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低氧环境致心血管系统损伤与微小RNA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压低氧是高海拔地区最主要特征,心脏是机体耗氧最大的组织器官,对缺氧十分敏感。大量研究佐证了微小RNA与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相关性,但高原低氧环境致心血管系统损伤与微小RNA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总结该领域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今后研究趋势以及存在的利弊,以期为高原低氧环境致心血管系统损伤的治疗和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食管三维超声(3D-TEE)引导下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的安全性与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3D-TEE引导下行PBMV的二尖瓣狭窄(MS)患者71例。所有患者均至少随访24个月。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即刻的二尖瓣瓣口面积、左心房平均压、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二尖瓣反流面积及三尖瓣反流面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的二尖瓣瓣口面积、二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面积、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肺动脉压力。结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生酮氨基酸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能否为临床诊断或治疗房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非瓣膜性房颤者和窦性心律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一般临床特征、血浆氨基酸水平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2例患者,其中房颤组97例(包括阵发性房颤54例、持续性房颤43例),窦性心律组105例。房颤组血浆丙氨酸、精氨酸和酪氨酸等14种氨基酸水平均高于窦性心律组(均为P
目的研究1-磷酸鞘胺醇(S1P)与其受体3(S1PR3)在压力超负荷诱导的病理性心肌肥厚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0~12周龄的雄性C57BL/6野生型小鼠和S1PR3基因敲除纯合子(S1PR3-/-)小鼠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sham S1P裂解酶抑制剂(THI)组、胸主动脉缩窄术(TAC)组和TAC THI组。各组小鼠检测血浆和心脏组织中S1P的水平;测量心脏重量和胫骨长度;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与麦胚凝集素(WGA)染色观察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大小;二氢乙啶(DHE)染色检
心电图记录每一心动周期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因图形多变,快速而准确地判读存在一定难度。我们基于多年教学及临床经验提出了一种新的心电图分析方法——"STQRA分析法",它是一种以临床诊断重要性为基础的方法。掌握此方法有助于快速判断急危重症、提高心电图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导管消融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价值日益凸显,但总体疗效仍不尽如人意,高功率短时程(HPSD)消融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策略,消融功率高,损伤灶浅而宽大,有助于提升肺静脉隔离的成功率;消融时间短,手术效率高并减少卒中发生,减轻心脏负荷。然而,高功率消融操作窗口窄,参数的细微变化即可影响损伤灶形成。本文以HPSD消融为中心,系统阐述HPSD消融的理论及其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经验与困惑,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神经血管单元的概念,将对缺血性脑卒中(IS)的治疗从以神经元为中心的观点转移到微血管系统,而周细胞(pericytes)作为微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IS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周细胞的来源和特性及其在IS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现有证据展开综述,为治疗IS提出新的可能处理对策。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相关。交感神经活性主要受中枢交感相关神经系统调控。目前研究发现,该系统主要由下丘脑室旁核、延髓头端腹外侧、延髓尾端腹外侧、孤束核、弓状核、穹窿后器、血管终板器、视前正中核和食欲素神经元等核团组成。这些交感相关神经核团间的作用复杂,其形成的反馈调节神经环路中的某个环节出现异常后,整体的血压调控平衡点即会发生改变,这可能是导致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之一。故本文拟综述高血压中枢交感相关神经系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伊伐布雷定在降低窦性心律下心力衰竭或冠心病患者的心室率方面有明显益处。但临床实践提示,伊伐布雷定的应用会增加非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房颤发生风险。基于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据,本文将系统阐述伊伐布雷定增加房颤发生风险的可能机制,并为伊伐布雷定的临床应用提供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