万里路”的艺术人生,应该也对黄独峰产生了深刻影响。黄独峰以后也是这样,游历天下画写生,广交画友。
  但正如上文所述,张大千作为黄独峰正式拜过的老师并没有出现在黄独峰作为标杆的大师名单里,并且鲜有提及。顯然这不是因为张大千的艺术成就不高,不然作为岭南画派的一位已经享有相当名气的成功画家,黄独峰不会贸然拜他为师。最主要的原因或者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对于中国画创作的思想观念的认识差异产生的。黄独峰深受岭南画派力主创新的创作观念影响,即使他投师大风堂学习也没有根本改变。他固然知道继承传统的重要,但那不是他的强项更不是他的目的,对他来讲那是艺术人生不可或缺的过程和内容,但他内心一定认为创新和师造化更重要,也更能够成就自己,故而他是不能也不会恪守于传统而不变的。总体来讲,岭南画派的艺术主张在黄独峰所处的时代那是主流的,也是对他影响更为深刻的。
  三、日本求学时期
  和其他同时代的画家不一样,黄独峰还有着东渡日本和南渡东南亚艺术生活的特殊经历。
  岭南画派本身就和日本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三位代表人物都接受过日本艺术的营养,尤其是日本绘画在明治维新以后,在其固有的绘画传统基础上吸收了西洋绘画的观念和方法,重视写生和色彩的运用,产生了新的艺术面貌。“二高一陈”受此影响很大,或者说是受了这方面的巨大影响而创出了岭南画派。甚至曾有人说岭南画派就是日本画。黄独峰的老师正是以国画为基础,吸收外来艺术之所长,闯出一条新路。
  黄独峰曾到日本游学一年左右,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不得已回到了国内。但这段游学经历对他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因此更清楚了岭南画派的渊源和价值。
  四、印尼的南洋生活时期
  黄独峰还在印尼生活了近十年的时间,亚热带的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那里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应该说黄独峰花鸟画中最具个性特征和代表性的热带鱼题材,尽管他说自1930年起就开始对这个题材产生了兴趣,但应该说跟他这一时期在印尼生活并写生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关系。这种精灵色彩靓丽,身上的光泽变换充满神秘的色彩,一定给黄独峰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以至于日后这种题材的创作成为他花鸟画的得意之作。
  五、广泛的同道交流时期
  黄独峰还和同时代的许多花鸟画大家,如李苦禅、王雪涛、关山月等人有着比较好的同道之谊。李苦禅还曾给他写过序,并对他的国画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黄独峰在与这些名重一时的花鸟画大家的艺术切磋中,互相借鉴,也吸取了不少他们的艺术经验和表现手法。在他的诸多花鸟画作品中时有流露出这些信息(图2)。当然,黄独峰主要还是拿来主义,以为我所用,丰富自己的艺术面貌。
  六、师造化时期
  除过向老师和同道的艺术学习与交流,黄独峰更倾心于写生创作,这是他“师造化”的重要形式与内容。通过对生活写生,他不断尝试和拓展新的表现题材和表现方法;不断深入体验生活中的艺术感受;也不断在这种艺术实践中求证自己的艺术追求。
  在写生中黄独峰几乎见啥画啥,无所不画,其题材内容的广泛简直到了包罗万象的程度。这反映出了他勤于探索的创作态度和进取精神。在黄独峰的大多数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写生的痕迹,很多形象甚至是基本不变的写实。他拜见画坛巨擘的齐白石,齐白石给他题字,誉他为“写生妙手”。
  查阅现有的黄独峰艺术年表可以看到一个很特殊的情况,1966年以后到1972年之前这段时间是空白的。不言而喻,那是个特殊的年代。由于他个人的复杂经历,一定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和其他同时代画家一样的政治问题,也许这段时间他同样失去了创作的权利。所以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的艺术活动出现了空白。这对于一个像黄独峰这样痴迷于艺术的画家来讲必定是难以忍受的,其那些年的痛苦和压抑是可以想象的。
  七、创作黄金期
  在1978年以后这种情况得到了巨大的转变,他被选为了第二届全国侨联委员、广西第四届政协委员,并晋升为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第二年,他成为广西侨联主席、致公党中央委员、广西政协副主席。再一年,又当选了广西美协副主席和广西致公党的主任委员。黄独峰在政治上获得了完全的解放,因而也让他的艺术创作获得了解放,他此时也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时期以后的黄独峰花鸟画转换了面貌,笔墨更加泼辣、自信,更加具有了大师气象。尤其是神仙鱼题材从过去拘于写实形象的写生向简约概括的写意转换,神仙鱼的艺术形象更加具有一种神气,从笔法到用色都有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手法和艺术特点(图3)。20世纪80年代以后黄独峰的花鸟画艺术进入了他的创作黄金期,也是他的创作高峰期,达到了人画俱老。
  综上所述,黄独峰个人独特的艺术经历造就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作品样式。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他具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基础扎实,并且转益多师。同时他能不立门户之见,广泛吸收南北东西、各门各派的艺术营养。
  二是他长期坚持写生,深入生活,师法造化,故艺术表现题材非常广泛,富有生活气息,几乎包罗万象,尤其是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对南方动植物题材,如神仙鱼等水族类更加倾注心力。
