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宫之难之史辨与流传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th5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下宫之难”是春秋时期晋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一事件在不同的史书中记载有所不同,因此从古至今,有很多学者对其史实进行辨析,形成多方观点。研究这些学者的已有观点,并对“下宫之难”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探析,可以看出《赵世家》对下宫之难的记载虽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部分,但也有一定的可信度,并不能全盘否定。同时也应注意到随着人们对这一故事的普遍重视和广为传播,下宫之难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故事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关键词:下宫之难;《史记》;《左传》
  一、下宫之难记载
  下宫之难这一说法来源于《史记`赵世家》: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下宫之难即为屠岸贾与诸将对赵氏进行灭族的事件。《赵世家》在此段之后又用较长篇幅描述了赵朔等去世后的情形:赵朔妻在宫中产下遗腹子,其门客公孙杵臼和友人程婴合力救出孤儿,二人演戏骗过追捕者,程婴与孤儿藏于山中,十五年后在韩厥的帮助下将屠岸贾灭族,复兴赵氏。这一事件在《韩世家》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由此看出,“下宫之难”是晋国赵氏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转折性的重要事件,原本兴盛的赵氏由此转向衰落,后由赵氏孤儿赵武才得以复兴赵氏。
  二、下宫之难史辨
  《赵世家》对下宫之难及其后续故事的记载与《晋世家》以及其他先秦史书的记载颇不相同,令人生疑。首先是赵同、赵括和赵婴齐在晋景公三年之后依然频繁地出现在《左传》和《晋世家》的描述中。《左传》所载:(名字出现处以下划线标出)
  鲁宜公十五年(晋景公六年),“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
  鲁成公三年(晋景公十二年),“十二月甲戌,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雅、赵旋皆为卿”。
  鲁成公四年(晋景公十三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
  鲁成公五年(晋景公十四年),“原(同)、屏(括)放诸(赵婴)齐”。“秋八月,郑伯及晋赵同盟于垂棘”。
  鲁成公六年(晋景公十五年),“晋师遂侵蔡。……赵同、赵括欲战”。
  鲁成公八年(晋景公十七年),“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同)、屏(括)将为乱。’栾、郤为徵。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
  《晋世家》所载:
  (晋景公)十二年冬……晋始作六军,韩厥、晋始作六军,韩厥、巩朔、赵穿、荀骓、赵括、赵旃皆为卿。”
  (晋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
  这些记载与《赵世家》中所记载的赵同和赵括在晋景公三年便遭灭族的说法显然是不相符的。其次,从上述的记载中还可以看出《赵世家》将赵氏遭灭族的原因归结于屠岸贾的倒行逆施,而《左传》则认为应是赵朔的妻子赵庄姬之谗言(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另外,《赵世家》中赵氏孤儿是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帮助下存活的说法也和《左传》中“武从姬氏畜于公宫”的说法不同。
  这些相违背之处不禁让人怀疑司马迁为何要在《赵世家》里长篇幅地记载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说法,很多学者也对下宫之难进行研究,但只在一些诸如赵庄姬是景公姊(或庄公女)而非庄公姊的细节问题上达成共识,究竟《赵世家》所记载的下宫之难的说法是否可信,仍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持全盘否定的观点,有的则持肯定的态度,也有学者认为《左传》和《赵世家》讲的并不是一回事,两者都对。下面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赵世家》所采用的史料、下宫之难发生的背景和两种对《赵世家》所记载内容的不同理解来探讨《赵世家》下宫之难的记载是否可信。
  首先从史料的来源看,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及其处理史料的手法为“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语”,史料的来源很广泛,并不局限于史书。同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记载,司马迁则采用“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和“整理故事”的方式,将史料进行整理,“择其尤雅”。有些史料虽与其他史料有相矛盾之处,《史记》也会将其保留下来。因此《史记》中有着矛盾之处并不是治史不严谨,恰恰相反,这些记载给予后人更多对历史的思考。
