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寡头”暗潮涌动

来源 :楼市·居住房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在近日王石“非垄断论”引发业内争论不休之时,170家上市房企市场集中度已达30%。房地产企业仍在加速新一轮的扩张、重组和转让。
  一向受人尊崇的地产“带头大哥”王石在11月陷入了来自各方“争议”的漩涡,包括媒体专家甚至同行。而引起舆论哗然的源头正是王石在10月29日“人居建筑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发表的一席言论:万科坚决不囤地不捂盘,房地产行业现在问题是过于分散,集中度不够,不存在垄断。
  “一石激起千层浪”,或许没有这一激,王石言论依然被众多“将信将疑”的依附者奉为经典,然而这一石。不是指王石,而是地产评论专家蔡鸿岩在其博客上发表了《王石得了便宜还卖乖》一文,一时间大批专家学者媒体,开发商,网友展开了对王石理论的激烈争论。
  时下,“上市圈钱,圈钱拿地,拿地维持企业继续再生产”所掀起的新一轮“圈地运动”来势凶猛,而这其中主角正是一个又一个疯狂圈地的上市房企。地产寡头之辩亦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不上市即退市”
  
  “中国房地产发展变成了“资本游戏”,非上市公司发展压力加大。金典集团也会考虑未来上市,但是由于上市有很多限制,并不是很通畅,所以必须考虑其他的各种途径,比如借壳上市。”11月20日,在接受《楼市》记者采访时,金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表示。
  被业内称为“京城四少”的潘石屹,冯仑,任志强,张宝全,如今,其中“三少”都先后摇身一变成为上市房企的老板了,这让在上市路途上已然落后的张宝全不能不着急了。尽管,张宝全一向被业内认为“不务正业”,但是现实不得不让他感受到不上市就要退市的压力和紧迫感。
  无独有偶,一直以来图谋二三线城市发展的“阳光100”,面对地价高涨形势,拓展融资渠道以弥补在土地竞拍中的劣势亦成为其目前面临的一大课题。
  “现今未上市的房企肯定拼不过上市房企。在银根收紧的背景下,上市是迫不得已。”阳光100置业集团总裁易小迪对《楼市》表示。而根据业内传言,“阳光100”计划在两年内上市,上市地点倾向于香港。
  与此同时,广州的恒大地产集团和星河湾的开发商宏宇集团,已先后启动赴港融资计划,预计明年年中将正式上市。目前排队谋求到香港上市的珠三角地产商至少有9家:星河、卓越、京基、绿景、佳兆业、鸿荣源、恒大、星河湾和益田等,预计恒大及龙湖等5只内地房地产般,明年香港上市至少筹资429亿港元。这仅是内地开发商上市热潮的延续2007年已有多家内地房企登陆港股,仅广东就有碧桂园、台景泰富、中国奥园,
  “上市圈钱,圈钱拿地,拿地维持企业继续再生产”这就是近三年开发商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硬‘挤’出来的对策。自2004年以来宏观调控不断收紧银根地根,开发商‘空手套白狼’的模式一去不复返,导致企业融资越走越艰难。房地产开发是资金密集型行业,生存下来的企业要规模化发展,将取决于资本融资能力,银行信贷门槛提高,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将成为房地产企业规模化扩张的主渠道。于是,房地产市场形成了这样的局面,方面银行收紧贷款,一方面股市大门几乎被房企踏滥,大量知名不知名的房企都企图踏进A股,H股的大门。而在以万科为首前早已驰骋资本市场的地产大鳄们“上市圈钱——圈钱拿地——增加融资砝码”模式威逼下,当前的非上市房企要么挤破脑袋上市,要么退出房地产市场。
  
  “股地拉扯”的垄断
  
  相关数据表明,上市房企2007年从股市融到的资金超过1100亿元。“现在有很多公司上市以及上市后的再融资,最主要的用意是拿地而不是真正缺钱、只要拿地,永远都会缺钱。”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房地产研究所副主任王宏新表示。
  从今年5月份以来,杭州、上海、重庆、东莞、长沙等地的新一轮“地王”争夺战纷纷上演。当新地王楼面地价纷纷赶超在售房价时,房价自然如同越过河界的兵卒,难进不退。目前中国各大城市房价“突飞猛进”,其推动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价拍卖过高。
  对此,资深地产评论专家蔡鸿岩表示,“面粉贵过面包”之扭曲现象形成的动因,正是上市地产公司“以地炒股,以股夺地”对赌的结局所在。在房价以每月接近百分之十疯涨,而开发商又多以股市为融资主渠道的背景下,再多量土地的供给也只能是拾升股价炒多泡沫的题材,而绝对不是为了保证向低收入人群提供自用的住房。
  当前日益高涨的房价使得中国房地产“居者有其屋”的初衷被彻底颠覆。与之相对应的是地产寡头们通过不断推高房价,力图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其利益。政府必须面对房地产崩溃时的动荡风险。对于地产寡头以一己私利,挟持房价和整个经济我们不得不保持警惕。
  
