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教学终点在哪里?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vf43g43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早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编入《呐喊》。《孔乙己》自发表以来,因为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促人自省,成为文学研究界、语文研究界的研究热点。自1922年入选民智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以来,《孔乙己》一直是各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一、教学价值导向分析
  笔者研究了人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沪教版五个版本教材中《孔乙己》的編排情况,从所在单元主题或导语、课后习题,总结分析了编者对这篇小说的“教学价值导向”。
  以人教版为例,《孔乙己》所在单元的导语是: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课后习题有:1.小说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2.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3.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让学生分析“排”“摸”“捞”“笼”等词)。5.探讨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根据单元导语和课后习题可以分析出,人教版编排《孔乙己》的教学价值导向是: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形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体会文章中独特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
  据以上分析思路整理归纳,各版本教材对孔乙己的教学价值导向主要有以下几点:分析孔乙己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并探讨导致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文中几处提到笑声,为什么笑,这样写的用意是怎样的;鲁迅对孔乙己的态度和对嘲笑他的人的态度是什么;以小伙计“我”的口吻讲述故事的好处;对文中关键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二、典型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收集了三十多个发表在各类教学期刊及专著中的案例,选取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具有代表性的十个,对其中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同时依据刘克兰先生对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分类(讲授、问答、讨论、阅读指导、演示、参观、实验、实习作业、练习),对这些典型案例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统计。
  [课例1]徐开质,谈谈孔乙己的“偷”,《语文教学通讯》,1988年第1期
  教学内容:
  1.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要偷?
  2.孔乙己偷的结果怎样?
  3.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是什么?
  4.孔乙己的偷到底值不值得同情?
  5.重点讲析:由“偷”引出“酒”;由“偷”引出“笑”;由“偷”引出“打”;由“偷”引出“情”。主旨是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和社会的冷漠残酷。
  教学方法:
  问答法,练习法(口头练习),讲授法。
  [课例2]李镇西,我教《孔乙己》(1997年执教),《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教学内容:
  1.请同学们提不懂的问题。
  2.一个人的命运与他的遭遇是有联系的,比较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出场的变化。
  3.最后人们再次想起他,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给文章加上一个副标题。
  4.续写作文《孔乙己的最后日子》。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讲授法,练习法。
  [课例3]吴青松,《孔乙己》中的笑对主题的揭示,《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7期
  教学内容:
  1.文中的笑分成四类:咸亨酒店顾客冷漠、无聊的笑;咸亨酒店掌柜冷酷、自私的笑;咸亨酒店小伙计解脱、解嘲的笑;咸亨酒店小孩子们天真、幼稚的笑。
  2.通过不同人对孔乙己不同的笑来揭示文章对科举制度的抨击,对孔乙己的同情和悲愤,对人们的麻木不仁和黑暗社会的控诉。
  教学方法:
  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
  [课例4]诸定国,《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版)》,2007年第3期
  教学内容:
  1.师生一起探讨“一个____________的孔乙己”。结合文中描写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群________________的众人”。了解唯利是图、嫌贫爱富的掌柜,冷漠的短衣帮和长衫主顾,残暴的丁举人,理解他们都是“看客”。
  3.从自身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孔乙己悲剧人生的原因,一起探讨“一个___________的社会”。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例5]黄厚江,《孔乙己》教学实录(2008年执教),《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经典案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教学内容:
  1.找手——文中几次写了孔乙己的“手”?
  2.圈手——哪几处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命运?
  3.画手——哪些地方还可以写手?
  4.论手——这双手折射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分析人物形象以及造成命运悲剧的原因。
  教学方法:
  问答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演示法。
  [课例6]杨冬雪,《孔乙己》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3期
  教学内容:
  1.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孔乙己活动的几个主要场景,从“看与被看”的对立模式中,探讨人物的塑造以及文本的张力。
  2.“看与被看”的有关事件是如何被引入和被讲述的?“我”和“我再看”的双重模式有何作用?   3.重点语句、词语的语境分析。结合文中关键词语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问答法,阅读指导法(抓重点语句),小组讨论法。
  [课例7]余映潮,《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2012年执教),《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年出版
  教学内容:
  1.介绍儿童视角。
  2.用一句话概说的形式,说说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3.資料助读——文章主旨、儿童视角、场景设置、“虚实相生”的手法等。
  4.在第4、11段寻找对比点,感受孔乙己的命运变化。
  教学方法:
  练习法(口头练习),阅读指导法(批注、对比阅读),讲授法。
  [课例8]郑逸农,《孔乙己》“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学语文》,2012年第7期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再读感知。
  3.三读课文,小组选出一个共性的学习主题,一同展开深入的品味和细致的赏析,教师引导。
  4.四读课文,自选式学习,就自己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一两个地方展开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抓重点语句)。
  [课例9]张红霞,《孔乙己》教学设计,《现代语文》,2014年第2期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尝试从掌柜、丁举人、短衣帮、小伙计的视角复述孔乙己的故事。不同视角复述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赏析人物形象。
  3.理解命运。“大约”“的确”矛盾吗?如何理解?
