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喜欢啃指甲?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啃指甲危害健康
  两岁的悦悦是个胖乎乎的漂亮小女孩,十分乖巧,但她有一个毛病让妈妈抓狂,那就是啃指甲。悦悦妈说:“我经常看到宝宝把手指放在嘴里啃,制止了许多次都无效。有人告诉我,宝宝在长牙,牙根痒了就喜欢啃东西,但我给她干净的东西,她却不感兴趣,只喜欢啃指甲!有一次,我发现她把指甲都啃流血了,疼得直哭,但哭完了换另一只手来啃。有时我忍不住了就打她的屁股,也没用。她这是中了什么邪啊?”
  4岁的龙龙也喜欢啃指甲,但他的妈妈却不在意。龙龙妈说:“宝宝都喜欢啃指甲,有什么不正常的?我妈说,我小时候就喜欢乱啃东西,包括自己的指甲。等宝宝把自己的指甲啃疼了,自然就不啃了。这叫顺其自然。”
  悦悦妈的烦恼可以理解,但光着急没有用,体罚更不是办法。而龙龙妈的所谓顺其自然其实是不作为,宝宝喜欢啃指甲对其身心有多方面的危害,家长一定不能听之任之。
  首先,宝宝啃指甲不卫生。出于好奇,宝宝总喜欢这儿摸摸,那儿抓抓,甚至在地上爬,指甲缝中和指尖上会沾有大量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指甲缝是利于细菌滋生的场所,虫卵在指甲缝中可存活多天。孩子在啃指甲时,无疑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大量病菌带入口腔和体内,导致口腔或牙齿感染,严重的还会引发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或者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
  其次,经常啃指甲还会对宝宝的牙齿造成伤害,造成牙齿排列不整齐,如牙齿外突,门牙缺角,影响孩子的容貌。
  再次,啃指甲还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坏甲床,引发出血或感染,损伤甲板,使甲板缩短,周边不整齐,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来光泽,如侵及甲沟,造成甲沟炎。
  另外,据报道,目前中国很多儿童体内含铅量过高,除了大气铅污染外,儿童玩具、食品包装和学习用品等带颜色的塑料产品铅含量较高。宝宝在玩这些玩具时,手上就会沾染铅,啃指甲时就会把铅吃进体内,因而,纠正宝宝啃指甲的不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铅的摄入。
  按图索骥查原因
  宝宝为什么喜欢啃指甲呢?医学研究显示,宝宝喜欢啃指甲的原因大致有以下6个方面:
  第一,3岁以下的婴幼儿普遍喜欢啃指甲,属正常现象。这一阶段的宝宝正在长牙,牙齿会有痒痒的不适感,而啃东西有助于缓解这种不适感。断奶的宝宝喜欢啃指甲,则是对妈妈乳头的留恋,属自我安慰行为,一般情况下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
  第二,宝宝可能缺少某种微量元素。宝宝体内缺少锌、钙、铁等微量元素会导致其喜欢啃指甲,建议家长带宝宝去医院做一个微量元素检测。如果确诊宝宝缺少某种微量元素,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补充。当宝宝体内的微量元素达到平衡,啃指甲的习惯自然会消失。
  第三,家长对孩子的卫生和健康关心不够,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宝宝指甲长了不修剪,有的家长就用自己的牙替孩子啃,久而久之,宝宝便形成了啃指甲的不良习惯。
  第四,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闹,宝宝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应有的温暖感,心灵受到伤害,导致情绪紧张,就会用啃指甲来转移注意力,排解不良情绪。有的宝宝经常处于孤独寂寞的状态,也会用啃指甲来打发时光。
  第五,许多学龄前宝宝提前学习小学课程,或参加兴趣班、特长班等,学习压力过大,超出了宝宝的心理承受能力,加上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不自觉地会用啃指甲来分散精力、减轻压力。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宝宝会把啃指甲的习惯带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
  第六,宝宝喜欢啃指甲,有时反映其有某种负面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啃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按照上述6个方面一一进行排查,然后有针对性地矫正宝宝的啃指甲行为。矫正宝宝啃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宝宝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宝宝紧张的因素。引导宝宝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宝宝和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宝宝啃指甲的习惯。另外,要培养宝宝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宝宝,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啃指甲的危害。
  对于宝宝非心理原因造成的啃指甲行为,家长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矫正:
  第一步:教会宝宝识别他习惯什么时候啃指甲。比如想妈妈的时候、被批评的时候等。
  第二步:教会宝宝在想啃指甲时用对抗性反应自我约束。比如,想啃指甲时就攥紧一支铅笔1分钟,对自己说:“啃指甲生蛔虫,我不要肚子里有虫子!”
  第三步:教会宝宝想象自我约束成功后的积极效果。比如肚子里不再有蛔虫了,不再肚子疼了,等等。
  第四步:给宝宝必要的督促。当宝宝忘记自我约束时,家长要温柔地提醒,当宝宝成功地自我约束时,家长要及时表扬。
  以上方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惯行为疗法”,对矫正宝宝啃手指、揪头发、咬唇等不良行为很有效,而且没有副作用,家长不妨一试。
  心理疏导不可少
  对4~6岁的宝宝,家长如果发现其有顽固的啃指甲习惯,应引起充分的重视,因为宝宝有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
  有的宝宝啃指甲到了疯狂的程度,把双手十个指甲都啃得光秃秃的,指甲周围的皮肤粗糙,倒刺翘起,有的还留下撕扯的伤痕,与宝宝幼小的年龄极不相称。宝宝为什么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指甲?答案是宝宝出现了心理障碍。
  有的宝宝从小生活环境不佳,或由祖辈带大,长期见不到父母,本能地用玩弄手指、啃指甲来打发时光,于是成了习惯动作,其中还隐含着自卑、孤独、报复等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宝宝容易出现社交恐惧、抑郁、焦虑、自闭、失眠等心理障碍。
其他文献
美国饭局:单调至极  美国人吃饭最单调:早上喝点牛奶煮麦片,吃些面包涂果酱;中午吃个夹肉的三明治或夹香肠的热狗,喝杯咖啡就算了事。一年到头,吃的总是那几种饭菜。即使设饭局请客,也无非是咖啡、牛奶、可乐、面包、热狗、三明治、汉堡包、煎牛排之类。  饭局开始时,美国人通常先要喝一杯冰水或者一小碗汤,然后是一盘沙拉,接着才开始吃一道主菜牛排或牛肉饼。主菜吃完后吃水果。不饱的话,再吃块甜点心。在美国的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