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谈及“走出去”,人们可能首先会想起非洲国家、亚洲邻近国家的泰国和越南,却很少有人提到印度尼西亚。但是,如今印度尼西亚的巨大潜力已被世界各国所发觉。印度尼西亚近5年的经济增长率均在5%~6%,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9年仍然达到4.5%。在这样一种增长态势之下,国际货币组织(IMF)将印度尼西亚评价为“全球金融危机不曾光顾的国家”。
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前景明朗
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时,印度尼西亚也蒙受了严重的打击,其政治与社会结构经历了数次变革。但是,10年之后的今天,印度尼西亚民主化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经济保持了高增长。
2010年以来,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前景更加明朗。某日本银行预计印度尼西亚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IMF也预言,印度尼西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今后5年内将从2008年的2242美元升至3000美元。而且,3000美元这一数值标准,足以带动该国的消费革命。
一些世界性大型金融机构预测,印度尼西亚的经济规模将于2016年赶上韩国、2024年赶上日本、2031年赶上英国、2041年赶上德国,预测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增长率在2011年后加速为6%~7%,可以与金砖四国匹敌。
那么,为何印度尼西亚经济会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率呢,今后还会有怎样的飞跃呢?丰富的天然资源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拥有2.34亿这一世界第四大人口数量下的巨大国内需求市场。
印度尼西亚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人口数量差距甚大(见图)。2008年的人均GDP为2242美元,与泰国的4115美元、马来西亚的8140美元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准。但是,印度尼西亚拥有的大量人口将会强有力地支撑内需,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企业的贸易机会
最近,印度尼西亚的工商总会(Indonesian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Kadin)发布的2015年的印度尼西亚国内产业发展路线图中,将餐饮与食品加工业、轻纺工业、电子产品、交通运输工具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四大领域。同时,将通信及通信设备、金属与机械、石油化工列为产业结构优化领域。还列举了吸引外资较强的农产品加工、海产品加工、传统文化产业等三个领域。该路线图中,建议印度尼西亚政府在政策上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扶持力度。
餐饮与食品加工业 在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印度尼西亚,作为满足大量人口口腹之需的餐饮与食品加工业,其营业额不断激增。同时,随着印度尼西亚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往市场上不曾有的新商品(例如:保健品等)也大量涌现。进而也将带动相关的食品包装业、印刷业。
电子产品 随着印度尼西亚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信用卡的普及(2009年1~8月信用卡消费同比增长91%),近几年印度尼西亚家电商品的销售量在迅速扩大。据印度尼西亚工商总会2009年1~6月的家电生产统计显示,冰箱、空调、洗衣机、DVD播放器的产量相对于金融危机发生前一年度的同比,仍旧呈大幅增长状态。资料显示,印度尼西亚的家电普及率尚处于较低状态(见下表),所以,今后还会有更大的需求空间。

汽车 与2008年泰国汽车普及率的31%相比,印度尼西亚仅为8%,处于亚太12个国家/地区倒数第二的水平。印度尼西亚2008年的汽车销售数量为61万台,预计2015年将达到100万台。
通信及通信设备 随着印度尼西亚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对手机、电脑等的需求将会快速增多。尚处于空白状态的软件与内容服务市场前景广阔。
物产资源 印度尼西亚是由大小1.8万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生活着250个民族,是世界上富于多样化的国家。处于热带,但具有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脉和诸多火山,由于具有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使得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金枪鱼、海虾、南洋珍珠、木材、水果等农林水产资源较多。
双边关系和谐
由于196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9·30事件”,两国于1967年10月30日中断了外交关系。20世纪80年代,两国关系开始出现复苏迹象。近年来,两国关系快速发展。1999年底,就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互信全面合作关系达成了共识。2005年4月两国元首签署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
两国经济贸易领域合作发展一直比较顺利。复交后双方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海运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就农业、林业、渔业、矿业、交通、财政、金融等领域的合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2001年底,双方将农业、能源和资源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确定为经贸合作重点领域。2008年3月,中国银行泗水分行复行。
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经商处秘书周艳透露,根据中方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双边贸易额达88.5亿美元,同比增长78.1%,其中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出口41.1亿美元,同比增长55.7%;而印度尼西亚对华出口4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3.5%,这是今年年初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双边互利双赢效果的初步显现。
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政府逐步采取措施,取消了原有部分限制华人的政策。2006年7月和2008年10月。印度尼西亚国会通过新《国籍法》和《消除种族歧视法》,印度尼西亚华人从法律上获得了与其他民族平等的权利。
同时拥有巨大潜在消费市场和无比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高盛当年提出“金砖四国”概念时设定的两条标准,印度尼西亚极有可能成为下一块“金砖”。
2010年1月1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过10年的建设如期启动。这是中国对外洽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覆盖了1300万平方公里,惠及19亿人口,不仅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而拥有2亿多人口的印度尼西亚是东盟成员国中最大经济体。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印度尼西亚将有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其他产品关税也将从12.8%降至0.6%,这为中国进出口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前景明朗
