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里的王振良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60214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受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评选出全国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振良荣获这一称号,作为天津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人,他可谓实至名归。
  优秀少年是书痴
  当今多元时代,每个人所好千差万别,或喜文雅,或逐玩乐,琴棋书画者有之,纸醉金迷者有之,刻苦力学者有之,觥筹戏牌者亦有之,而王振良则是个嗜书的人,购书、藏书、读书、著书、编书,还到处推广书,这成为他三十多年来的爱好和事业。
  1972年9月,王振良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怀德镇(今属公主岭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岁上小学,天资颖慧,十分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而屡获学校嘉奖。
  嗜读令他着迷,凡有字之物,无论有否情趣,他都要读一读。1984年,王振良随母亲第一次到大城市——长春探亲,他别无旁顾,径直去了一个大型书店,被楼上楼下两层几千平米的书架排排、书海茫茫的场景惊呆了,一个12岁的小书迷,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书,他兴奋极了,在一个个书架前疾速浏览。
  第二年放寒假,王振良独自去了长春,住在叔祖家过春节。他每天都到这个书店去看书,咬牙花几元钱买了最喜爱的由林汉达等编的《上下五千年》和吴晗撰写的《新编中国史话》等书。初三时,王振良从语文老师家借得一部《中国文学史》,是某大学的教材,他抄下了书中所引的全部诗词。他还积攒了近一年的零花钱,买齐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大名著。
  1988年秋,王振良考入公主岭市“一中”攻读高中,那是全市最好的学校,全员寄宿制。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学习,王振良很能自律,除青灯苦读外,就是一门心思学习。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王振良到高中毕业时,藏书已有三四百册,这在当时,对一个贫穷的农家子弟来说,已相当可观。
  1991年夏季高考,王振良以优秀成绩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实现了他上大学的理想。
  中年成了藏书家
  来到天津,对王振良来说真是眼界大开。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上课、读书、购书,问师求教,积累知识,创办期刊,增长才干,在南开“修道”整七年。
  王振良研究生毕业后在《今晚报》当记者,做编辑,担任副刊部主任,业余又兼任问津书院理事长,他在求学、事业上一路砥砺前行,埋头实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10年,他一手操办了“天津市十大藏书家”评选活动。2013年,他本人也因藏书富赡且能致用,获得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2016年3月,王振良当选为天津图书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是其中的唯一读者代表。2018年新年伊始,王振良当选为第二届河北区文联主席;4月初他实现华丽转身,由报社调至天津师范大学成为学者;“4·23”世界读书日前夕,他又成为天津市唯一的“全国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所有这些,都可看成是王振良埋头读书的结果。且看他成为藏书家的艰苦历程。
  王振良藏书生涯是从小学庋藏小人书即现在称之为连环画开始的。为了购买小人书,他去镇上拾驴粪卖给生产队,换得一点儿钱,陆续买了三四十本,这是他最心爱的宝物。
  南开园的最初两年,每到周末,王振良和同学骑上自行车,便去逛天津的书店。1995年,王振良本科毕业转宿舍至研究生楼时,他的藏书约有一千余册;1998年硕士毕业时,已达三千余册。
  购书过程有辛苦,有快乐,有幸运,有郁闷。且看王振良为购书而节食缩衣的记述:
  “节衣”比较简单,只要有穿的就行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添置衣服。“缩食”问题要复杂得多。大学最初三年,除了一年300元的学费外,父母每月给100元,学校还有一点补貼(本科时开始是18元,毕业前涨到22元;读研时有40多元)。本科最初的两年半时间,我没有任何其他收入,因此每月都要精心算计,这118元该怎样花。
  二十多岁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本来吃得就多,每月还要从中节省出二三十元钱来买书,可想而知他的艰难求学、购书之路。
  学者和诗人
  王振良少年是书痴,立志坐拥书城;中年实现了少年志,成为了藏书家,并在学术上、事业上有所成就。学生时代,王振良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听老师授课,仔细笔记;读书时,心无旁骛,钻入书中,反复琢磨,学问日有长进,读研期间,他就在《文史知识》《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发表过关于“话本”的论文。
  2011年8月,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稗谈书影录》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工具书,著录了1949年以前问世的有关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论著单行本72种,包括木刻本、石印本、油印本等。由于王振良深谙古典目录学,故是书融辑录、叙录、传录于一体,并附书影,细节、考证,创新之处甚夥,成为研究1949年以前有关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之必备,一编在手,尽知书情。
  2014年8月,王振良又面世了他的《荏苒芳华:洋楼背后的故事》一书。该书为文章集,所收均撰于十年前,共25篇,另有4篇附录,图文并茂,将天津小洋楼与其主人事功情景再现。他为“码”这些文字所付出的辛劳,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其为找寻历史建筑主人摸索出的“三重证据”法,更是研究方法的一大创新。
  近十余年来,天津城市发生巨大变化,很多王振良采访过的当事人已经作古,所涉及的建筑物有的已拆,而王振良把它们留在文字和相机之中,是何等的远见啊!