  170家房企份额达30%
  
  在上市公司不断融资拿地,非上市公司“不上市即退市”的严峻现状下,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垄断效应正越来越明显。SOHO中国上市后,在潘石屹的博客上赫然多了个“找地找项目”的专用热线,据说10月9日老潘从香港上市刚回京一天内就接到不同城市四五家同行要向SOHO中国转让项目或寻求合作的电话。一系列金融等调控政策,加速一些资质较差的中小型开发商被动接受整台。
  北京祟文区某项目占地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开发商为密云家小公司,1993年就拿到了该地块,而在项目现场,记者没有看到任何动工的迹象。据知情人士透露,经过几道“空手套白狼式”的转让后,原来的土地证已被撤消,需要重新拿土地使用证。“现在开发商很着急再拿不到土地使用证就有可能被国土局收回。所以希望找家有实力最好能与崇文房地局或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有友好合作关系的开发商转让。”这位知情人士表示。
  根据任志强10月底一次公开言论数据,利用资本市场之后大型的公司增加了这些公司市值从过去的一百亿开始发展到现在超千亿。这种规模的扩大形成了相对的集中度,过去一个最大的房企大概占不到市场份额的1%,但是现在有的已经达到了1%或者2%,前300家实力房企过去合计占30%,现在170家上市房企市场集中度达到30%!
其他文献
2007年3、4月份,也就是农历新年之后上班伊始,京城各大企业将集中面临年检。而2006年出台的“住宅禁商”政策,让不少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的这个春节过得未必踏实。就在2007年1月19日,北京市工商局局长张志宽表示:“北京有关部门将对民宅商用,严重污染企业进驻社区等市民高度关注的问题进行相关立法工作。”  曾分别于2006年9月和12月获得住宅禁商“特赦令”的两批过关项目,似乎让诸多开发商看到了某
期刊
2006年,北京商铺市场供应经历了一次井喷,并将延续至2007年。由于急剧膨胀的供应使市场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消化,商铺招商的形势在今年显得格外严峻。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刚刚涌现出来的热点区域有望成为新一代商铺市场的“新星”。    “T板块”异军突起    “老市场已形成,新市场正日趋成型。”这是业界人士在2007年年初给北京商铺市场作出的一句普遍评价。  的确,今年商铺热点区域将集中在东二环、工体北
期刊
过去的2006年让人们领略到了别墅市场的风生水起,但2007年及将来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北京别墅市场将如何发展?据中原研究数据表明,2007年的别墅市场仍将供应充足,需求旺盛,市场也将向纵深分化,其中高端豪宅和交通便利的第二居所将是别墅未来发展的新热点。    第二居所受宠    看别墅市场的热度有一个指标,即供应量。北京的别墅市场已发展得比较平稳,少有大起大落的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去年北京的别墅
期刊
历经了2006年调控政策带来的“阵痛”,2007年的二手房市场将更加理性和规范。在总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二手房房价还会上涨,与新房价格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涨幅会较2006年下降;房产持有税若顺利开征或将增加二手房供应,并利于解决闲置房间题,使之物尽其用。    售价涨幅将剧降至10%    2006年二手房房价涨幅非常大,全年涨幅达到25%左右。主要是因为新征税费带来交易成本不断上升,使业主出现转
期刊
作为望京唯一在建的商务综合体,方恒国际中心首度立足城市综合体功能,以综合楼140米新高度和集群业态鼎立望京,新的商业价值坐标将在此形成。
期刊
为期近一个月的“2007大预测调查”终于落下帷幕。  调查过程是辛苦的,结果是令人满意而兴奋的。当众多开发商代表拨冗答卷,并给出精辟见解时;当众多潜在购房人认真填写,尽吐心声时;当一对年轻情侣把《楼市》作为他们购置新房的参考书时;当一位耄耋老人戴着老花镜翻阅我们的杂志时……我们的心里涌集着一份欣喜,一份沉重。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让我们充满责任感与信心了!  做好每一份问卷,准确每一个数据,我们的调查才
期刊
近日,王石一语“房地产行业现在问题是过于分散,集中度不够”引来舆论炮轰。地产评论专家蔡鸿岩一篇《王石得了便宜还卖乖》博文引起专家,媒体及业内人士激烈争辩。  以聂梅生,潘石屹为首的“寡头效应已经形成”—方观点,与王石,冯仑为首的“寡头并不存在。观点对立,并在多个场合及媒体短兵相接。  《楼市》独家专访多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开发商。深入探讨房地产市场究竟是否存在“地产寡头”?透过“地产寡头”纷争的
期刊
2006年9月,香港上市公司路劲基建有限公司(HK.1098)向顺驰中国注资12.8亿元,2007年1月,路劲基建向顺驰A再次注资9亿元。虽然路劲控股权进一步增加,但“顺驰”的品牌依旧没有改变,反而顺驰得到了充足的资金。2007年,顺驰中国·北京公司制定出新的战略,让旗下的几个项目顺利运转,夯实顺驰品牌基础,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基础。  目前,顺驰中国·北京公司在售的三个项目在此大势下都得到了很好
期刊
2007年,对于物业管理来说,有两大利好消息。第一,政府可能会出台《物业服务标准》,使业主和物业公司更清楚地了解,怎样的收费要提供怎样的服务;第二,《物权法》或将出台,这将解决很多社区由于公共区域权属不清而引发的问题。这两大利好消息将是推动物业管理更趋理性的重要方面。  不过,尽管2007年物业管理将更趋理性,但一些新老问题依旧不容忽视。  一方面,物业公司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继续经营,“抽身走人”
期刊
土地的过度集中是形成地产寡头必要途径。地产寡头大肆上市融资,大肆圈地,导致房价飙升也引起了备大权威媒体的关注,他们纷纷展开了揭披“地主”的行动。其实开发商的疯狂囤地早已引起了政府的极大重视,阻击“囤地门”行动正在悄然展开。    媒体揭披最大“地主”    被喻为全国最大“地主”的上市公司碧桂园,接二连三被指回积土地,继被指违规收购重庆土地后,又被指在湖南张家界以几近零地价买入土地,事件近日更被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