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物制剂相关急性肾损伤的诊治进展

来源 :世界临床药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j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生物制剂相关的肾毒性报道日益增多.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抑制剂、小分子蛋白激酶抑制剂和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等临床一线生物制剂可能会诱导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这些药物造成肾脏损害的情况及相关机制有所不同,目前也仍然缺乏相关的实践指南或专家共识.本文就近年来新型生物制剂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情况及诊治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增高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关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内源性学说强调与生物学机制密切相关,反应性学说则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目前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炎症、免疫反应、应激、神经再生、脑网络、生物节律紊乱、睡眠障碍、褪黑素等方面。文章就卒中后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及及针对发病机制的相关治疗进行了综述。“,”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is one of the common compli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其破裂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目前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随着血流导向装置的发明以及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其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的又一主流治疗方法。文章对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进行了综述。“,”Intracranial aneurysm is a commo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ts rupture cause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with
近年来,我国已逐渐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医保谈判药品准入数量呈上升趋势.但调研数据表明,谈判药品进院困难,参保患者、企业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政策协调性较弱、医院进药动力不足是造成医保谈判药品进院难的主要原因.为此,国家出台了“双通道”管理机制的有关意见,以保障参保患者福利及医保谈判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医保谈判药品进院难的现状、后果、原因入手,阐明“双通道”管理机制的必要性,并聚焦于“双通道”新通道——社会药房供给模式,提出“双驱动,八步走”的实施方案.
目的:探讨miR-26a介导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AKT)信号通路对脑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10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iR-NC组和miR-26a组。miR-NC组和miR-26a组分别侧脑室注射5 μl miR-26a模拟物阴性质控品和miR-26a模拟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只插线不结
植物药被广泛用于治疗疾病己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人类健康起到重要作用.植物药中含有多种天然化合物,活性成分相对复杂,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植物药中可以造成肾毒性的成分主要是马兜铃酸和其他植物生物碱.此外,植物药中的黄酮类、蒽醌类和糖苷类也可能会引起肾毒性.本文旨在论述引起肾毒性的植物药中的有毒成分,此类有毒成分的毒性机制以及防治策略,以期为植物药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长期预后。PS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危险因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重要的是,PSD的诊断率低下,相应抗抑郁治疗不及时或不系统,导致卒中复发或死亡风险增高。文章对PSD的筛查、诊断及相关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seriously affects the long-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The pathophysi
期刊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是常见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对没有肾脏基础疾病的年轻患者和无合并症的患者无很大危害.但因其存在剂量依赖性效应,故长期使用NSAID时应格外小心.长期、大量使用NSAID会增加肾脏损伤的风险,引起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水电解质失衡、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A
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实施过程中,谈判药品在院外完成处方调配、供应、使用和监管行为,脱离了医院治疗控制系统和费用控制系统,存在较大的用药安全风险和基金控费风险.本文提出“两职能、一资质”管理模式,即完善DTP (direct to patient,即直面患者)药房“用药管理”“审核管理”两项管理职能,以控制用药风险和基金风险;实施“DTP药房资质认证管理”资质遴选模式,强化DTP药房药学服务专业性,推进DTP药房成为“双通道”药品供应的主要端口,做好与患者、医生、供应商及医保经办管理方等多方主体配合协
国家明确将部分社会药房纳入谈判药品的供应保障通道,与医院供给通道一起形成谈判药品“双通道”供应机制.“双通道”药品数量过多则管理难度增大,数量过少则政策效果不足.本文基于国家医疗保障部门指导意见与地方实践经验,总结“双通道”药品的遴选标准,探究“双通道”与各统筹地区的特药、门诊慢特病管理衔接模式,明确“双通道”政策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