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镇江市中考作文述评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题回放
  请以“走近了才知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命题透视
  镇江市2014年的中考作文题依然是命题作文。不同的是,题面的词语皆为平常之语,考生可谓司空见惯,没有审题障碍。
  扣住题目中的每个关键词语细细推究,就会产生以下问题:谁走近了?走近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谁走近了”中的“谁”可以是“你”“我”“他”;“走近了什么”中的“什么”可以是“人、事、物、景”;而“知道”的内容既可以是一个事实,也可以是一个道理,甚至可以是一种感觉。这样一推究,就会发现题目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命题者的目的就是希望考生人人有话可说,说真话,抒真情。
  但是,为了实现用“中考杠杆”推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这道作文题还是有一定的审题难度的。
  整体感知题目不难发现,“走近了才知道”是一个短语,包含“走近了”和“知道”两个部分,中间以“才”连接,这就告诉考生,“走近了”是“知道”的前提。换句话说,“知道”的内容是建立在“走近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写作时必须要将“如何走近的”写好,也就是一定要突出“走近”的方式及过程。
  那么,“走近”的方式可以有哪些呢?
  这就需要考生好好地理解“走近”这个词语了。其实,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可“实”可“虚”。如果将“走近”理解为“走过去到达近前”,那就是实写“走近”;如果将“走近”理解为心理上的“接近、靠近、亲近”等意思,那就是虚写“走近”。
  对“走近”这一词语的不同理解,就是对“走近”方式的思考与选择,写作时只要能凸显“走近”的过程,就没有高下之别。只不过,实写“走近”较难凸显过程,而一旦不能将“走近”的过程写出来,只是对一个事实或道理进行简单交代,就容易流于肤浅。
  如果说能否凸显“走近的过程”决定了文章是否生动的话,那么“知道了什么”就决定了考生的思想境界、审美趣味的高下。“知道了什么”其实就是立意,这是所有考生动笔前必须好好考虑的。因为,“知道”的具体内容不同,价值取向就不同,理解的深浅也就不同,这就使本题具有了区分度。
  当然,要写好这篇文章,一般来说还离不开对比手法的运用。因为,一个“才”字其实告诉考生,“走近”前是不“知道”的,是懵懂的,对要走近的对象可能存在误解甚至曲解,而促使状态或情感转变的关键则是“走近了”。考生行文时应该将“走近”前的这种状态或情感描摹出来,这样一来,就和“走近”后构成了对比。
  评卷扫描
  1. 审题失之于“粗”。
  说“粗”是因为许多考生没有仔细推敲题目,忽视了“走近了”是“知道”的前提条件。一部分考生在写作时直接丢掉了“走近了”,而将作文写成了“我所知道的××”,从而直接导致跑题;更多的考生则只是在文章中贴了个“走近了”的标签,根本没有对“如何走近”的内容进行记叙和描写,写作的重心其实还是“我所知道的××”,得分自然就低了。
  比如,许多考生只是将平时写过的有关父母关爱“我”的素材搬上试卷,写自己知道了父母的爱,但全文就是无法体现出“走近了”这三个字,怎么看都只是贴了一个“走近了”的标签。再如,还有不少考生写自己走近了某个历史人物或某个文学形象,但只是将自己知道的内容简单地罗列出来,根本没有“走近”的过程,这就写成了“我所知道的××”。
  2. 立意失之于“浅”。
  说“浅”是因为许多考生单从“好奇”的角度理解题意,审题倒是合乎要求了,但由于缺少深入的思考,立意自然也就流于肤浅。
  比如,许多考生写偶遇一件热闹的事,出于好奇,走上去一看,才知道原来是××,然后不痛不痒地发一点议论结束全文,立意自然失之肤浅。
  说“浅”还因为有太多的考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写任何作文题,以表现父母之爱来立意总不会有错,结果“父爱”“母爱”满天飞,一时间“父母之爱”倒显得“廉价”起来了。
  3. 选材失之于“同”。
  说“同”的第一个原因是太多的考生选择了“我走近了父亲(母亲)才知道他(她)爱我”这类题材来写。这类文章采用的手法、结构基本类似,似乎已成套路,大多是一开始对父亲(母亲)不理解甚至心生怨恨,然后通过一两件事情的记叙,写出“我”的心慢慢靠近了父亲(母亲),最终知道了父亲(母亲)的爱。读多了这样的文章,阅卷教师难免产生“审美疲劳”,而且会心生疑惑: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父母之爱,难道做子女的理解起来就这么难吗?
