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危机背后的隐忧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4468738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男孩被边缘化:事实还是假设
  教育性别公正是教育公正诉求的重要维度,追求教育公正的实现,显然不能忽视教育中因性别差异带来的公正问题。多年以来,在女权主义的推动下,教育界一直在为实现处于弱势的女性教育的性别公正而孜孜追求着,相关的分析和研究汗牛充栋。但近年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许多男孩已经成为当今基础教育领域容易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阴盛阳衰的现象日趋凸显,很多男孩在学校生活中越来越被悬置、压制、忽视。
  近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和《中国教育报》等都用大量篇幅介绍了一本题目是《拯救男孩》的教育畅销书,作者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和另外两个博士,书中运用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证明,现在的男孩从小学到大学都处于学业、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危机中。其中,学业危机最为紧迫,以致作者说:“我们往往关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权,而无意之中忽视了男孩,男孩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群体,其危机不断恶化而不为人所关注。”以前,普遍认为,尽管义务教育阶段男孩成绩不如女孩,但到高中阶段男孩都能赶上并超越,但现在似乎永远跟不上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女生的学业优势不断扩展和延伸,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在各级教育水平上女生的学业表现都赶上或者超过了男生。例如,最具标志意义的高考成绩,女孩已开始遥遥领先。重庆市高考状元中,男生比例逐年下降,已不足40%,“状元郎”已成过去式,“状元花”则更为贴切[1]。而且,男生的学业落后现在已经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男生的学业成就远远落后于女生。根据2006-2007、2007-2008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名单和当时高校男女生比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06-2007年度,在50000名获奖者中,男女生获奖的实际比例为1∶2.01。2007-2008年度,这一数据则为1∶1.95。统计还表明,2007-2008年度,在教育部颁发国家奖学金的所有2,287所高校中,有1,785所高校中男生获奖人数少于女生,大学男生学业落后的范围是全国性的[2]。相反的趋势是,问题男孩却越来越多,违纪、厌学、逃课、学校恐惧、与老师冲突等却成为多数男生的常态。这是为什么?是不是男孩不适合接受学校教育?或是当今的学校教育对他们太过苛刻?如何拯救男孩?这成为教育实践中老师、学生、家长讨论的热点,然而教育理论界至今却几乎没有给出深刻的探索和思考。
  从性别公正的角度而言,这种阴盛阳衰的现象早已比较普遍。早在1996年,《中国青年报》就以《高考“女状元”多是喜是忧》为题报道高考中女孩成绩优势明显带来的问题。1998年,《广州日报》又以《文科寻找男子汉》为题揭示了文科大学中男性比例过低的问题。此后,很多报纸都持续报道了此类现象,时至今日,这个现象似乎日益凸显。当然,也存在不同的质疑声音,质疑者大多数是女权主义的代表,她们一般不承认阴盛阳衰、需要拯救男孩的事实,认为是个别现象不足大惊小怪。在他们看来,女性仍然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女生在学习中仍然受到诸多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在课程内容、课堂教学等方面歧视、忽略女性等比较明显[3]。所以,教育中应该更多提升女性的地位,学习资源更多地向她们倾斜,其策略是对教育学进行修正,造就无偏见的教师,对课程与教材进行性别审查等[4]。在理论界,几年前已有个别学者关注此问题。例如,扈中平曾引用1996年到2002年的大量例子,证明确实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这不仅表现在学业成就的获得方面,还体现在担任学生干部,各类获奖等方面,而且对此分析了一些可能的原因[5]。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刻板性别角色观是导致阴盛阳衰现象的重要成因[6]。显然,八年过后,男弱女强阴盛阳衰的现象有增无减,有必要更进一步地深入思考,以引起整个教育理论界的分析探讨,扭转男孩不断被学校教育边缘化的现象。
  二、 为什么男孩不断掉队:可能的原因分析
  教育中男孩不断掉队和边缘化、阴盛阳衰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应该怎样达致性别公正?仅仅是某些老师说的男孩更容易调皮捣蛋、娇生惯养、不听教导吗?笔者分析,男孩被边缘化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女教师比例过高,阴柔导向型的学校氛围日趋严重