  教学方法:
  问答法,练习法(口头练习),小组讨论法。
  [课例10]肖培东,残喘在“忘”与“记”之间的苦——我教《孔乙己》,《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2期
  教学内容:
  1.一“记”——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
  2.二“记”——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
  3.三“记”——这些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据统计分析,以上课例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第一,通过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走进文本,从不同角度选取教学内容,感受孔乙己命运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达到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这一类教学案例在其中占大多数。从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人手整体感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明白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做、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却内心善良的旧时代读书人。接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探究,比如:文中几次写了孔乙己的“手”(黄厚江),文中对孔乙己的“笑”分成哪几类(吴青松),孔乙己“偷”的结果是什么(徐开质),读者和小说中人物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分别是什么(肖培东)。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执教者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深度解读,最终殊途同归,达到理解小说主题“社会的冷漠、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的目的。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传授阅读小说的技能和方法,比如对比、提取关键信息、叙事视角、自主探究和学会质疑等。从收集案例的情况来看,自2010年以来,此类案例越来越多,说明越来越多教师已经在思考“小说教学教什么”这一问题,也越来越认同王荣生教授“教给学生解读方式应该成为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的观点。比如余映潮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在第4、11段寻找对比点,感受孔乙己的变化”,找出孔乙己在外貌、穿着、手的动作、语言等前后不同之处,感受孔乙己命运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对比’这一阅读方法的妙处。诸定国老师则设计了“一个_________的孔乙己”训练学生概括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掌握用简练语言概括、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杨冬雪老师重点设计了“看与被看的有关事件是如何被引入和得以被讲述的”这一问题,让学生关注并理解这篇小说“叙事视角和叙事者的选择与运用的巧妙之处”,还有余映潮、张红霞老师等,也都设计了叙事视角的问题。郑逸农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生成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会质疑的阅读方法,也是关注学情,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从学生出发进行教学活动的行为,值得广大教师学习。
  上述十则课例关于《孔乙己》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是问题教学。从收集到的案例来看,几乎所有教师都以研究问题为基础展开教学,这与当前我国课堂主要教学方式是一致的。教师如何利用文本,设计能够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阅读小说方法的问题,是问题教学的关键。
  二是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为了不让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张红霞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任务:分小组,自由选择外貌、语言、动作等角度解析孔乙己人物形象。这样的讨论话题指向明确,在选择中需要商讨,学生只有真合作、真思考,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三是读写结合。这里的“写”既包括像李镇西老师布置的续写作文《孔乙己的最后日子》,以此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包括余映潮、黄厚江等老师提出的做批注的要求,以此提升学生赏析文本的能力。课堂上除了要求学生多动口、动脑,多动手也应成为常态,这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提升教学效率。
  统计结果还显示,以上十则课例选择的教学点较为分散,详见下表。
  这说明《孔乙己》这篇经典小说可教的点很多,另外也说明很多教学点的确定比较随意。这篇小说该教什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界意见较为统一、教学点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对孔乙己动作的白描“便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中“排”和“摸”的对比,占70%;对孔乙己外貌的白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占60%;对孔乙己语言的白描,选点占比也较高。   三、教学设计建议
  目前《孔乙己》教学内容大多集中在“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探讨”上,如果说以上两点是这篇小说教学的必要选择,那么教学落点集中在“让学生了解孔乙己是一个既可怜可悲又可叹的知识分子,通过孔乙己形象的塑造,批判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人们的冷漠”就有很大问题。
  小说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学生不懂、不会、不能的地方,而以上教学落点,九年级学生基本都能说出大概。至于鲁迅批判封建科举,更是贴标签式的解读、浅表性的理解,学生早在学习鲁迅的其他作品时就已了然于胸。
  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还需要研究这篇小说的文本体式,并据此来确定小说教学的内容,即具体的解读方式。《孔乙己》有这样一些特点:精准简练的个性化语言,运用“讽刺”的手法,塑造了典型的“看客”形象,运用“小伙计”这一独特的叙述视角等。
  根据对十则课例教学点的统计,对孔乙己形象出神入化的刻画,让其具有现实性和象征性,很能体现鲁迅语言的精准简练,这些人物白描的地方也是鲁迅语言暗含讽刺的地方,是最值得教的。同时,作者颇具匠心地选择小伙计作为叙述者,让文章显得有张力,这一叙述视角的妙处很值得琢磨。
  我们应以这两个地方为着力点,通过搭建多个支架,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入理解鲁迅语言的魅力,理解叙述视角的巧妙选择,以达到“理解鲁迅的这篇小说是如何用精准简练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技巧达到不显露的讽刺,以批判国民性、揭示社会中人性凉薄的”这一教学终点。这些讽刺不同于鲁迅在其他文章中的辛辣讽刺,属于这篇小说的文本体式特点,是打开这篇小说奥妙之门的钥匙。
  课堂首先设计三个活动:
  1.概说孔乙己:用一个词或者短语评价孔乙己。
  2.细读孔乙己:通过第4段对孔乙己外貌、行为、语言白描中不显露的讽刺,体会孔乙己“可悲可笑的一生”。(理解“讽刺”艺术手法带来“可笑”的艺术效果)
  3.探讨孔乙己:“可笑”背后,导致读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原因是什么?(孔乙己代表了理想或幻想与社会现实有冲突的一类人,具有象征性)
  以此达到本文学习的第一个教学落点:理解鲁迅看似平常中暗含讽刺的精准简练的个性化语言,进而理解文章在不显露的讽刺中揭示了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好喝懒做”“一心为功名”的人格与思想因素,也有腐败的社会制度因素。
  再设计稍有难度的三个活动:
  1.分组讨论:你是怎么注意到小说中“我”这个形象的?(让学生从只关注孔乙己、掌柜、酒客到思考小伙计的存在与作用)
  2.揣摩心理:“我”是如何看待文章中“众人的笑”的,即当时“我”的心理是怎样的?