  2016年12月,王振良又推出所著《记忆的碎片:津沽文化研究的杂述与思考》,亦为文章集,收录了他2008年至2013年为《天津记忆》(王振良创办的民刊内部交流资料,网友戏称之“小白本”)所撰写的序跋类文章84篇。王振良在《后记》中写道,这些文章“权充作个人经历的一种回顾。虽然谈不上太多的意义,但若想了解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艰辛,这里或深或浅的背景还是能聊备参考的。另外,从天津地方文化挖掘保存的角度讲,或许也有些微尘埃芥子可供采撷”。   王振良不仅是藏书家、报人和学者,而且还是诗人。2015年夏,甘肃学者黄岳年先生出席在天津问津书院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返甘后写了《惜别友人》文章,提到他与王振良相互赠答之事。黄先生《离津门留别王振良兄》云:
  天涯人已远,问津忆有缘。
  大悲存古道,和平有芳筵。
  敢献阅读策,相约幸福船。
  谁言弱水浅,书在九重天。
  王振良酬以《和黄岳年先生离津门留别原韵》云:
  株城相见晚,沽水续书缘。
  雅赠饶深意,微吟胜绮筵。
  问津堪共醉,开卷幸同船。
  八声甘州里,卓然别有天。
  其后,王振良又有《复黄岳年先生再惠佳句奉和不逮》云:
  箫鸣剑咽留长客,酒厚茶醇待解人。
  一卷青灯传古意,三千弱水证前身。
  文人相亲,十分有趣。
  王振良在《记忆的碎片:津沽文化研究的杂述与思考》“后记”中,还曾引述其自寿诗《四五初度》:
  坐困书窝老蠹斋,年来痛病渐萦怀。
  王侯有种藤牵树,霈露无言藓绕阶。
  码字问津疏禄利,褒袁美项愧朋侪。
  鸡林远塞常侵梦,信有乡园骨可埋。
  此诗有些乡愁怅惘,为一时之感慨,现实中的王振良,仍一如既往地加油奋进。
  為弘扬天津历史文化尽心尽力
  世人说起天津,只知它是一座直辖市,一座老工业城市,毗邻首都北京,然天津知名度、重要性似乎远不及北京,偏颇者甚至以“文化沙漠”视之。事实果真如此吗?