  说“同”的第二个原因是相当多的考生选择了“我走近了某位古代文人才知道他(她)的内心世界”这类题材来写。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文人纷纷登场,但无论“我”怎么走近,留在试卷上的只能是人云亦云、似曾相识的结论。
  4. 叙事失之于 “平”。
  这是一个老问题。许多考生在表达上只会叙述和议论,不会描写。就本次作文看,考生对“走近了”这一过程的描写普遍缺失,这不仅使文章丧失了生动性,更带给阅卷教师“偏题”甚至“跑题”的印象。另外,不少考生在结构安排上只会顺叙,不会倒叙、插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文章的生动性。
  迷津指点
  1. 审题要学会“推敲”。
  中考作文虽然不故意设置审题障碍,但并不代表没有审题的要求和难度,同学们在审题中的“失之毫厘”,极有可能造成“离题万里”的严重后果,得分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推敲“走近了才知道”这道作文题可以发现,它其实是以“才”连接的一个短语,一个“才”字不仅仅将题面分成了“走近了”和“知道”两个部分,更是告诉同学们,“走近了”是“知道”的前提,或者可以说,没有“走近了”就没有“知道”。
  明确了这一点,同学们在写作本文时,就要重视对“走近了”这一部分内容的写作。而要将“走近了”这一部分内容写好,就要努力思考“如何走近”这一问题,表现出“走近”的方式和过程。这样,贴“走近了”的标签或直接丢掉了“走近了”,将文章写成“我所知道的××”的情况就可以避免了。   2. 立意要讲求“新颖”。
  初中生要想写出立意深刻的考场作文,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但要写出立意较为新颖的文章,还是不难做到的。一看到这个作文题,相信不少同学都会选择父母与“我”的题材来写,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文章立意无一例外都确定为“走近了才知道父母的爱”,就会导致“撞车”。我们认为,绝大多数家长平常就与同学们生活在一起,你们应该时刻能感受到父母对你们的关爱,如果说“走近了才知道”,势必显得别扭与矫情。况且,写作中还要凸显“心灵走近”的过程,这对不少同学而言确有难度。所以本次考场作文中,以此立意选材的考生大部分得分都不太理想。
  其实,同学们只要不受平时作文思维定式的影响,即便是选父母与“我”的题材来写,也会有多种立意可以选择。因为,父母身上除了爱子女的天性外,还有许多品行值得书写。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圈子、社交圈子,而这些圈子并不为子女所熟悉,做子女的有机会“走近了”这些圈子,才会知道父母在家庭圈子以外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才会知道父母身上其他可贵的品行。如果以此入文,不仅非常契合题意,而且一下子就会使以父母为题材的文章有了新意。
  3. 选材要“接地气”。
  本次作文可选的题材可谓包罗万象,人、事、物、景等都可以“走近”,但相当多的考生偏偏选择了“走近”古人(古代名将、帝王、谋士、文人),且大都只是将所了解的古人的相关内容罗列出来,丝毫不能体现“走近”的过程,将文章写成了“我所知道的某位古人”,从而导致偏题甚至跑题。
  同学们平时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不要一拿到作文题就向古人“求救”,须知,现实生活永远是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鲜活而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文章永远是阅卷教师的最爱,所以,选材还是“接地气”为好。
  例文点评
  一类文:
  走近了才知道
  开水、酵母粉、高粱浓缩液……奶奶娴熟地制作着酒酿,酒香一点点地溢出坛子。记忆里,酒香总是弥漫着老屋,但总是令人捉摸不透。(情境引入,有色有味,更设置悬念,为下文做了铺垫)
  从前,爷爷总是在饭后饮酒。他总是悠闲地躺在摇椅上,伸出手端着酒杯,小啜一口后自言自语道:“好酒!”我也曾偷尝过一口,只觉得唇齿间苦涩而又辛辣,全然没有放在坛中时那般香醇迷人。这算什么好酒?父亲带来的酒哪个不比它名贵,不比它可口?(以孩子的天真对比爷爷的享受,充满了童趣,也使故事有了张力)
  爷爷喝酒却不嗜酒。他偶尔会叫来三两个好友,就着一盘油亮亮的花生米,喝着奶奶几个月前酿好的酒,谈天说地几个钟头。寂静的农家小院被一群老人的撞杯声与谈笑声调和得异常欢愉。我想,酒不过是个排忧消遣的东西罢了。(“喝酒却不嗜酒”,爷爷的酒趣平常而自足,概括得精到。“调和”一词富有生趣,由近而远,定格了美好的回忆)
  日子像坛中酒一样一天天减少,老人们也在不断地变得更老,他们不来家里喝酒了,只有爷爷仍保留着饭后一杯酒的习惯。看他颤颤巍巍地端起酒杯,我有心制止,却被他回绝:“你不懂,这就是生活。”
  酒是生活?(从“撞杯”到“颤颤巍巍”,爷爷的习惯仍然雷打不动,这才引出了小作者对“酒是生活”的疑惑和思考)
