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一:“你觉得我画得不好吗?”
一堂美术课上,我让学生用所学色彩知识来给设计的校服着色。同学们很兴奋,绘画时也特别地投入,全然把我这个老师落在了一边。我边巡视指导,边观察特别的作品。突然一张画映入我眼帘:脏兮兮的脸蛋,红绿对比强烈的服装,潦草狂野的勾线,第一感觉“野兽派”诞生了。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他。班上的“捣蛋鬼”小高,他正卷起袖管、满脸通红地投入其中。看他这架势,我还真不忍心打断呢,可是看着他那乱糟糟的作品,我忍不住插话:“小高,你怎么不用老师讲过的色彩涂色呢,脸蛋和服装的颜色是不是不太合适,你停一下看看别的同学的作品,好吗?”“老师,你觉得我画得不好吗?可是我觉得我画得很开心很漂亮呀。”以往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都会欣然接受,可他……我无语。下课前,我挑选了几幅作业,让学生来评价,还特地拿了小高的那张作品。画一贴出。同学们不是大笑,就是嘘声一片:“哈哈哈,什么呀,乱七八糟。”小高争辩道:“有什么好笑的,我自己感觉漂亮就行了,才不要你们评价呢。”在学生的争论声中课结束了,而我却陷入了深思。从小高的视角来看,他喜欢美术课,并在作业中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保全了其对学习成果自我评价的权利。那我如何来评价他的作品。让同学改变看法呢?课后我把小高叫到艺术教室:“上节课你画得很认真。可能你的构思想法同学和老师都不是很理解,你能不能写一下绘画说明,下节课老师安排你来讲讲,这样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你的作品,好吗?”“好啊!”小高很高兴地接受了。第二天如我们约定,他头头是道地讲解了他的想法:“我设计的是运动校服。运动时满头大汗的人脸当然是脏兮兮的呀。衣服颜色呢。老师不是说过对比色吗,红和绿对比强烈,颜色又活泼,为何不能用作校服颜色呢?”“听你这么一说还挺有意思的,小高同学也很努力,大家说是不是?”听了他的话。我马上肯定,同学们也都笑了,我知道那微笑中多了一份大家的理解和赞许。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精神其实是不需要培养的,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可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不断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他们的思维正是这样一点点被束缚。正如小马过河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去试一试呢?评价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用批判的眼光来评价小高的作品,也许一个“野兽派”画家就会在我们手中毁灭。面对“个性化”的作品,我们不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进行评价,保护他们自我评价的权利,让他们通过自主评价来“领略成功”“领悟错误”。
故事二:让太阳降降温
教一年级《太阳》一课时,很多学生都把太阳涂成红色、橙色、黄色等暖色,只有小A,她给太阳公公涂上了不可思议的蓝色。“难道是她没有这些颜色吗?”“难道她是色盲?”完成后我把大家的画展示在黑板上。暖洋洋的作品中只有小A的蓝太阳特别地显眼。同学们对她的画也是议论纷纷。“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太阳宝贝呢?你觉得自己画面上最棒的是哪部分?棒在哪里?”同学们一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只有小A没有举。“小A你怎么没举手啊?”我问她。“他们都在笑我。”小A撅着嘴巴说。“那老师就请你来说说你的画。好吗?”她慢吞吞地走上台:“我画的太阳正在吃冰淇淋呢。夏天天太热了,我想给太阳降降温,就画了小朋友做了一只大冰淇淋送上天给太阳公公吃。”“那么太阳的颜色为什么成蓝色了呢?”“吃了冷饮,他感觉凉快了。所以是蓝色的。”“哦,原来如此啊!”我恍然大悟,下面的小朋友也是“对呀”“是呀”的议论起来。“看来今天最有创意的画就是小A的了。”我话音刚落,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
普罗塔克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当火种迸发出火星的那一刹那,它需要我们无比的呵护,我们要用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尽量让他们的创意得到实现,在勇于发掘学生创新潜能的同时,更注重保护孩子们的创新意识,用无数创新思维的星星之火,燎起创造的熊熊烈焰!