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时,印度尼西亚也蒙受了严重的打击,其政治与社会结构经历了数次变革。但是,10年之后的今天,印度尼西亚民主化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经济保持了高增长。
2010年以来,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前景更加明朗。某日本银行预计印度尼西亚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IMF也预言,印度尼西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今后5年内将从2008年的2242美元升至3000美元。而且,3000美元这一数值标准,足以带动该国的消费革命。
一些世界性大型金融机构预测,印度尼西亚的经济规模将于2016年赶上韩国、2024年赶上日本、2031年赶上英国、2041年赶上德国,预测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增长率在2011年后加速为6%~7%,可以与金砖四国匹敌。
那么,为何印度尼西亚经济会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率呢,今后还会有怎样的飞跃呢?丰富的天然资源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拥有2.34亿这一世界第四大人口数量下的巨大国内需求市场。
印度尼西亚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人口数量差距甚大(见图)。2008年的人均GDP为2242美元,与泰国的4115美元、马来西亚的8140美元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准。但是,印度尼西亚拥有的大量人口将会强有力地支撑内需,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企业的贸易机会
最近,印度尼西亚的工商总会(Indonesian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Kadin)发布的2015年的印度尼西亚国内产业发展路线图中,将餐饮与食品加工业、轻纺工业、电子产品、交通运输工具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四大领域。同时,将通信及通信设备、金属与机械、石油化工列为产业结构优化领域。还列举了吸引外资较强的农产品加工、海产品加工、传统文化产业等三个领域。该路线图中,建议印度尼西亚政府在政策上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扶持力度。
餐饮与食品加工业 在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印度尼西亚,作为满足大量人口口腹之需的餐饮与食品加工业,其营业额不断激增。同时,随着印度尼西亚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往市场上不曾有的新商品(例如:保健品等)也大量涌现。进而也将带动相关的食品包装业、印刷业。
电子产品 随着印度尼西亚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信用卡的普及(2009年1~8月信用卡消费同比增长91%),近几年印度尼西亚家电商品的销售量在迅速扩大。据印度尼西亚工商总会2009年1~6月的家电生产统计显示,冰箱、空调、洗衣机、DVD播放器的产量相对于金融危机发生前一年度的同比,仍旧呈大幅增长状态。资料显示,印度尼西亚的家电普及率尚处于较低状态(见下表),所以,今后还会有更大的需求空间。

汽车 与2008年泰国汽车普及率的31%相比,印度尼西亚仅为8%,处于亚太12个国家/地区倒数第二的水平。印度尼西亚2008年的汽车销售数量为61万台,预计2015年将达到100万台。
通信及通信设备 随着印度尼西亚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对手机、电脑等的需求将会快速增多。尚处于空白状态的软件与内容服务市场前景广阔。
物产资源 印度尼西亚是由大小1.8万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生活着250个民族,是世界上富于多样化的国家。处于热带,但具有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脉和诸多火山,由于具有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使得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金枪鱼、海虾、南洋珍珠、木材、水果等农林水产资源较多。
双边关系和谐
由于196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9·30事件”,两国于1967年10月30日中断了外交关系。20世纪80年代,两国关系开始出现复苏迹象。近年来,两国关系快速发展。1999年底,就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互信全面合作关系达成了共识。2005年4月两国元首签署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
两国经济贸易领域合作发展一直比较顺利。复交后双方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海运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就农业、林业、渔业、矿业、交通、财政、金融等领域的合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2001年底,双方将农业、能源和资源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确定为经贸合作重点领域。2008年3月,中国银行泗水分行复行。
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经商处秘书周艳透露,根据中方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双边贸易额达88.5亿美元,同比增长78.1%,其中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出口41.1亿美元,同比增长55.7%;而印度尼西亚对华出口4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3.5%,这是今年年初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双边互利双赢效果的初步显现。
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政府逐步采取措施,取消了原有部分限制华人的政策。2006年7月和2008年10月。印度尼西亚国会通过新《国籍法》和《消除种族歧视法》,印度尼西亚华人从法律上获得了与其他民族平等的权利。
同时拥有巨大潜在消费市场和无比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高盛当年提出“金砖四国”概念时设定的两条标准,印度尼西亚极有可能成为下一块“金砖”。
2010年1月1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过10年的建设如期启动。这是中国对外洽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覆盖了1300万平方公里,惠及19亿人口,不仅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而拥有2亿多人口的印度尼西亚是东盟成员国中最大经济体。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印度尼西亚将有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其他产品关税也将从12.8%降至0.6%,这为中国进出口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