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七月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t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部分时候我像雾气从晨醒的地板上擢升
  就如水潭的倒影中飞起一只碧绿的鸟
  我出生的七月突然扇动了一下翅膀
  深潭中陡然翻起每个人过去的浪花
  我们奔跑过的田野是多么辽阔
  尘埃只是在你不经意的时候亮一下
  就像稻菽在灌浆的时候的輕声细语
  只是一个比喻,一个游子
  怀揣家书,在暗地里哭泣得密不透风
  而七月的我们已经打开,被宽宥
  我多重的人格被阳光透过栅栏照射
  像我的母亲把我轻轻搂在怀里
  嘘,一生的药片滑进我的喉咙
  像一条鱼,游进久远的茂密的故乡
  七月的书,又往回翻了几页
  → 程大宝,本名程益群,供职于安徽医科大学。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国作家》《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星星》《诗选刊》《清明》等诸多报刊,入选多个选本,著有诗集《仪式感》。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文学类)、鲁藜诗歌奖等。
其他文献
一只先游过来的蝌蚪  在小河里点了个逗号,断过句的流水  载走了人间细碎的愁  大团蝌蚪跟过来  这些不谙世事的幼儿,把河面变成文字跳   动的书页  其中幾只  游进了我的眼睛  往后数日,我眼里总有几只游动的蝌蚪  为夏夜狂欢  准备着发声练习  → 雷 文,巴中市恩阳区人。有作品在《诗刊》《星星》《诗选刊》《作品》等报刊发表并入选部分选本。著有诗集《乐观》。
期刊
李依阳 笔名殊庭,1997年生。广西桂林人。在大学时接触小说写作。自2014年开始,作品多在网络论坛上发表。创作短篇小说、小小说约二十万字。  在平城,沿江的是一排老房子,七八十年代的黄墙黑瓦,每年春日造访的梅雨,已然经年累月地在墙角处叠出一片深黑。道路的一端连接着工厂。到了傍晚,孩子们从阁楼窗户爬上屋顶,就会看见工人们的班车从自行车流中歪歪扭扭地开出来。江水里浮沉着油污,在夕阳下拖出一片云霞斑斓
期刊
落草之后,我就偏安川南  喂一匹白马,鬃毛如旗  每天巡幸天下  丘陵、河流、流岚、毒瘴  神灵、水怪、花朵、草艾  蜀南滇北都是我的物权  我只负责糟蹋时光  与僰人结盟,燃骨头照路  采荔枝酿酒, 用白云熬盐,醉后  把岷江和金沙江挽成疙瘩,从宜宾抛出去  江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疆土  我要用诗歌颁布一部法典  让每一个州县都种上红豆  让每一个村庄都养育一枚月亮  让每一枚月亮都照着一个
期刊
→ 成向阳 1979年生,山西泽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学员,山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历史圈:我是达人》《青春诗经》《夜夜神》。作品见于《诗刊》《天涯》《散文》《青年文学》《散文选刊》《雨花》《山西文学》《青年作家》《读者》等。  月亮爬过了旧水库  咏华君:  月光照满一条街巷。  我穿着黑黑的棉衣走过来,我想,这被月光铺满的小小巷子,也可以叫它乌衣巷。虽然这小小巷
期刊
土墙强行成为记忆前,杨三大爷  还在里面烧柴,做饭,喂一群雞鸭  一个人,把满天的星星揽在怀里  他舍不得,他们用过的  木梯,镢锄,雕花床和枣树下的水井  陪着他,走过的日子  从浅水的池塘掉进我内心的深水区  土墙有重金属的穿透力  隔着一面墙,我又看见那些模糊  且清淡的脸  在一盏煤油灯下沸腾,一些人事  由此在一面残墙中活过来  我不知杨大爷如今安置去了哪里  也不知他看到自己黯淡的土墙
期刊
一块石头,做了老家屋基  一垄栽下的树  竟然成了一片山林  都是剑走偏锋  当然也有失手的时候  比如:一朵白云,飘到跟前  反而成了雨  一株玫瑰,从没起降过两只蝴蝶  水一生都在朝海里走  偶尔也陷入死胡同  在一片芦苇荡里安个家  我窮其一生  从一个山里娃,到一个书生  始终都跟文字过不去  一生的锋芒,无处安身   → 孙梓文,本名孙国贤,四川巴中人。当过二十三年警察,现入文联机构谋生
期刊
我找到了幸福的源头,找到了  黑夜最大的一道缺口  黄昏每天从夕阳手里接过灯盏  雞鸭归笼,炊烟结绳记事  用独特密码,把人间喜悦发往夜空  此刻我就站在这一道缺口里  夜色不断往里填沙子  它不是要埋掉我  而是要埋掉光  光正汩汩地往外冒,像流水一样  作为一个感光体,我常从  灯火中跑出来,去到  黑夜的山顶  试图摆脱它的束缚  像一粒流星,带着灯光飞行  → 杨 角,四川宜宾人,职业警察
期刊
它在低头吃草,甩尾巴  我跑过去拍了拍它的肚子  它看我的眼中,里面很明亮  只因泪水从未干枯  我确定它看了我好几秒钟  眼珠子咕噜转動,我和群山  仿佛电视里的画面  在它心中电闪雷鸣般消逝  我想爬上它的背  只是不知道是谁家的水牛  只是不知道我是否  还保持着骑它回家的平衡术  → 杨胜应,苗族,重庆秀山人,居四川西充。作品见于《诗刊》《民族文学》《星星》《扬子江》《诗歌月刊》等。曾获“
期刊
珍珠鸡的叫声并不好听  仿佛喉咙里,安装了砂纸  牛的哞哞声是重低音  老让人想到牛皮做的大鼓  鸟儿的叫声零碎  竹林间,点点滴滴尚可入耳  大伯娘家那只两岁大的黑山羊  叫声最温驯,有时温顺得令人心痛  那天,我躲在厨房  聽李真榜将锋利的尖刀  送入它的心脏时  那被捂住的叫声,仍揪心的温驯  → 孟 松,职业警察,现居四川宜宾。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扬子江》《中国诗歌》《草堂》《飞天
期刊
→ 青 青 原名王晓平,现居河南郑州,著有《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采蓝》《小桃红》《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 访寺记》等 。曾获孙犁散文奖、第二届杜甫文学奖等。  山之光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那天,我和纽约回来的南希,还有苏州来的晓梅走在嵩山的永泰寺。月亮刚刚跃出东山,大如脸盆,还没有光芒,平静而雍容,我不由哎哟一声,如见仙人。再转过头去,月亮已经升到小树梢,夕阳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