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诽谤犯罪行为主体的多元化与刑事责任的承担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rhyt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诽谤罪的行为主体与行为大都是合一的,即捏造者的捏造行为与散布者的散布行为同属于一个行为主体。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诽谤犯罪的行为主体往往比较复杂。网络环境下与诽谤罪相关的行为主体包括诽谤内容的发布者、诽谤内容的散布者以及网络服务商等,这些相关的行为主体承担的刑事责任存在差异。
  一、 网络诽谤发布者的刑事责任
  网络诽谤内容的发布者等同于普通诽谤罪的捏造者,但是不同的在于:普通诽谤罪的捏造者往往与散布者大都同为一人;而网络诽谤内容的发布者与散布者有时同为一人,有时为不同的人。网络诽谤内容的发布者,发布了诽谤他人的事实,符合诽谤罪构成要件的,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当网络诽谤的发布者与散布者合二为一时,与普通诽谤罪无异。
  二、 网络诽谤内容散布者的刑事责任
  这里的散布有别于发布,散布是指对他人已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播的行为。网络环境下的散布,主要包括两种形式:跟帖与转帖。普通诽谤罪的捏造者与散布者必须同为一人,网络诽谤犯罪却无此要求,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无论是捏造并散布虚构事实,还是意图损害他人人格、名誉,捏造虚构事实后由他人散布,或者是明知他人捏造的虚构事实而散布,都会对他人人格、名誉造成损害,情节严重的,均符合诽谤罪的构成。”[1]但是,对于网络诽谤犯罪的散布者是否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必须予以详细探讨,主要从两种情形予以讨论:(1)对原有的诽谤他人的事实予以散布,并未增加新的事实。对这种情形,有的人认为,“对于恶意发表评论的转载行为即便附加了评论者其他的诉求,掺杂了其他的看法,提出了其他的证据,变换了其他的表达方式,但只要没有捏造新的虚假的事实和情节,不能以刑法加以处罚。”[2]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有待商榷。既然行为人的转载行为(当然属于散布行为)主观上是恶意的,与此同时又造成了被害人名誉的损毁,即便是没有捏造新的虚假事实,也可以认为是存在间接的捏造行为,理应纳入到刑法调整的范围。倘若对这一行为不予以惩处,加上网络环境自身的一些特性,将会给被害人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对原有的诽谤他人的事实予以散布,并未增加新的事实,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应区别对待。主要从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来考量,如果行为人出于恶意,就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出于善意,则不用承担刑事责任。(2)在原有的诽谤他人的事实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虚假事实。对于这种情形,应该可以确信行为人是出于恶意,因此,必须承担刑事责任。一般情形下,网络环境下的回复者、跟帖者以及转帖者发表一般性的评论,例如“支持”、“沙发”等言论,不会追究法律责任。倘若对此也追究法律责任,一方面,与刑法的谦抑性相违背,打击面过宽,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增加司法成本;另一方面,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相悖,可能造成言论危机。
  [3]司法实践中,散布者如果将网络上的原始信息的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散布,情节严重的,追究其诽谤罪的刑事责任。例如,网络红人秦火火发布的涉案微博信息所涉及内容有一定来源,但经其进行过实质性篡改,以原创的方式发布,给他人的名誉造成损害,最终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
  三、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
  这里主要探讨的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应该承担行为人对受害人的诽谤的刑事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国外一般称作网络服务商,网络服务提供者包括技术服务提供者与内容服务提供者。而探讨刑事责任的承担主要涉及内容服务提供者。纵观世界范围内的立法现状,有的国家与地区采取完全免责的态度,例如美国,在Zeran v. America Online Inc一案中,其确定了网络服务商完全免责的原则。我国台湾地区的司法实务界也是采取对网络服务商完全免责的态度。有的国家采取的是严格责任的原则,例如瑞典1998年专门颁布法令,规定电子布告板系统经营者负有在合理限度内监督其所传输内容的义务。有的国家采取了分别责任的原则。例如德国1997年的《信息和通讯服务法》就规定了网络提供服务者的三种责任方式,一是对自己提供的网络信息内容完全负责;二是对网上他人提供的内容,在明知违法而未加阻止的情况下才负相关责任;三是对仅提供通道的网上信息和内容不负责任。[4]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的承担主要体现在民事法律以及行政法律与规章里。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此条款中就涉及到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与此同时,根据2000年9月20日国务院通过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15条、第16条以及20条的相关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信息并且如果发现其网站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上述信息的,负有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的义务;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公安部发布的1997年12月30日起施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5条以及第20条也存在类似的规定。虽然,我国刑事法律规范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诽谤罪之刑责付诸阙如。但是,刑法理论界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的承担进行过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存在两种重要的思路:一是,从不作为犯的角度详细论证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的承担。[5]二是,从帮助犯的视角出发阐述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的承担。[6]从这两种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考虑到公民言论自由权的行使以及互联网新兴产业的发展,网络服务提供者一般不承担诽谤罪之刑责,但是如果受到侮辱、诽谤等违法信息侵害的被害人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详细告知此违法情形,网络服务提供者仍然不予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救济,那么网络服务提供者就应该承当相应的刑事责任。
  注释:
  [1]于同志:《网络诽谤的刑法规制》,《人民司法》2008年第14期,第55页。
  [2] 韩芳丽、王勇:《试论网络诽谤犯罪主体中的网络转载者》,资料来源: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id/520999.shtml,浏览日期:2012年6月27日。