  直到有一天,爸爸从门外进来:“爸,张老走了,要不我扶您去看看?”“那里闹得很,还是自己在家喝酒舒服。”话虽然这么应着,但我分明看见爷爷的手颤抖了一下,眼里似有悲伤淌过。他盖上毛毯,不愿再说话了。(“手颤抖了一下,眼里似有悲伤淌过”,精准的细节刻画表现了爷爷的力不从心、垂垂老矣,令人动容)
  再后来,所有的人都离开了,只剩下藤椅在树荫下孤单着。院子如往常般宁静,静得令人心酸,静得令人恐惧。端起永远预留在桌上的那杯酒,我心中似乎多了些说不出的感觉。恍惚间,我仿佛看见老人们聚在一起攀谈,问你家粮食收成怎么样,问你家什么时候抱孙子,问……(情境浮现,触目伤怀)
  看着手中的酒,在一步步走近中我才蓦然明白:这真的是好酒!农家的酒虽然制作粗糙,涩嘴甚至辛辣,却满含着人们的生活,着实是令人迷恋的好酒!(“走近”了酒的内涵,最终悟得了真谛)
  开水、酵母粉、高粱浓缩液……妈妈也开始尝试酿酒。闻着一点点溢出坛子的酒香,我自言自语道:“好酒啊!”(酒味没有消逝,它将在一代代人手中不断传承)
  总评:文章通过“奶奶酿酒”“老友相聚”“独自品酒”这一个个典型的场景,刻画了一个爱酒却不嗜酒、无限热爱生活的爷爷形象。而“我”在一步步“走近”酒的内涵后,也终于悟得了真谛。最后所表达的“酒味没有消逝,它将在一代代人手中不断传承”的意思,进一步升华了主题。文章最成功的地方是对各个典型场景的刻画,有声,有色,有味,而且注重对细节的表现,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二类文:
  走近了才知道
  凛冽的寒风中,她银丝飞扬,深深的皱纹依稀可见。我迈开步子走近她,才知道,她的内心竟是如此温暖。(“凛冽的寒风”与“内心的温暖”作比,设置悬念。开头简练。但“皱纹深深”怎会“依稀可见”?)
  我很讨厌菜市场,因为里面总有一股令人作呕的异味,还有一群口若悬河的卖菜大妈,聒噪不堪。(“讨厌”,暗示下文的情感变化)
  有一次,我不得不陪着妈妈去买菜。(为什么“不得不”?没有交代)一走近菜市场,一股刺鼻的异味就直冲脑门,像蓄势已久的毒蛇发动攻击一般,让我避之不及。妈妈让我去买些蔬菜,无奈的我只能走马观花般地“审视”着那些菜。“姑娘,买菜啊!来来来,我这儿有最好最便宜的。”一个尖锐的嗓音兀地响起,她如见了猎物般紧盯着我。我略显尴尬,但更多的是鄙夷:没文化就是这样。(抗拒心理强烈,由讨厌气味、声音直至讨厌人,写出了现实中有些青少年脱离实际生活的真实状况)
  “多少钱一斤?”我不懂装懂地拈了几根菜瞧了瞧。“不贵不贵,两斤5元。”她说着,便抓起一把往塑料袋里塞,脸上挂着很是“谄媚”的笑。“行了,就这么多吧!”我从她手里抢过袋子放到秤上。“哎,别急呀,袋子还没戳呢!”她用指甲在袋底轻轻一划,一股水流便冒了出来。“嘿,这就好了嘛!看,不多不少,正好两斤!”她笑眯了眼,指着秤大声地说给我听。我拿出5元钱递给她,然后拎着袋子迅速“逃离”。她的嗓门可不是一般的大,没素质!(再次点明“没素质”,继续强化鄙夷的心理,为下文蓄势)
  我走到妈妈身边。妈妈正在买鱼,她看中了一条,只见那个小贩麻利地抄起鱼就塞进袋子里,水花四溅,转眼就将袋子拎到我们面前。“80块!”他面无表情地说。“袋子没通!”妈妈说道。“哟,我咋忘了?对不起对不起。”变脸似的,他哈着腰赔着笑脸说。(嘴脸变化之快,似在模仿《变色龙》,人物形象立现)
  “为什么要扯破袋子?”我十分不解。“不扯,袋子里不就有‘水分’了吗?”“哦,我知道了……”(揭示答案,原先感情上的抗拒显得脆弱不堪)
  “哎哟,小姑娘走了啊!买了不少好东西嘛!大妈送你些葱,下次再来啊!”走过刚才买菜的摊点时,眼尖的她一下认出了我,硬是扯了几根葱递给妈妈。妈妈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了。(再次提升人物形象)
  看着她笑得满是皱纹的脸,我的心仿佛被扯开了一个洞,她的笑容挤了进来,阳光般温暖着我的心。(由讨厌到感动,“我”的心终于回到了人性的本真)
  我将自己的心封闭了起来,拒绝走近他人,而她的笑令我走近了她,才知道她的内心竟是如此温暖。
  走近了才知道,一切的感动都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只需要迈出那一步,就可以春暖花开。(最后两段可以合并、删减,更简练地收尾)
  总评: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真实地书写了“我”买菜前后心理上、认识上的巨大变化,直面内心虚妄、无知的部分,表达了对善心善行的感激和向往,揭示了人心的温暖是要走近一步才可以知道的这一主题。文章紧密扣题,心理描写生动,如能在语言组织上更加简练,进一步考虑结构的严谨,就可以更上一个层次。
  新题预测
  题一:请以“我还是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题二:请以“与自己较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丁国斌,中学高级教师,镇江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镇江市中考语文命题组核心成员。曾荣获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现为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