  三是他善于创造,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这和他受时代,尤其是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影响,而长期秉持的创新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这些综合因素的叠加,他创造出了如热带鱼题材等一系列优秀国画作品,在当时画坛上独树一帜,不仅题材新颖,而且表现手法独特,可以代表他的花鸟画艺术水平。
其他文献
三十多年前,刘再复在阎纲《文学八年》序里写道:冲锋陷阵的评论家是文学新潮的一部分,在这一评论家群中,阎纲是杰出的,他的呐喊并不白费,他和他的战友们的呐喊无疑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文化动力之一。一切正直的作家,大约都会感激他的声音。  “文革”前,阎纲的名字就不陌生,他在《文艺报》编辑岗位上竭力推荐和著文评介“三红一创”即《红旗谱》《红日》《红岩》和《创业史》,此后还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尤其是《
期刊
学者王浩在《中国与西方哲学》中曾将鲁迅和王国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认为“鲁迅和王国维都在文学上有很好的作品,但在形式上甚至内容上,鲁迅更能创新,更能超越自己私人的生活。应该说鲁迅作了更多更久的思想家的工作,是一个广义的哲学家”。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判断。如果我们放宽视野,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作为打量对象的话,那么可以发现,史铁生和鲁迅一样也作了不少“思想家的工作”,是思想型作家,是“广义的哲学家”
期刊
一直以来,学界关于邕剧史的讨论,多侧重在微观层面描述邕剧的发展脉络,简圣宇教授《民国至解放初期的邕剧形态流变考》①(以下称为简文)在更为宏观的史论层面思考何谓邕剧史,触及了邕剧史的本体性命题,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简文以剧种名称使用的规范化与稳定性作为评价邕剧史的标准,认为“所谓的邕剧”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获得稳定的名称,之前的历史是一段被建构出来的“前史”而已。此论有待商榷。  首先,艺术理论虽然可
期刊
这本书,你最好夜读。万物俱静,心神合一之时,你所有的感官肉身都被调动起来,追逐着自书中缓缓逸出的香,感受它精妙复杂的美与奥义。真的,你能闻到香味,能闻到清少纳言“枯了的葵叶;雏祭的器具;绸绢碎片”,能闻到李贺的“袅袅沉水烟”、张华《博物志》中“香气闻长安四面数十里中,经日乃歇”的西域奇香和让宋徽宗神魂颠倒的“龙涎香”,那从久远历史中散发出来的香萦绕着你,让你心醉神迷,神思万里。还有那些人,“那位‘
期刊
在鲁敏的小说里,我辨认出死亡。有时候,死亡被每个汉字、每个语词、每句话浓墨重彩地渲染着,声势浩大地宣誓着它对文本主题的所有权;有时候,它静静地趴在小说的空白处,像一个庞然巨兽,发出咻咻的气息;有时候,你以为摆脱了它,却在猝不及防的时候与它迎面相逢,并奇异地踏上了另外一条小路。可以说,死亡是鲁敏小说显在或潜在的主题、结构甚至信念。我有一种预感——如果不谈论死亡,我们可能对鲁敏一无所知。  1  死亡
期刊
一、文化选择:传统视域下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鲁若迪基出生在云南红土高原西北的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在那里有绵延千里的小凉山,有奔腾喧嚣的金沙江,有巍峨矗立的梅里雪山,还有清澈透明的泸沽湖。鲁若迪基的民族叫普米,诗人将自己创作的文化根系深深扎进他的故乡,扎进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在充沛的民间资源的滋养中,他的诗歌就像种子破土的声音,又细微,又坚定,在这里慢慢生根发芽,渐渐茁壮成长。鲁若迪基的诗大都写得
期刊
叶弥是一个不小心就忘掉现实与虚构边界的人。表现之一,是在现实的饭局上讲段子。讲得渐入佳境后,叶弥就慢慢搂不住她虚构的才华。当然,有时也露出虚构的马脚来。比如关于“舅舅”的恋爱故事,从虚虚实实拓展到无边无际,讲述的节奏是慢条斯理的,又讲得妙趣横生。只是在一个年龄的细节上,似乎出了点错。从现实的逻辑出发,大概推衍不出她所讲的情节,可是作为听众的我们并不表示出怀疑来。因为根据之前的阅读经验,叶弥的故事总
期刊
一、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冲突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国家为转嫁本国的经济危机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导致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瓦解。这种现象,在茅盾的《春蚕》(1934年)、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叶紫的《丰收》中都有生动地描述。封建宗法制度受到空前挑战,面临土崩瓦解的危机。吴组缃在《一千八百担》(1934年)中描述了中国农村“义庄”的消失——宗族血缘关系所形成的封闭式的田园人际
期刊
汉语新诗已经走过百年历程,阶段性的总结似有必要,毕竟它的现代性之路曲折跌宕,这一过程里还有更多未被发现的“难言之隐”。相对于其他文体,新诗在其无足轻重的位置上备受争议,它不断依附于意识形态又试图挣脱束缚的纠结,其实也从侧面宣告了诗人们的不甘心,不满足,而在美学和政治之间,它还有更多可挖掘的价值。新诗的形式探索与现代性启蒙,一直在“地上”和“地下”交叉进行,直至1980年代,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先锋实
期刊
“油麻地”世界之诞生  “油麻地”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是在曹文轩写于1994年的长篇小说《红瓦》中。它本是香港的一个地名,一次偶遇使曹文轩将之作为自己乡村的命名。这个地名的出现和反复使用意味着曹文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文学根据地。此前曹文轩小说中的村子有各种各样的称呼,如白水荡、小豆村等,与之对应,他的乡村叙事的主线也摇摆不定。《红瓦》之后,曹文轩找到了确定的道路,强化了个人特征,开创了后来被人们称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