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立法缘何“难产”

来源 :智慧城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ao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里,各种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从信息泄露到重大漏洞,从市场变化到国家安全,反映着安全市场的风起云涌,孕育着安全环境的战略机遇,潜伏着对国家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重大风险。
  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而法律法规。”
  可见,加快网络立法正在成为一致的呼声。但为何这部网络安全法,至今“末出生”?
  网络立法存“软肋”
  根据10月27日,云计算安全政策与法律工作组公布的《2014中国云计算安全政策与法律蓝皮书》,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立法。
  没有法,怎么规范网络身份管理?这成为网络安全管理绕不过去的议题。“如果单纯从政府管控的角度去强制执行网络实名,反而会对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造成危害。”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络身份技术事业部主任邹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总工程师郭启全也表示,作为执法部门,面对逐年递增的网络犯罪数量和不断出现的新型犯罪形式,网络信息领域现行的相关法律难免有“捉襟见肘”之感。
  法律出台缓慢和公民守法意识薄弱成为当下网络信息发展的痼疾。在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新欣看来,网络安全立法的进程快慢与公众思想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贸然推进,存在着欲速则不达的风险。
  事实上,我国对于完善网络安全的立法工作一直在不断尝试和努力中。
  2013年9月,最高法和最高检发布《关于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的若干法律试用解释》;今年2月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今年5月,又对网络犯罪案件如何适用刑事程序作了专门规制。这些司法解释为严惩网络犯罪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
  但是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络安全协凋局调研员张胜看来,我国网络安全的立法而临三大软肋。
  “首先,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完善。”张胜表示,在我国现行涉及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中,部门规章所占比例大,且在制定的规章中,纵向的统筹法律和横向的有机协调还不够。
  第一个“软肋”是我国网络法律结构单一,难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和日益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保护实践的依据多为保护条例或管理办法,缺少系统规范网络行为的基本法律,如《网络安全法》《网络犯罪法》《电了信息个人出版法》《电子信息个人隐私法》等。同时,这些条例或管理办法更多使用综合性基本性条款,缺少具体的取舍性条款,难以适应技术发展和越来越多的网络问题。
  第三个“软肋”是我国现行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中,有的条款无法与传统的法律规则相协调。“例如网络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争议,至今还没解决。”“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对各种网络事件的应对机制,很多法律法规在可操作性上也还存在问题。”张胜表示。
  “立法需基础设施来支撑”
  一面是眼下网络安全事件的频发,一面是适用法律的缺乏,在邹翔看来,“网络安全的立法需要基础设施来支撑”。
  在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不但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公民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同时,一整套电子信息验证标准也对法律形成了有力支撑。
  邹翔介绍,欧盟早在2005年就推出相关战略保证网络社会的身份管理。以德国为例,德国2010年发布新一代身份证,身份证采用eID公民网络电了身份标识,这是一种在网络上用远程证明个人真实身份的权威性电子信息文件。
  与此同时,德国强调个人信息最小化和个人信息确认的原则。“你在网上买酒,只需要提供最基础的信息,比如年龄已经超过18岁就行,不用太详细。此外,匹配加密模块、密码可信模块,电子签名设备、签名验证标准等配套检验技术也很完善,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公民个人网络信息的安全,更对法律形成了有效支撑。”邹翔说。
  据他介绍,目前,我国eID芯片的推动,集中在关键技术和系统的建设上。它作为国家的重点项目,工信部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现在我国的标准体系已经有30多项。同时,通过跟工商银行的合作,800万张带有eID的储蓄卡已被推向了市场。
  “总的来说,网络身份管理需要法律,作为政府要出台法律进行引导,从个人的隐私保护出发,加快对电了商务相关的应用,保证我国身份安全的应用体系。”邹翔说。
  我们的基础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构成了实实在在的网络社会,这和现实社会密切相关。和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电是法治社会,电需要法律来维护,我们需要依法用网,依法管网,而且要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信息管理办法。”郭启全呼吁。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晓认为,互联网法律体系,“不是由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机构或者由政府部门去控制一切,更不是网民完全自我表达一切,而应是一种多方而利益平衡的状态。”
其他文献