其他文献
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怎么看?他们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吗?在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之间,他们目前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他们更喜欢什么模式的充电形式?他们对电动汽车有着什么期待?为了
期刊
目的探讨人AFP增强子驱动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丙氧鸟苷(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体外靶向杀伤肝癌细胞效应。方法构建人AFP增强子驱动的pAFP-CDNA3.1-TK自杀基因真核表达
十五年前,我从乡下进城.住在老城六角亭的县委大院里.那是一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修的筒子楼,俗称“七十二家房客”,我住一个单间。我是一个不善于交际、喜欢独处的人,偏偏这栋破旧的
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银行业协会以成立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与签署行业三大公约、带领会员单位集体维权、启动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工作等一系列大动作,打破了以往的沉寂局面,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为此,本刊采访了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张君。  刘张君,现任中国银监会监管二部监管巡视员,协会专职副会长。曾任人总行政研室二处副处长,银行司储蓄处处长,银行二司银行监管处处长、二处处长、助理巡视员;20
17岁的美国少女哈蕾·史密斯在过去3年里一直以为自己是死人,白天睡觉,晚上在墓地游荡的她被诊断为行尸综合征(科塔尔综合征).出乎意料的是,在亲友和医生的帮助下,她通过看迪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沿袭与行政机构相匹配的薪酬激励机制。尽管近年来逐步引入了绩效评价的因素,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以职务而非绩效作为薪酬激励的主要依据,这种作法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薪酬激励机制改革要以银行绩效评价为基础,这一直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一个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缺少一套部门业绩核算体系,从而使得绩效评价失于依托。部门业绩核算体系的滞后,约束了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
学生的实习活动是高校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融会贯通。但长期以来,高校实习活动普遍存在的法律问题从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不仅影响高校实践性教学的质量,而且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根本性的保护。    应正确认识学生实习中的法律问题    大学生在校实习通常是指按照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在校学生通过学校的安排到“对口”的国家机关
经济资本作为当今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先进管理工具,正在受到国内商业银行的重视,各家银行的改革和转型无不将经济资本理念的引入和实务运作作为改革的一项核心工作.
目的 建立心房钠尿肽(ANP)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以基因表达产物为模板,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样本中的心房钠
道德情感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心理学对道德情感的研究一方面不断量化;另一方面,道德情感也正从分立走向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