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路径分析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2062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日本乡村建设的实践及其经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首先,以城市反哺农村为起点,将产业兴农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其次,以城市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将生态兴农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再次,以城乡协调发展为落脚点,将文化建设和基层治理有机结合;最后,以城乡一体化为终点,将城乡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 日本乡村建设 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2.010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要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使农业农村同步实现现代化、使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其不仅涉及到乡村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更涉及到整体经济发展是否均衡尤其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1]。因此我们在设计乡村振兴的路径时,一定要从城乡统筹的视角来进行,否则很可能会导致新的结构性问题。
  实际上,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较早,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乡村发展问题也较早凸显,为了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其实施了一系列的乡村振兴战略[2]。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无论是乡村生产方式还是乡村存在问题都与我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日本通过成功的乡村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基于日本乡村建设的实践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提出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城乡统筹视角下日本乡村建设的实践


  日本的乡村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且每一阶段的重点和中心都与其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而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建设路径。日本乡村建设的背景与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非常相似,都是在乡村支持城市发展进入瓶颈期以后乡村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开始实施的。
  日本乡村建设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缩小城乡差异,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此时其在经济方面主要面临着城乡二元结构、现代化建设和维持经济高增长率等问题;在社会方面则面临着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出现逆转,且人口主要集中于三大都市圈,产业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产业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1962年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1969年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其中,第一次计划主要是针对城市扩张和城乡差距问题,通过据点式开发的模式来分散工业,并通过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全国形成了15个新产业城市和6个工业建设特别地区。第二次计划主要是针对人口和产业在都市圈过于集中而在农村过于分散的问题,日本政府通过建设全国新干线和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同时开展新农村建设,促进大规模畜产基地和娱乐设施等来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流动与布局。具体来说,日本政府制定了首个脱离农业政策的独立农村政策《山村振兴法》,其主要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山村的经济水平与居民福利,消灭城乡差别,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条件,其主要涉及土地利用规划、产业振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和防御灾害规划等。之后,日本政府还制定了《农业地区导入工业的促进法》,以促进城市工业的转移,为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并给予农民大量的财政补贴和金融贷款,最终使日本农民的收入在1975年开始超过城市居民。
  日本乡村建设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城乡协同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随着经济高速增長期的结束,日本面临着能源短缺和产业转型的重大问题,工业化完成,后工业化时代开启。此时其人口已开始呈现明显的老龄化,城镇化的进程放缓,并出现了逆城市化的问题,中小城镇开始迅速发展。但是随着工业的均衡分布及其向农村的迁移,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城市的噪声、生活垃圾、工业“三废”等公害向农村转移,农民在收入超过城市居民的同时开始要求改善其生活环境,而城市居民也开始向往农村的休闲时光和绿色环境,并开始关注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问题。但日本的农业发展却陷入停滞,其产值占GDP的比重下降迅速,农民越来越多地从事兼业,非农收入占据的比重超过80%。城市郊区的土地开发和农业保护问题也开始凸显。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1977年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1987年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以实现城乡的协同发展以及人口和产业的国土均衡发展。具体来说,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农地法》《增进农用地利用法》和《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等法律法规来完善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和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造村运动”和“城乡广域交流”。该运动在地方政府的带领下由一些乡村地区自发开展,主要是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出发,依托于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地区特色产业,并实现农产品的高加工度化以增加其附加值,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吸引农村人口回流以提高乡村经济的活力。而针对城市居民向往农村良好居住环境和景观资源的需求,日本政府开始构建全国性的城乡交流网络,并提出了农村“环境适宜住宅”的计划。通过以上措施,最终使城乡实现了协同发展。
  日本乡村建设第三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日本经济陷入漫长的停滞期,国民消费也遭遇低谷,为了拉动内需,日本政府在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转移污染工业的同时,将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在第三产业等服务业上面,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已经接近93%,城乡之间的差异基本消除,并实现了较大程度的一体化。但是农业所占比重继续下降,甚至面临消亡的局面,日本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开始放弃耕地和农业生产,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开始凸显,农业对于农村的影响趋于减小,与此同时国家和居民对于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传统文化继承、自然环境和居住闲暇等方面的需求急剧增加,此时,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农业和农村的多功能体系,实现其与城市在功能方面的互补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1998年第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2008年的国土形成计划”。具体来说,日本政府首先根据当时的形势修订了《农地法》,并颁布了《农业促进法》和《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从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环境的重塑提供了法律保障。通过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的多种措施,实现了城乡的一体化和功能互补,重塑了乡村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功能的存续。