  从统计数据和直观感受来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中,教师群体几乎由清一色的娘子军组成。许多学校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越到低年级,女教师的比例越高,幼儿园中男教师早已成为“稀世珍宝”,且多年呼吁没有实质性改变,反而似乎越来越严重,大有女性垄断教师队伍的态势。这导致学校的慈母型的阴柔氛围浓厚,严父型的阳刚之气缺乏,其典型特征是:和风细雨、苦口婆心、耐心开导等。在女教师占绝对多数的校园环境下,由于受生理影响而在男性容易表现突出的意志坚强、活泼好动、力量大、冲动性强、勇敢、调皮等个性特征容易受到抑制,具有细心、温柔、体贴、听话、懂事、刻苦、勤奋等女性化特征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欣赏、青睐和重点培养,也即被强化,即“成人对男女儿童的行为进行区别对待。当女孩作出符合成人心目中的女性行为时,人就会给以积极的强化(奖励),否则就会受到负强化。”[7]显然,具有调皮、多动、好斗等特征的男孩则更容易被负强化,受到经常的规训、批评和压制,以致男孩多数表现出对学校的不适应、厌恶、恐惧等,这对多数男孩子的学业成就、性格形成等有明显负面影响,却对女孩相对比较有利。更为严重的是,阴柔氛围明显的学校文化还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培育“女性化”学生的潜意识。不少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对那些听话的、柔顺的、不爱“冒犯”师长的孩子情有独钟,而嫌弃调皮捣蛋的孩子,压抑男孩的天性,使他们难以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学习上,往往也是那些唯师命是从、擅长死记硬背的孩子更容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欣赏,赢得较好的评价,以致在性格形成上,不少男孩子几乎没有表现出勇敢坚强等性格,反而经常说话一副“娘娘腔”,动作女性化。教师性别比例失衡致使孩子们难以感受到男教师的熏陶,对小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已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2.僵化死板的考试评价制度
  不可否认的是,素质教育的口号尽管已经提出了将近二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且成效明显,很多师生已感受到新课程带来的学校教育生活的美好,但应试教育的顽疾在学校仍远未消除,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非常普遍。在这样的背景下,唯标准答案马首是瞻的考试重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轻求异创新,这一般对女孩子明显有利,因为由于受社会角色期望和文化熏陶,再加上女生心理和生理方面成熟较早的影响,她们更容易形成安静、细心、谨慎、听话、乖巧等性格特点,而恰恰考试评价又严格以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作为评判标准,不喜欢个性和出格,而这基本符合了女生的性格特点,以致有人惊呼应试教育“重女轻男”。相反,男孩大多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爱冒险、爱挑战、爱争辩、爱运动,不喜机械重复的应试训练和要求规规矩矩静坐的课堂,所以经常成为老师压制、忽视的对象。具备学习勤奋、成绩优良、乖巧听话的女生却被老师频频赞赏和关注。这样,由于学校教育不符合男孩的天性,他们容易视书本为仇敌、视课堂为监狱,考试如临大敌,学业成绩也经常处于劣势。当然,应试教育其实对男孩和女孩都不利,但与女孩相比,男孩更容易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3.教师教学模式的单调和规训
  尽管课程改革一直提倡对话、探究、合作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但显然远未成为教师教学的自然行为。由于受评价改革的滞后、学校和教师的暗中抵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仍是绝大多数教师的首选,把学习局限于书本,把教学等同于言语灌输,这对男孩的学习明显不利。与女孩不同,男孩更倾向于以运动、实验操作、使用计算机、参与体验、合作互动的方式学习。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认为,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同样面对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男孩的大脑就要比女孩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他们也更容易表现出瞌睡或坐立不安的行为[8]。不适应的后果必然是教师所讲听不懂继而不愿听,学习成了不得不忍受的负担,再加上老师、家长经常的不适当的批评打击,以致逐渐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优良的学业成就也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式的奢望。经常听很多老师反映,有些男孩子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坐不住,总是喜欢问问题、打断教师讲课的思路,家庭作业也常常不能按照教师规定的格式完成,于是在学校中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容易越来越被边缘化,导致厌学情绪和成绩的直线下降。这些反映内含着当今许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还未得到根本转变的信息,期待学生必须完全服从教师的要求和学校的规训控制式的管理要求,使学生成为不敢思考、不敢质疑、不敢冒险的“温顺的羔羊”。用这样的师道尊严、规训强制、批评严惩的行为角色和态度对待孩子,后果可想而知!