  [3]参见赵远:《网络诽谤的刑事责任问题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8期,第68页。
  [4]转引自许秀中:《网络与网络犯罪》,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369页。
  [5]参见杨彩霞:《网络不作为犯罪新论》,《求索》2007年第2期,第98页。
  [6]参见皮勇:《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6月28日第3版。
  参考文献:
  [1] 许秀中:《网络与网络犯罪》,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2] 于同志:《网络诽谤的刑法规制》,《人民司法》2008年第14期。
  [3] 赵远:《网络诽谤的刑事责任问题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8期。
  [4] 杨彩霞:《网络不作为犯罪新论》,《求索》2007年第2期。
  [5] 皮勇:《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6月28日第3版。
其他文献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调解对量刑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较多的话题。笔者认为,调解与量刑的影响要更好地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科学构建调解与量刑的关系。  一、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与量刑关系价值取向分析  (一)公权与私权的冲突  刑事诉讼中的量刑是一种公权,其行使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权、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附带民事诉讼调解是解决私权纠纷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当事人
期刊
案 情:  余某系某村村委会主任,2004年5月23日,余某为帮助其外甥女吴某完成揽储任务,私自从该村在某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帐户将该村公款50万元利用现金支票领出,并将该50万元以个人名义存入某邮政储蓄所,5月28日,余某将该50万元现金领出,存回该村帐户,7月22日,将该50万元的利息存入该村帐户。2004年6月25日,余某利用同样手段将该村公款60万元转存到邮政储蓄所,帮助吴某完成揽储任务,6月
期刊
在检察机关内部设立检察委员会(以下简称“检委会”),实行民主集体领导,是人民检察制度的一个特色。长期以来,检委会作为各级人民检察院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的议事决策机构,在检察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规范检委会工作,1999年,高检院就将检委会的改革列为检察改革的六大内容之一;2008年, 高检院修订了《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2009年,高检院重新修订了《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
期刊
一、案情  李某某预谋绑架台商黄某,并向其子勒索赎金。为寻找帮手,李某某向熟人林某、谢某、洪某(女)谎称该台商欠其货款,要求三人帮助其拘禁该台商,迫使其还债,并许诺事成后给予三人一定的报酬。三人遂同意。经共谋后,洪某(女)按计划以女色将该台商诱至约定地点,李某某伙同林某、谢某以强力将该台商劫持至汽车上,洪某(女)遂离开。在汽车上,李某某向被害人黄某索要钱财,并未提及货款之事,后又打电话给被害人黄某
期刊
刑事和解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被害人对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达成谅解后,司法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置方式。其目的和价值在于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在公共利益、被害人利益和加害人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是恢复性司法程序。近年来,随着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落实,围绕如何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的合法利益,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当
期刊
【案情】  24岁女子在怀孕期间不仅吸毒,还向他人提供毒品。  2012年9月26日晚8时,张某的一个朋友程某知道张某在吸毒,便向她索要毒品,而已有身孕的张某仍不断在吸毒,对于程某的要求,其同意向她提供冰毒。随后,张某约程某到漳州市区元光南路一商务酒店楼下,将0.3克的毒品甲基苯丙胺(冰毒)以人民币200元的价格贩卖给女吸毒人员程某吸食。  后来由于程某吸毒被公安人员抓获而供出张某。而此时的张某已
期刊
.  摘 要:量刑规范化是现代刑法理念和社会法治需求下的必然产物,其重要性、必要性、方向性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有法律框架内法定刑幅度过宽造成的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防止因滥用自由裁量权造成的司法腐败,明确了量刑独立地位,促进了刑事司法体制自身的完善,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要求,实现了量刑程序的公开透明,提高了量刑可预测性,增强了刑罚导向功能。  关键词:量刑;规范化;研究 
期刊
长久以来商号权与商标权的功能重合以及管理制度不协调导致两个权利之间矛盾重重,尤其是对商号的保护更是显得薄弱。广大学者们意图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均衡的保障两个权利,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情况来看,实现这个目标为时太早。本文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一些典型的国家的相关制度,考虑到两种权利的平衡很难一劳永逸,应分阶段进行,首先是将驰名商号纳入商标法保护,完善立法和相关制度。  一、商标权与
期刊
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作为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检察机关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在维护司法终审权,维护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也为今后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检察监督权要更加全面履行,还应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现结合工作实际,就民行检察目前存在的局限和今后应拓展的监督范围谈谈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商榷。  一、现
期刊
随着修改后刑诉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实施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检察机关案件集中管理工作进入到全面运行的阶段。实行案件集中管理,有利于对办案各个节点进行监督控制,实现对办案全程管理和动态监督,使案件管理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1]同时,案件管理部门作为公安机关的办案活动与本单位的业务科室之间的反馈监督相联系的平台,实行平行监督,有利于规范诉讼程序,有效利用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