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完汽油逃跑致人受伤行为如何定性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htstchhg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本案情
  2013年5月16日下午14时许,犯罪嫌疑人张某某驾车来到某加油站,要求加油站工作人员为其加200元汽油,在加完油后,张某某未付钱即想驾车逃离加油站,被加油员李某某及时发现,李某某随即双手抓住张某某的汽车车门,张某某在发现李某某抓住其车门的情况下,为逃避付款,仍强行启动汽车,用车将李某某拖带20余米,后李某某因车速过快而被甩出摔伤,张某某遂驾车逃离现场。后经法医鉴定,李某某的伤情构成轻伤。
  二、主要争议问题
  本案主要有以下几个争议问题:
  第一,犯罪嫌疑人张某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还是故意伤害罪?
  一种观点认为犯罪嫌疑人张某某在加满油后不顾加油站工作人员的阻拦,驾车逃跑,致使加油站工作人员摔致轻伤,符合刑法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直接构成抢劫罪。该意见认为张某某明知自己没有足额支付加油的金钱,而让被害人将油加满,其也预谋了加满油逃跑的行为,主观上可以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是通过驾车逃跑的行为来实现非法占有的目的,驾车逃跑的行为造成了被害人轻伤的结果,故可以认为是抢劫罪的实行行为,且张某某明知可能会造成被害人伤亡的结果仍予以实施,主观上是放任的心态,也符合抢劫罪的主观要件。该意见认为张某某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且造成了他人轻伤后果并获得了不法财物,应认定为抢劫罪(既遂)。
  另一种观点认为,犯罪嫌疑人张某某要求加200元汽油,并在加油后不付钱想要驾车逃离的行为虽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但由于数额较小,因此,该行为不构成犯罪。然而,由于张某某在加油站工作人员李某某抓住其车门阻止其逃走的情况下,仍强行启动汽车,将李某某拖带20余米后将李某某甩出摔致轻伤,主观上有致伤他人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的故意伤害罪,应定故意伤害罪。
  第二,如果张某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是一般抢劫还是转化型抢劫?
  一种观点认为,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明知自己没有足额支付加油的钱,而让被害人将油加满,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通过驾车逃跑来实现非法占有的目的的行为,并造成了被害人轻伤的结果,故可以认为是抢劫的实行行为,符合刑法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直接构成抢劫罪。
  另一种观点认为,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明知自己没有足额支付加油的钱,而让被害人将油加满,且预谋了加满油逃跑的行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犯罪嫌疑人张某某在加满油后开车逃跑的行为,属于抢夺行为。之后为抗拒抓捕,强行驾车逃跑,致使加油员摔成轻伤,其行为构成刑法第二百九十六条: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证据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应认定为抢夺转化抢劫罪。
  三、评析意见
  笔者认为犯罪嫌疑人张某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且为抢夺转化型抢劫犯罪。理由如下:
  首先,张某某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此罪要求行为人主观有伤害的故意,对伤害结果具有认识和希望或放任的态度。张某某在加满汽油后逃跑时并没有伤害被害人的主观故意,而是在被害人阻止其逃跑时强行启动汽车致使被害人受轻伤,虽然最终致被害人轻伤,但由于没有主观伤害的故意,因此不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犯罪嫌疑人张某某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第二,张某某先行为即未付钱即想驾车逃离加油站,其主观目的是为了逃避支付油钱,其行为系抢夺行为。抢夺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直接夺取他人紧密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而转化型抢劫属于法律拟制,在理论上也称为事后抢劫或准抢劫。抢劫罪的暴力指向人,强度大,被害人不敢反抗或不能反抗;而抢夺罪的暴力指向财物,强度低,被害人不知反抗或来不及反抗。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明知自己没有足额支付加油的金钱而利用先加油后付费的交易习惯,在让加油站工作人员加200元油后,立即开车逃离现场,其主观上是想趁加油站工作人员来不及反应时逃离现场来达到逃避付加油费的目的,并没有直接对加油站工作人员使用暴力或暴力相威胁,所以当张某某趁机逃避的行为属于抢夺行为。
  第三,张某某后行为即强行启动汽车,拖带被害人20余米,并致其受轻伤,属于抢夺过程中为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系抢夺转化为抢劫罪。根据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刑法第263条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构成转化型抢劫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前提行为是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第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第三,目的是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证据。其中“当场”要求具有“空间上的接续性”和“行为上的持续性”,是指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现场及被抓捕的整个过程与现场。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张某某后行为是强行启动汽车,用车将李某某拖带20余米,其应当知道该行为可能造成李某某受伤,而李某某也因此被甩出摔伤并致轻伤,张某某也从对物使用暴力转化为对人使用暴力,对被害人造成伤害后果持放任状态,属于在实施抢夺过程中,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的情形,其行为符合转化型抢劫的三个条件,应认定为抢夺转化型抢劫罪。