  3.朗读体会:分角色朗读第10段掌柜与酒客对话的语气,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心情与心态。
  学生通过活动能够体会到,当孔乙己被打后,看掌柜与酒客闲聊的小伙计与被看的掌柜与酒客都只是对孔乙己被打一事好奇而已,而对于孔乙己本人他们是情绪漠然、毫不关心的。而冷眼旁观的稚嫩冷漠的“我”在文中起到渲染、深化作品主题——批判國民性、揭示人性凉薄——的作用。
  至此,学生终于真正读懂这篇小说:在精准简练的作品语言与巧妙的叙述视角下,文中处处有“不显露的讽刺”,在二者天衣无缝的交融下,作品实现了对国民性、对人性凉薄的深刻批判。
其他文献
“21世纪技能”是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人才素质结构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2013年,美国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从1960年到2009年,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对常规性认知(Routine Cognitive)、常规性操作(Routine Manual)和非常规性操作(Nonˉroutine Manual)技能的需求整体呈下
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谈骨气》可谓影响深远,备受语文教育界同人关注。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教授曾撰文《语文问题说——续“另一种声音”》指出:南于受错误的议论文知识的影响,不少教师把这篇课文教错了。时隔十年之后,徐江教授与朱金恒老师又对这篇课文本身写作的逻辑性发动了猛烈抨击,发表《语文教学一例严重的集体性失误——实事求是精神在这里的缺失》一文。  可以看到,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篇课文对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是一堂大气磅礴、挥洒自如、内涵异常丰富、具有巨大感染力与震撼力的语文“大课”,也是一堂窦老师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尝试课,它的思想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久久地激荡着孩子们的心灵,也撞击着与会老师们的心……  听罢课,我不由得思考这样一个“形而上”的问题:今天。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学?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就语文而言,我们究竟给孩子们打下怎样的
相比于文学的发展史,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历史不算悠久的文学理论研究,但它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又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现在学术界所公认的比较文学概念,源于一百多年前法国学者的倡议,是以欧洲文学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我国自晚清时期受西风东渐浪潮的影响,才开始大量翻译引进西方文学作品。以梁启超、辜鸿铭、蔡元培、鲁迅等为代表的具有先进思想意识的文学家、思想家,进行了大量中西文学、文化间的对比研究。我
【关键词】逻辑谬误,正确推理,有效论证,学习任务设计,思辨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中,将学习内容分成逻辑、推理、论证三部分。这三个并列短语中的“逻辑”是狭义的逻辑概念,指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以及简单的逻辑方法,而推理和论证正是逻辑的运用与体现,所以“逻辑、推理、论证”合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较大的“逻辑”概念。  逻辑是思维的重要准则,发展逻辑思维,有助于思考缜密、表达准确、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与四季有关的古诗。  2.让学生感受四季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以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古诗,让学生在诗韵的熏陶中慢慢长大,把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精华的内容烂熟于心中,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生根。  2.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要求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为“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其设定的单元目标为“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1]。这是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和学习任务群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落实。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相继兴起,将人类带入了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来了解社会,与他人沟通,与群体产生联系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现被选人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  全文共七十个字,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虽然这篇课文存在的语文教材版本不多,曾出现在2001年初审的人教版和鄂教版教材中,但是它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命题,在《礼记》
怎样教,更有效?为了让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更利于孩子们接受,课堂上少不了直观、生动的教具,少不了活泼、有趣的游戏,少不了新颖、巧妙的手段,然而仅此是不够的,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还要注意些什么呢?笔者在不断的反思和尝试中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一、不宜各自为营,应“瞻前顾后”    教学中,我们总是习惯于按照教材给我们分好的课时内容,依次往后教。而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受:早知道后面会出现这些问题,前面就不
谢飞妤    有幸欣赏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至今,我仍无法走出那份精彩。  设计之巧妙。窦老师的整个课堂设计,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不遇中有遇”,让学生感受园中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推敲哪些词语赋予了“苍苔”、“柴扉”、“红杏”感情。教学中,又引入了陆游、贾岛等诗人的作品。这样的教学设计新颖,简洁,深刻,广博。  朗读之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