故事三:三个圆
双休兴趣班里有个特别的孩子雨晨,他妈妈是艺术院校毕业的,可能是遗传了妈妈的天资,他的绘画作品和想法都较别的孩子独特。开学不久的课上,我让孩子们用画圆来锻炼手腕力量。很多的孩子都选择了画太阳、车轮、小姑娘的脸蛋、蜗牛、瓢虫等等,只有小雨晨歪歪扭扭画了三个同心圆,真令人费解。
“雨晨,你画的是什么呀?”我问。“你们猜猜看呢?”于是我让小朋友举手说说,有的说像年轮,有的说像涟漪,有的说像帽子,有的说像隧道……“哈哈,都不对”,雨晨得意地说,“我讲一个故事:有只小兔子很调皮,一天它来到森林里玩,看见一个黑黑的大树洞它就往里钻,结果被卡住了,就成了我画的三个圆。”“同学们你们看明白了吗?”我问。有的孩子一脸茫然,有的转着脑蛋看。“最大的圆是树洞,当中的是兔身,最小的圆是兔尾。”雨晨很得意地公布了谜底。客观地说,这样的画如果不是经他解释,恐怕无人会称赞。
是儿童,难免要说“孩子话”,成人听了这种似是而非的语言,常会忍俊不禁。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常常感觉他们的作品应由他们自己去解释和评价,我们才能更好地观察儿童,洞悉他们的心灵和智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美术课堂作业评价时的儿童视角多么重要,它不仅让小作者有机会无所顾忌地表现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用画笔诠释自己的独有创意,还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孩子读懂他人的画,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创作擦亮了思维的火花。“用儿童的视角来评价美术课堂学生作业”这一形式,我想是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条捷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
一堂美术课上,我让学生用所学色彩知识来给设计的校服着色。同学们很兴奋,绘画时也特别地投入,全然把我这个老师落在了一边。我边巡视指导,边观察特别的作品。突然一张画映入我眼帘:脏兮兮的脸蛋,红绿对比强烈的服装,潦草狂野的勾线,第一感觉“野兽派”诞生了。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他。班上的“捣蛋鬼”小高,他正卷起袖管、满脸通红地投入其中。看他这架势,我还真不忍心打断呢,可是看着他那乱糟糟的作品,我忍不住插话:“小高,你怎么不用老师讲过的色彩涂色呢,脸蛋和服装的颜色是不是不太合适,你停一下看看别的同学的作品,好吗?”“老师,你觉得我画得不好吗?可是我觉得我画得很开心很漂亮呀。”以往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都会欣然接受,可他……我无语。下课前,我挑选了几幅作业,让学生来评价,还特地拿了小高的那张作品。画一贴出。同学们不是大笑,就是嘘声一片:“哈哈哈,什么呀,乱七八糟。”小高争辩道:“有什么好笑的,我自己感觉漂亮就行了,才不要你们评价呢。”在学生的争论声中课结束了,而我却陷入了深思。从小高的视角来看,他喜欢美术课,并在作业中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保全了其对学习成果自我评价的权利。那我如何来评价他的作品。让同学改变看法呢?课后我把小高叫到艺术教室:“上节课你画得很认真。可能你的构思想法同学和老师都不是很理解,你能不能写一下绘画说明,下节课老师安排你来讲讲,这样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你的作品,好吗?”“好啊!”小高很高兴地接受了。第二天如我们约定,他头头是道地讲解了他的想法:“我设计的是运动校服。运动时满头大汗的人脸当然是脏兮兮的呀。衣服颜色呢。老师不是说过对比色吗,红和绿对比强烈,颜色又活泼,为何不能用作校服颜色呢?”“听你这么一说还挺有意思的,小高同学也很努力,大家说是不是?”听了他的话。我马上肯定,同学们也都笑了,我知道那微笑中多了一份大家的理解和赞许。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精神其实是不需要培养的,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可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不断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他们的思维正是这样一点点被束缚。正如小马过河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去试一试呢?评价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用批判的眼光来评价小高的作品,也许一个“野兽派”画家就会在我们手中毁灭。面对“个性化”的作品,我们不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进行评价,保护他们自我评价的权利,让他们通过自主评价来“领略成功”“领悟错误”。
故事二:让太阳降降温
教一年级《太阳》一课时,很多学生都把太阳涂成红色、橙色、黄色等暖色,只有小A,她给太阳公公涂上了不可思议的蓝色。“难道是她没有这些颜色吗?”“难道她是色盲?”完成后我把大家的画展示在黑板上。暖洋洋的作品中只有小A的蓝太阳特别地显眼。同学们对她的画也是议论纷纷。“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太阳宝贝呢?你觉得自己画面上最棒的是哪部分?棒在哪里?”同学们一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只有小A没有举。“小A你怎么没举手啊?”我问她。“他们都在笑我。”小A撅着嘴巴说。“那老师就请你来说说你的画。好吗?”她慢吞吞地走上台:“我画的太阳正在吃冰淇淋呢。夏天天太热了,我想给太阳降降温,就画了小朋友做了一只大冰淇淋送上天给太阳公公吃。”“那么太阳的颜色为什么成蓝色了呢?”“吃了冷饮,他感觉凉快了。所以是蓝色的。”“哦,原来如此啊!”我恍然大悟,下面的小朋友也是“对呀”“是呀”的议论起来。“看来今天最有创意的画就是小A的了。”我话音刚落,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
普罗塔克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当火种迸发出火星的那一刹那,它需要我们无比的呵护,我们要用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尽量让他们的创意得到实现,在勇于发掘学生创新潜能的同时,更注重保护孩子们的创新意识,用无数创新思维的星星之火,燎起创造的熊熊烈焰!
故事三:三个圆
双休兴趣班里有个特别的孩子雨晨,他妈妈是艺术院校毕业的,可能是遗传了妈妈的天资,他的绘画作品和想法都较别的孩子独特。开学不久的课上,我让孩子们用画圆来锻炼手腕力量。很多的孩子都选择了画太阳、车轮、小姑娘的脸蛋、蜗牛、瓢虫等等,只有小雨晨歪歪扭扭画了三个同心圆,真令人费解。
“雨晨,你画的是什么呀?”我问。“你们猜猜看呢?”于是我让小朋友举手说说,有的说像年轮,有的说像涟漪,有的说像帽子,有的说像隧道……“哈哈,都不对”,雨晨得意地说,“我讲一个故事:有只小兔子很调皮,一天它来到森林里玩,看见一个黑黑的大树洞它就往里钻,结果被卡住了,就成了我画的三个圆。”“同学们你们看明白了吗?”我问。有的孩子一脸茫然,有的转着脑蛋看。“最大的圆是树洞,当中的是兔身,最小的圆是兔尾。”雨晨很得意地公布了谜底。客观地说,这样的画如果不是经他解释,恐怕无人会称赞。
是儿童,难免要说“孩子话”,成人听了这种似是而非的语言,常会忍俊不禁。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常常感觉他们的作品应由他们自己去解释和评价,我们才能更好地观察儿童,洞悉他们的心灵和智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美术课堂作业评价时的儿童视角多么重要,它不仅让小作者有机会无所顾忌地表现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用画笔诠释自己的独有创意,还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孩子读懂他人的画,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创作擦亮了思维的火花。“用儿童的视角来评价美术课堂学生作业”这一形式,我想是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条捷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