  观《赵世家》战国前后的行文方式和结构有着较大的不同,一定程度上是受不同史料影响的结果。战国之前的史料来源可以看出大体上是以世系、《左传》和传说为基础的。《赵世家》明显受到《左传》的影响,有很多记载与《左传》相一致,是对其故事的概括,与《国语》和《春秋》则没有明显的联系。此外《赵世家》也有很多与《左传》记载不相同之处,顾颉刚认为是司马谈从赵人冯氏所得到的信息。虽也有学者质疑这一说法,但也多认为《赵世家》战国之前的史料来源既有《左传》也有其他史料,而这些史料也有其价值。而且以“下宫之难”故事在《赵世家》中所占的大篇幅来看显得比较突兀,很可能是迻录赵人旧史,因此并不能轻易以“以史证史”的方式就认定下宫之难的记载是错误的。
  其次从下宫之难发生的背景来看,下宫之难发生在春秋中后期的晋国。当时的晋国一个明显不同于其他诸侯国的现象便是“国无公族”制度的确立。“国无公族”主要是清除有可能威胁君权的近支公族势力,取消了公族大夫一职。在此之后的国君诸子,除嗣君之外其余都要被遣送国外居住。这也就斩断了国君一系的血缘纽带,重要的官职也无法由国君的近亲来担任,大大削减了国君的势力。因此政权构成也就随之发生改变,异姓、异氏势力在国君对近支公族的一步步剪灭中得以重用,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并逐步控制了政权。
  异姓、异氏势力发展到赵盾(赵朔父)执政时期形成专权,赵盾甚至可以左右国君的废立生死,国君和异姓、异氏势力之间的矛盾加剧。同祥,赵盾专权也激化了各异姓势力之间原本就存在的矛盾,例如襄公故去后针对立君问题的赵(盾)狐(射姑)之争与之后赵盾重新安排三军将、佐所引起的箕郑、先都的不满。这些都令赵氏在之后的政治权力斗争中树敌颇多。不仅如此,赵氏族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矛盾,如上文提到《左传》中所载的“原、屏放诸齐”,三子都为赵衰(赵盾父)正妻所生尚且相互排斥,可见下宫之难发生时晋国政权不稳,统治势力之间、同一势力内部矛盾重重。赵氏家族会遭遇下宫之难很可能是矛盾一步步激化后的总爆发,是有发生的可能性的。   最后从对《赵世家》所记载的下宫之难内容的理解来看,以前很多学者对“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这句话的理解都为:屠岸贾擅自与诸将一起将赵朔、赵同、赵括和赵婴齐全部灭族。孟世平先生则提出质疑,认为这是由断句错误所导致的误读,应当将“皆”字上读,意同偕,为“俱”意。后半句话的意思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为赵同、赵括和赵婴齐一起将赵朔灭族。下宫之难是一场赵氏宗族内部权利的斗争。
  这样,如按第一种理解《赵世家》关于下宫之难的记载确实有失偏颇,和其他记载皆不符。而若按孟先生的理解,将下宫之难和《晋世家》、《左传》所记载的晋景公十七年族灭赵同、赵括分开成为两件不同的事件,也就不存在上述史料之间的矛盾,两条史料皆可信,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比前一种说法更让人信服。
  三 、下宫之难流传
  《史记》之后,下宫之难的故事基本定型,流传至今。西汉末期刘向编撰的《说苑》、《新序》和东汉王充的《论衡》也基本上是采用《赵世家》的记载,他们对故事的改编更具传奇性,因而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唐时对程婴、公孙杵臼的义举更加推崇,故事所传达的忠义思想也被广为称颂:张守节在《史记正义》里云:“今河东赵氏祠先人,犹别舒一座祭二士(程婴、公孙杵臼)矣”,李白也曾写道“提携袴中儿,杵臼及程婴。立孤就白刃,必死耀丹诚。”
  北宋时,对程婴、公孙杵臼屡屡加封,建庙祭祀。《宋史·神宗本纪》载:“(元丰四年五月)封晋程婴为成信侯,公孙杵臼为忠智侯,立庙于绛州。”这时统治者看重的是义士保护赵氏血脉不至绝嗣的作用。靖康之难后,赵构自称“赵孤”以此寻求统治的合法性。下宫之难的“赵氏孤儿”便和宋朝紧密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了维护国家正统和忠义等新的涵义。元代,在蒙古人的民族压迫下,汉人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纪君祥著元杂剧《赵氏孤儿》,借此来弘扬强大的民族精神,表达反元复宋的思想情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成为下宫之难故事流传史上的一个顶峰。明清时期《八义传》和《东周列国志》借鉴《赵氏孤儿》的框架结构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内容方面也注入不少新情节。同时期的昆曲《接婴记》、《节义谱》,也是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清代中期地方戏盛行,“赵氏孤儿”的故事被很多剧种改编,例如京剧《搜孤救孤》、清杂剧《赵宣孟》,蒲仙戏《岸贾打》等。时至今天,文学艺术界依旧热衷于对赵氏孤儿故事的编辑传播,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自明刊本《赵氏孤儿》后,《赵氏孤儿》被翻译成不同的文字,进行了多次改编。最早做这项工作的是在中国传教的法国传教士马若瑟,他的译作收集在法国作家杜哈德编写的 《中国通志》第 2 卷的上册,名曰《中国悲剧赵氏孤儿》。其翻译基本保存原著的面貌。1752 年意大利的戏剧作家梅塔斯塔齐奥在马若瑟的基础上创作了《中国英雄》。之后在1755 年伏尔泰创作了五幕戏剧《中国孤儿》,颂扬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文化,表达在开明、理性的君主制之下个人追求自由与平等权利的人生理想。在当时的欧洲产生巨大的反响,掀起一股改编“赵氏孤儿”的风潮。此后英国剧作家阿瑟·墨菲在伏尔泰和马若瑟的基础上改编的名为《中国孤儿》的戏剧也获得成功。此外英国著名剧作家威廉·哈切特也对之进行改编,不过与原著大相径庭是借用赵氏孤儿的故事来影射当时的英国政治。1781 年歌德也想改编《赵氏孤儿》但最后没有完成。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l981.