  (作者通讯地址:漳州市华安县人民检察院,福建 漳州 363800;漳州市人民检察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其他文献
在检察机关内部设立检察委员会(以下简称“检委会”),实行民主集体领导,是人民检察制度的一个特色。长期以来,检委会作为各级人民检察院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的议事决策机构,在检察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规范检委会工作,1999年,高检院就将检委会的改革列为检察改革的六大内容之一;2008年, 高检院修订了《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2009年,高检院重新修订了《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
期刊
一、案情  李某某预谋绑架台商黄某,并向其子勒索赎金。为寻找帮手,李某某向熟人林某、谢某、洪某(女)谎称该台商欠其货款,要求三人帮助其拘禁该台商,迫使其还债,并许诺事成后给予三人一定的报酬。三人遂同意。经共谋后,洪某(女)按计划以女色将该台商诱至约定地点,李某某伙同林某、谢某以强力将该台商劫持至汽车上,洪某(女)遂离开。在汽车上,李某某向被害人黄某索要钱财,并未提及货款之事,后又打电话给被害人黄某
期刊
刑事和解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被害人对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达成谅解后,司法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置方式。其目的和价值在于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在公共利益、被害人利益和加害人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是恢复性司法程序。近年来,随着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落实,围绕如何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的合法利益,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当
期刊
【案情】  24岁女子在怀孕期间不仅吸毒,还向他人提供毒品。  2012年9月26日晚8时,张某的一个朋友程某知道张某在吸毒,便向她索要毒品,而已有身孕的张某仍不断在吸毒,对于程某的要求,其同意向她提供冰毒。随后,张某约程某到漳州市区元光南路一商务酒店楼下,将0.3克的毒品甲基苯丙胺(冰毒)以人民币200元的价格贩卖给女吸毒人员程某吸食。  后来由于程某吸毒被公安人员抓获而供出张某。而此时的张某已
期刊
.  摘 要:量刑规范化是现代刑法理念和社会法治需求下的必然产物,其重要性、必要性、方向性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有法律框架内法定刑幅度过宽造成的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防止因滥用自由裁量权造成的司法腐败,明确了量刑独立地位,促进了刑事司法体制自身的完善,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要求,实现了量刑程序的公开透明,提高了量刑可预测性,增强了刑罚导向功能。  关键词:量刑;规范化;研究 
期刊
长久以来商号权与商标权的功能重合以及管理制度不协调导致两个权利之间矛盾重重,尤其是对商号的保护更是显得薄弱。广大学者们意图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均衡的保障两个权利,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情况来看,实现这个目标为时太早。本文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一些典型的国家的相关制度,考虑到两种权利的平衡很难一劳永逸,应分阶段进行,首先是将驰名商号纳入商标法保护,完善立法和相关制度。  一、商标权与
期刊
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作为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检察机关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在维护司法终审权,维护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也为今后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检察监督权要更加全面履行,还应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现结合工作实际,就民行检察目前存在的局限和今后应拓展的监督范围谈谈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商榷。  一、现
期刊
随着修改后刑诉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实施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检察机关案件集中管理工作进入到全面运行的阶段。实行案件集中管理,有利于对办案各个节点进行监督控制,实现对办案全程管理和动态监督,使案件管理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1]同时,案件管理部门作为公安机关的办案活动与本单位的业务科室之间的反馈监督相联系的平台,实行平行监督,有利于规范诉讼程序,有效利用办
期刊
普通诽谤罪的行为主体与行为大都是合一的,即捏造者的捏造行为与散布者的散布行为同属于一个行为主体。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诽谤犯罪的行为主体往往比较复杂。网络环境下与诽谤罪相关的行为主体包括诽谤内容的发布者、诽谤内容的散布者以及网络服务商等,这些相关的行为主体承担的刑事责任存在差异。  一、 网络诽谤发布者的刑事责任  网络诽谤内容的发布者等同于普通诽谤罪的捏造者,但是不同的在于:普通诽谤罪的捏造者往
期刊
未成年人犯罪是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因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必须区别于成年人犯罪。为有效的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法律依据,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可见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视。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然呈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