  最后,女孩子学业优秀,男弱女强可能还与女孩自身客观因素有关。例如,女孩子更容易感受到社会的性别不公,在认识到男子仍然在社会处于主宰者的强势地位,妇女在获取社会成功方面还容易遭受更多的文化歧视和制度壁垒的背景下,她们往往会更加勤奋刻苦。而在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刻苦是获得优良成绩的必要条件。再比如,同等年龄下,一般认为,女孩在思维、性格等方面比男生成熟较早,刻苦自主学习的觉醒期较早,对学业往往更加重视,同时其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勤奋谨慎细心的性格使她们的学习基础也比较扎实,也更容易在成绩上一直保持遥遥领先。
  总之,男孩更多处于学业危机和学校适应不良的困境中,核心原因是现有的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注重男孩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仅注重培养高超的适应考试要求的应试技能,违背了教育的本真内涵,远离了培育完人的教育追求,致使男孩要么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导向下学会老实听话、规规矩矩、刻苦学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从而保持较好的学业成绩;要么逐渐被边缘化、放置、忽视、压制,成为学业不良需要拯救的问题学生。当然,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上阐述的这些原因不能直接还原到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身上,而仅仅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概括化的说明,目的在于更进一步地引起教育者思考教育的性别公正问题,关注处于各种学习困难中的问题男孩,并有意识地改善他们的边缘化处境,促进其学习觉醒,为其全面自由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 男孩危机凸显,我们如何应对
  关于策略,笔者不愿再多浪费纸张,答案已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只是着重强调,尽管当今社会女性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很多合理权利诉求仍然无法满足,但在学校教育中,由于以上分析和尚未发现的诸多原因,男孩确实存在较为普遍的学业不良和发展困境,成为教育中新的不断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而被边缘化的危机主要是学校和广大教师的责任,需要教育者更多地研究男孩,关心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适切其自身成长和发展要求的自由选择机会。同时,应尽快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强制灌输、机械重复的应试教育模式,建构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注重阳刚气质的养成,因材施教、因性施教,重视孩子创造性、求异性、发散性等思维的培育,建构宽松、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使包括问题男孩在内的所有孩子感受到学校教育的和谐美好。尽管家长可能存在溺爱、娇生惯养、父教缺失等行为,因而需要共同配合学校拯救男孩的行动,但不是导致男孩教育危机的主因。
  
  参考文献
  [1] 男孩危机背后的教育思考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7/01/1004969_20421806.shtml,2010-3-28.
  [2] “男孩危机”:一个亟须关注的教育现象http://edu.ifeng.com/zhuanti/zhengjiunanhai/zuixin/200912/1210_9771_1577955.shtml,2010-3-28.
  [3] 刘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教育.当代教育科学,2006(5).
  [4] 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 扈中平等.我国教育中阴盛阳衰的现象及原因分析.见,钟启泉等.反思中国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许思安等.教师的性别角色观:阴盛阳衰现象的重要成因.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7] 孙百娥.性别差异:教育公平的新视角.教学与管理,2008(12)
  [8]男孩危机.(http://baike.baidu.com/view/3074243.htm?fr=ala0_1_1[EB/OL].2010-3-28.