其他文献
摘 要:《偏见与傲慢》主要讲述了伊丽莎白五姐妹的婚姻故事,反映了当时农村的阶级关系、生活习俗和社会心理。简奥斯汀的一生短暂,却留下了《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艾玛》等驰名中外的著作。她终生未嫁,情感不幸,却在作品中体现了完美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她出身乡村本应平凡嫁人了此一生,却博览群书,不甘束缚,自立自强,相信能以自己的笔作为谋生工具和实现自身价值。她在年轻时曾与年轻的律师汤姆勒弗洛伊
期刊
摘 要: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小说采用亡灵叙事这一荒诞的手法,叙述主人公杨飞死后七天内的所见所闻,把这个时代的荒诞展现出来。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荒诞  余华的《兄弟》出版七年之后,他的《第七天》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在《第七天》面世之前就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七年磨一剑,读者的期待可谓不小。  “七”这个数字也有着特殊色彩,在西方文化中上帝七天创造了世界,用亚当的第七根肋骨创造了夏娃,
期刊
摘 要: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陪葬青铜器与文献记载比较商末周初不同的饮酒风气,并且将《诗经》中关于酒的篇章与《尚书·酒诰》思想内容进行互证分析,探讨周初的禁酒令对于周代酒文化的影响。探讨商周不同饮酒风气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尚书·酒诰》;《诗经》;青铜器;商末酗酒;周初禁酒;酒德文化  一、西周初的禁酒风气  《史记·太史公自序》言“《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
期刊
抗日战争将曾今的“雨巷诗人”戴望舒逼出了象牙塔,他无力再“撑着油纸伞”,也不想再“默默彳亍”。受尽迫害的他在狱中写下这首感人至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与他之前的作品截然不同,在意象和语言上皆透露出一种独到的美。  品读这首诗歌,最先注意到的一定是它的题目。从语法上来看,“我用残损的手掌”这一题目并不完整,而且表达的意思也不明确。由此,便会引申出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是残损的手掌,用残损的手掌要做什么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姿,当代小说的题材和内容也日渐新奇和充实,但是小说的目的与旨归依旧离不开反应广阔的现实生活和愉悦人们的审美情趣。且中篇小说有其容量与情节的限制,那么既能够敏锐地感应时代、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内含着高超的艺术创造功力的小说便不多见。著名女作家谌容的《人到中年》便是当中的翘楚,在当代文坛上独具异彩,依然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期刊
摘 要: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小说家,《大街》是他的名作。身处当时女性主义运动时期,他的作品无处不弥漫着女性主义思想影响。本文从女权主义角度对《大街》的主人公卡罗尔分析,得出她是一个改革家,自由主义者,信仰家,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及社会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卡罗尔;女性主义;改革家;自由主义者;信仰家  辛克莱·刘易斯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在1930年因“他充沛有力
期刊
摘 要:兰波,一颗善良而无助的灵魂。在他逝世后百年中人们不断追寻其身影,这位“被缪斯的手触碰过”的人间天使在短暂的三十七年中用自己的生命实践着“我是他者”的主张,并在艺术世界中以超时代的精神探求真实、“界定未知”。让我们走近兰波,走近他的诗歌,以俯拾一点爱与美的折光。  关键词:兰波;诗歌;本质  一、兰波其人  二零一二年一张“兰波等人在亚丁宇宙饭店台阶上的合影”被巴黎的两位图书馆理员发现,这引
期刊
班集体是教育的对象,但它一经形成,便又成为教育的主题,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重视班集体教育的力量,并提出了平行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因为,一个良好的班级体不仅能向全体成员提出奋斗目标、有健全组织的领导核心、有严格的纪律和很强的集体舆论,还有融洽的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这样的班级体必然
期刊
临近中考,学生们每天都在紧张的复习备考。星期四,当我上完第一节英语课走出教室时,班长突然把我喊住,说有话对我说。他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鼓足勇气说:“老师,是关于我好朋友张勇的事情,其实我很矛盾,害怕和您说了之后,他会因为您知道而更加的自暴自弃,可是不和您说吧,作为好朋友,我不能看着他一天天堕落下去。”我对他说:“相信老师,说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我们一定能帮到他的。”他开始讲给我听,原来张勇这一段时间
期刊
摘 要:在庄子哲学中,人生问题——人与所处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中保全自己——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他发挥的核心。在追求一种不受束缚的自然本真的境界过程中,与世俗社会必然局限的张力使得庄子不得不寻求解决之道。解决之道就是心斋。而心斋中关于心的讨论,又必然带来关于形的思考:在关注心的过程中,形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吗?本文试图以《庄子》内篇为核心,兼之少量外杂篇进行思考与解答。  关键词:庄子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