  王振良认为,天津被视作“文化沙漠”,天津学人难辞其咎。他说:“中国近代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包括五次反侵略战争、三次革命运动、两次改良运动,除中法战争外,天津都是直接的发生地和影响地,并保留有大量相关历史文化遗存,这样的城市在全国找不出第二个。”
  怎样才能把天津历史文化宣传出去呢?王振良有一套完整的方案。2013年6月,在天津市河北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王振良完善规划、企业家李云飞倾力赞助下,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类社会服务机构——问津书院于巷肆创意产业园内(四马路158号)诞生了,王振良出任理事长。
  天津的问津书院初创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由长芦盐运使卢见曾倡导建立,盐商査为义襄助而成。书院由卢见曾取“泛海问津”之意命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书院毁于八国联军炮火。如今书院重新恢复,王振良作为掌门人,看看他如何将这横空出世的问津书院,打造得一骑绝尘:
  新的问津书院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属于公益性的非营利机构,办院宗旨是“追寻津沽记忆,守望文化家园”。王振良作为理事长,他事事亲为,将每项事情都办得有声有色。在全国书界,“问津”已成品牌,不仅注册了图形商标,而且获得了多项荣誉。最近几年,天津注册的带有“问津”字样的公司已近十家,这也足见书院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迄今已有上百位全国知名文化人士莅临书院,主持或参加文化学术活动。通过天津乡邦读物的阅读推广,让更多天津人和外埠人了解天津、热爱天津、宣传天津。
  五年来,在王振良的精心规划下,以他为主的书院同仁做了如下事情:设立公益书吧和地方文献中心;举办问津讲坛和问津学术年会;编印《问津》《开卷》《品报》《参差》等多种内部交流资料;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合作,编印大型天津历史文化丛书“问津文库”等。
  五年来,问津书院逐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民营企业赞助,志愿者组织策划,参与者自愿公益,每一方的角色都是在发展中通过自觉“遴选”出来的,因此动力机制很足。书院没有冗杂的架构,核心团队做起事情来精干高效,规划项目明确分工后,执行者都积极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而其根本动力则是人人受益,各方共赢。
  短短五年时间,问津书院声誉远播海内,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王振良身心的巨大付出和贡献,书院同仁既有目共睹,也心悦诚服。
  高度的文化自觉
  人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因为有复杂思想,而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团队,思想就更复杂了。一个人能让大家服气,愿意在他的带领下,心情舒畅地工作,那是需要组织艺术和个人魅力的。王振良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谦和、豁达、干练、远见,与他共事者皆交口称赞。
  2003年,王振良应其报社老领导之邀,为迎接天津建城600年(2004年),在报纸上开辟了“图说天津600年”主题专栏,专载天津历史文化内容,这是王振良爱上天津历史文化之始。2008年,王振良与友人自费创办了《天津记忆》,这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他后来创办书院事业的开端。
  王振良常说,做事于己要有趣,于人要有益。故此,他对待有趣和有益的工作总是兢兢业业。他常年撰写工作日志,这从《记忆的碎片》中每篇文字后面所附“纪事”可以略窥一二。从这些琐屑的文字中,可以看到王振良做事周到,并且任劳任怨,自己吃亏也要成就别人,这实在难得。作家梁晓声谈一个人有无文化和素质时,用以下四句话概括判断,即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王振良就具备这样的文化素养。
  王振良是东北人,然居津已近三十年,他已经把天津当作故乡了。
  (作者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惊闻饶宗颐先生仙逝,伤恸罔极,谨以此文纪念先生。  1989年春天,余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行前,武汉大学石泉教授让我带一封信給他的老朋友——中大教授饶宗颐,这便成了我在香港拜谒饶宗颐先生的引子。在中文大学某会议室初见饶先生,递呈石先生信,当时在场人众,未能与饶先生交谈。几天后,极讲礼数的饶先生偕其助手,在中文大学附近的一座茶楼与余正式晤面。  那时的饶先生行年七十二,精神矍铄,谈锋甚健,记得曾议及
笔者依稀犹记尚值垂髫之龄时,于外公膝下嬉戏,经常听到他讲述其早年在沦陷区的经历。外公职业是医生,在日寇占领下,他每天都要走街串巷,为各类病人诊治,其中就包括日本官兵。正因来往较多,且历时颇久,外公逐渐熟悉了日语,并大致可以与日军进行日常交流。  随着年龄增长,笔者对外公的这段回忆之理解曾有几度变化。当初窥史学门径时,受到主流研究观念的影响,笔者每每想到外公此经历,脑中总泛起一种莫名的疑惑:与日本侵