城乡统筹视角下日本乡村建设的经验借鉴


  从日本乡村建设的实践来看,乡村的建设和振兴必须要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不能脱离城市发展的实际和城乡居民对于乡村发展的需求。
  乡村建设遵循着“城乡非协同发展——城乡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逻辑。城市和乡村作为整体经济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既存在相互争夺资源的竞争,也存在着相互支持发展的互补。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应该集中资源发展工业化和促进城市化,因此,农村通过提供劳动力和资本来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此时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展非常迅速。而当城乡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农村的落后会影响城市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要反哺农村以缩小城乡差距。换句话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完善,其边际收益递减,此时发展农村所获得的边际收益要大于城市,政府就通过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来引导城市的资源流入农村,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以上两个阶段就是城乡非协同发展的阶段,前期是农村支持城市,后期是城市反哺农村。此后,城乡之间的差异开始缩小,城乡开始进入协同发展的阶段,在协同发展的阶段,城市开始向农村延伸,农村开始向城市学习,城乡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城市化率达到很高的程度。但是随着农业的趋于停滞和乡村的逐步消失,乡村功能的重要性开始凸显,于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留乡村的功能就成为乡村建设的重点,此时城乡之间的功能实现互补,并进入一体化发展的阶段。
  乡村建设必须要依托于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的支撑,但是要注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虽然农村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对农村资源的汲取造成的,但是这种汲取是一种激活农村存量资源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只有通过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政府才能够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来补贴农村的发展。进一步来说,只有通过城市的发展才能大量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而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奠定基础,也只有通过城市的发展才能为农村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和空间。更重要的是,乡村建设必须要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居住环境的同时发展适合于农村技术和环境的工业,只有通过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善,这一点从日本的乡村建设实践中也可以发现,非农收入在日本农民的收入中占到了80%以上,如果没有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很难赶超城市居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日本乡村建设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吸取的教训,那就是日本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间接将乡村作为城市污染工业的转移场所,从而造成了城市对农村土地资源的掠夺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因此我们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依托于城市发展和产业支撑,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乡村建设必须要立足于城市居民的需求和乡村居民的自主,并通过法律来对其加以保障。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居民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在城市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城镇居民的比重甚至会超过90%,因此乡村建设必须要立足于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换句话说,乡村建设只有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日本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从实现农业振兴,保证粮食安全到注重农村景观资源和食品安全再到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功能的重塑等都是基于城市居民对于农村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这样才能使得乡村建设的实践容易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绩效。与此同时,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乡村居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得相关的政策符合实际,从而避免了“一刀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乡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工程,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从上文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乡村建设的每一阶段,日本政府都制定了与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保障了乡村建设实践的顺利开展。

小结:城乡统筹视角下中国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由上文分析可知,中国的乡村振兴也必须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出发,并遵循如下的路径:首先,以城市反哺农村为起点,将产业兴农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提高农民的收入是消除城鄉差距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要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非农收入的提高;其次,以城市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将生态兴农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居民对于乡村旅游的需求逐步高涨,因此我国乡村振兴必须以此为契机,加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避免走日本“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再次,以城乡协调发展为落脚点,将文化建设和基层治理有机结合,在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要同时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从而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最后,以城乡一体化为终点,将城乡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随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和乡村不再是富裕与落后的代名词,而将成为不同功能和聚居区的代表,此时,城乡实现功能互补,城乡居民也将实现共同富裕,从而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最终建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5BKS061)