  (本文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责任编辑付一静)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受到苏联统一集中的课程政策影响,我国中小学课本长期由中央教育部统一编写、审核或指定。但随着一刀切弊端的逐步显露与愈演愈烈,1963年中共中央转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各省、市、自治区除采用全国通用的教科书外,可以自编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的教材,作为补充”[1]。随后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明确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
为了减轻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国外一家叫TSM的公司发明了城市清洁车TSM Ariamatic 240,其最大的亮點是Follow Me 自动跟随系统。   使用时,吸尘器能在一定的安全距离内自动跟随环卫工人移动,只要按一下按键就能从自动跟随模式切换到清洁模式。功率高达2 700W的电机让它具备超强的吸力,烟头、碎纸、树叶甚至塑料品等都能被轻易吸进去。
把跳跳糖放在嘴里,过一两秒钟就会感觉到糖在嘴里四处跳动,十分神奇。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在制作跳跳糖时,要在热糖浆里加入高压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会在糖里形成细小的高压气泡。糖块冷却之后会因释放压力而碎裂,但在碎片中仍含有高压气泡,通过放大镜就可以看到它们。  把跳跳糖放进嘴里后,糖接触唾液开始溶化,其中的高压二氧化碳就被釋放出来,然后就可以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了。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根本标志,是学校发展的遗传密码。校园网站已成为网络时代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某地八所教育行政部门直属中学为个案,从学校网站中的学校简介、网站内容分析、校园网站存在问题和校园网站的改进建议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试图探讨校园网站在宣传学校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学校文化 校园网站 学校精神 学校特色  学校文化体现学校精神和学校特色,与学校组织的前
默会认识论对文本解读的意义在于,“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是焦点觉知,对文本语言的表达结构、写作思维、写作思路的意识是一种附带觉知”。所谓“附带觉知具有行为技能的决定性力量”,是指“对文本意义的获得,这种焦点觉知,必须通过对文本的写作思维的附带觉知才可能生成”。换句话讲,要想解读好文本,就不能一味地在文本意义——焦点觉知上滑行,而应该在具有决定性力量的写作思维——附带觉知的纬度上展开。  然而,事实上,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深化,专业成长日益成为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通常的状态下,教师要想获得专业性的成长,途径无外乎两条:一条是接受学历后的职业培训,包括参加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等;一条是积极融入校本培训,诸如参加教研活动、教学沙龙等。对广大的一线普通教师而言,这两种方式固然能提供一定的帮助,但又都具有明显的外部依存性,而没有充分激活自身的能动性。因此,找到一个结合点,寻求一条既有
举国上下万众瞩目的2006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已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各省各地的题目可谓异彩纷呈,综而观之,呈现出以下五大特性,笔者试图用例证的方法图解一番。    第一大特性:开放性    开放的国度、开放的时代、开放的视野……引领高考的作文题目不再拘禁于一时一事,而是洪阔高远,大气旷达。  这一点特性,首先表现为话题的开放。  如,北京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
摘 要  多元文化视角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排设计渗透着外国文化教育的思想,教科书的选文贯穿着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完善。  关键词  多元文化 高中语文 教科书 外国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2年国际教育大会的第78号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明确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多元文化教育包括了为全体学习者
自2009年第10期《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刊发拙文《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吗》开始,至2012年第9期《教学与管理》刊发的《商品价值量计算的误区》为止,笔者撰写的五篇关于价值量计算的文字先后被教学期刊采用,其中四篇涉及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界定问题,旨在说明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马克思价值理论中“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是一回事。最近,先后有三篇质疑笔者观点的文字
摘 要在当下的语境中,我们要谈语文教育,必须要寻找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根,在“根”的寻找中获得语文教学的经验,并以此改良当前的语文教学,用“中国”的方式教我们自己的“中国语文”。“素读”在中国语文教育几千年的发展中应有所变化,我们应该站在新的历史发展的高度,给“素读”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坚守与创新 素读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师大,在翻阅北师大参与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