当前在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采用了PPP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需求困境,实现了,城市建设的高效管理。例如德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已经探索出一套成熟的PPP模式。在德国的智慧城市建设项日中,根据提出某项曰标丰体的不同,丰要有两种不同模式:一种是政府先提出某方面的长远宏观目标,并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企业进行相关研究,最终从若干参与者中选出合适的合作者;另一种是像德国电信、西门子、宝马等
期刊
2014年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不平静的一年,我们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城市发展史上无可避免的大转变:行业洗牌、资金困惑、市场之争、企业“跑马圈地”……尽管发展环境复杂,但智慧城市建设仍然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实现了突破,仍然发生了许多给行业发展注入鲜活血液的事件,值得我们铭记。  何为智慧城市?至今为止,行业专家、学者和官员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即使在国外,对于智慧城市也有着不同的解读。而今年以来,
期刊
与顾国平初次见面,是在他的办公室。他眺望着窗外,气定神闲。“压力略大的时候,我就会这么放松。”今年38岁的他,现任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斐讯”)董事长。从2009年以来,斐讯以平均每年超过200%营收增速崛起于通信行业。而他亦跻身于优秀青年企业家之列。  作为一家以技术创新为内核的企业,顾国平却一次次强调:“我并不是完全认同互联网思维。”他不认同的,其实是互联网思维中充斥的不劳而
期刊
在忙碌的生活中,总存在着一些既无法忽略却又常会使人遗忘的事。吃药,便是其中一项。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瓶瓶罐罐的药品着实与快节奏的生活不相符合,不只是就医取药不方便,甚至忘记吃某种药或者多吃了某种药都不鲜见。一家名为PillPack的初创药房公司希望能改变这种现状。患者只要每个月花费20美元,PillPack就能用亚马逊般的效率向你邮寄所需的处方药。  神奇的小蓝盒  由于商业世界中的设计重点不同,
期刊
前不久,2015年度“中国十大智慧城市”名单出炉,威海市榜上有名,这也是威海连续第二年进入该榜单。  作为国家住建部和山东省确定的智慧城市“双试点”城市,威海市近年来积极把握政策机遇,相继实施了智慧城市、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等5项国家试点,调动市民、企业、政府三个主体,大胆先行先试,在提升城市治理、服务社会便民惠民、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智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形成了可复制的“威海模式”:多
期刊
2014年,国家各部委采取多项举措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推动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甄选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出台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等,中国智慧城市数量节节攀升。赛迪方略研究表明,截至2014年lO月,在全国34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已有309个城市明确提出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占比达89%。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智慧城市建设将
期刊
当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进入一个高速的成长期。国家领导对智慧产业高度重视,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智慧城市试点活动、会议论坛层出不穷,相关的标准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整个中国似乎陷入了智慧热。  那么在现象火热的背后,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如何,是否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国脉互联总经理、首席规划师郑爱军女士。(Q=《智慧城市》 A=郑爱军)  Q:2014年,智慧城市建设进入
期刊
《智慧城市》: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将现在所处的时代称为“云时代”,您如何理解?  熊垓智:现在智慧城市已经建设得如火如荼,且现阶段的智慧城市核心技术是云计算和大数据,因而人们称这个时代是云时代。其中抛开计算层面的理解,我认为云时代是一种商业模式,大部分从事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企业都做着存储和计数的工作。它的优势就在于计算机可以随时更新,保证云的长生不老。  云时代是云计算和大数据这两个产业的整合
期刊
智能家居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虽不长,但是从国内家电巨头及网络巨子都纷纷出手试水这一市场,以及许多国际大企业对国内智能家居厂家并购案可以看出,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潜在着巨大商机。  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技术上已经不是什么难题,而现在缺少的恰恰是能够将这些连接到一起的装置,让所有的设备都接入系统,并且提供一个统一的控制方式。  目前,从事于该领域发展的公司和组织已经初见
期刊
不管你是否承队,以智慧医疗为主的健康物联网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新的投资与消费热点,尤其是近期利好智慧医疗的政策密集出台,健康物联网更是成为市场的宠儿。此前,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副司长张峰透露,“十三五”时期,医疗卫生行业将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而在地方,浙江省与上海市今年年内也将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来鼓励和支撑发展健康物联网。  政策往往是市场最直观的风尚标,如今在行业内,健康物联网早已成为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