1963年我做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全家迁往新疆。我认为这是真正实行《讲话》,开阔自己,锤炼自己。不这样,就只剩下了死路。  我仍然满心光明与希望。我带着一缸小金鱼坐火车,我吟着诗:“日月推移时差多,寒温易貌越千河,似曾相识天山雪,几度寻它梦巍峨。”“死死生生血未冷,风风雨雨志弥坚,春光唱彻方无恨,犹有微躯献塞边。”  同样在运动中没顶,具体处境不同,我的光明的底色与逢灾化吉、遇难呈祥的自信使我从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固然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取得的重大成就,但也昭示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传统的魅力。2005年,李敬泽先生就已指出,莫言的《生死疲劳》是一部向我们伟大的古典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马瑞芳教授则明确地指出莫言的成功在于向中国古典小说经典——尤其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致敬。莫言自己也说:“问我师从哪一个,淄川爷爷蒲松龄。”  客观地说,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他认真学习包
曹植(192—232)字子建,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其作品感情浓烈,文采华美,是六朝时期举世公认的文学高峰,被誉为“建安之杰”。他性格热情,待人真诚,留下了丰富的交友作品(有28篇相关诗赋)。这些作品真切地反映了曹植对友情的珍视和赞誉,体现出纯美的人情和忠诚的交友品格。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认为,曹植诗对友情的赞美,发现了友情对人生的意义,具有划时代的文学史意义(吉川幸次郎著,章学诚译:《中国诗史》,安
/壹/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篇之一。“其所倾诉的,是屈原为坚持自己理想和人格而经受的种种不幸,他的顽强的斗争、追求和由于眷恋故国而决意献出自己生命的悲愤。”(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一句话,这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因为受特定历史的局限,研究者多从诗歌表层出发,将其看作是屈原政治经历集中反映的“悲剧性传记”,是一首政治长诗。这自然是不
十年之前,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肇始于美国华尔街。当危机来临时,西方世界再次兴起了阅读马克思的热潮。不惟如此,西方世界还出现了诸如《21世纪资本论》《不平等的社会》等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论资源,揭示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和福利待遇不公的深度研究著作。虽然,西方世界基于经济危机的背景对马克思的重新阅读、发现,其动机、目的和结论等值得质疑,但却足以说明,21世纪仍然必须面对马克思所提出的问题
《青春无界》是伊春青年才俊施立夫的散文集。施立夫是穆棱人,我本人也出生在穆棱,在文学大家园里遇上的唯一从事文学创作的穆棱老乡,这样的相遇让我格外惊喜,“他乡遇故知”是古人所谓的人生一大乐事,此情此感,古今相通。相对于施立夫这个笔名,我本人更习惯称呼他的本名,王波这个名字会让我感到故乡和亲人般的亲切——对于游子而言,故乡是刻画在心头的伤,特别是想念故乡的时候。  谦和、儒雅的王波是位绅士,他师从名门
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河北人民出版社日前组织出版了《徘徊与觉醒: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启动》。作者运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粉碎“四人帮”后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实践困境写起,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性展开结束,真实地再现当代中国大转折时期,改革开放酝酿和启动的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过程,展现了中国人民徘徊与觉醒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展现了以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勇于创新、不断奋进,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图书漂流”活动(原文是“BookCrossing”,简称BC,BCing或者BXing),是指将一本图书放在一个公共场所,任由他人取阅,阅后将书再度留在公共场所,依旧供人取阅。这样,一本书就可以在读者中“漂流”起来。“图书漂流”活动的目的非常美好,是“要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图书馆”。  有人说“图书漂流”活动源自上世纪 60年代的欧洲,但实际上真正的发源地和令其风靡世界的,还是在美国。据悉,“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