注释


  [1]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中国农村经济》, 2018 年第1期,第2~10页。
  [2]张宇:《未来五年农村振兴的策略与路径》,《河南社会科学》,2018第2期,第21~27页。
  责 编∕周于琬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谋求人类社会发展美好未来的精神追求。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主张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密连接在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高举的一面旗帜,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重大命题,为解决国际社会面临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国家治理理念的提出给政府数据资源的管理与再利用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要应对挑战、改善信息治理环境有三个关键性问题:政府数据的开放利用、跨政府部门的数字连续性管理和大数据环境下的国家机关个人信息保护。本文在对相关问题剖析其形成原因,对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借鉴国内外最佳实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整体规划的角度提出了部署政府数据开放利用计划、实施政务数据连续性管理制度和制定
摘要 在中国历史上,战争是实现王朝崛起的普遍模式。要顺利达成武力崛起的目标,关键在于高明与卓越的战略指导。在秦汉王朝崛起中,《汉中对》、《隆中对》、《商君策》、《客卿对》、《平吴疏》等在具体战争中具有关键的战略指导意义,它们或全面分析战略形势,或高明把握战略时机,或合理制定战略预案,或兼而有之。全面总结古代王朝崛起战略指导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从中汲取于当今国家强盛有益的智慧与启迪。  关键词 秦汉时
【摘要】通过采用文献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文本分析法等方法,对发达国家档案工作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的档案部门,在应对政府数字转型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数据链断裂风险中担负了国家数字连续性计划制定与落实的领导者角色。结合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数字转型、社会转型以及档案转型挑战和档案实践部门的需求,同时针对我国档案部门三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诊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倡议,可成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与欧亚国家经济合作新的战略平台,并可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促使我国企业“走出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中亚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第一环,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效应。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符合沿线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根本利益,受到中亚国家的普遍欢迎。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机制化的国际组织,不谋求建立超国家机构,
【摘要】 新生代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是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新生代员工的离职率和跳槽率高等反生产行为现象突出,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本文从组织认同视角出发,引入组织公平感作为调节变量,提出研究假设,使用对20家企业新生代员工的调查所收集到的336份样本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组织认同及各维度对组织公平感有显著正影响;组织认同及各维度和组织公平感对反生产行为有显著负影响
編者的话: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各种治理难题和发展困境。这其中,民粹主义呈现出一种崛起的态势。它不仅挑战主流的政治制度,令一些西方国家进退失据;而且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等结合在一起,不断冲击国际关系格局与全球治理体系。民粹主义的产生机理为何?如何理解民粹主义,以及如何从思想政治上应对民粹主义的挑战?本期我们集结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人关于“民粹主义的产生机理与有效
韩愈性格刚强,择善固执,诚如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评:“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诗如其人,韩诗的整体面貌就是其刚强个性的外化,清人叶燮说得好:“举韩愈之一篇一句,无处不可见其骨相稜嶒,俯视一切,进则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独善于野,疾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原诗》卷三)试读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
【摘要】国际体系正经历深刻变迁,国际局势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在国际变局中,全球政治中如资本扩张、霸权主导、地缘竞争等旧有逻辑仍然在发挥作用,但一些新的要素也不断充实进来,如科技的突破性进展、全球性问题的增多、非国家角色的增多、信息扩散带来的权利转移等,诸多要素和逻辑综合作用,国际关系趋向错综复杂,系统效应日益突出。这些变化既为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战略空间和回旋余地,也对国家战略筹划提出了更
【摘要】西安浐灞生态区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社会参与度不足、核心关键技术创新不足以及生态区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不足等诸多问题。浐灞生态区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建设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  【关键词】西安浐灞生态区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以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