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18年的爱情絮语

来源 :TA生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固定的主人公,一位导演,同系列的一个题材的电影拍了将近1/5个世纪,这种例子在影史上并不多见。《爱在日出/日落/午夜》系列既是這样一部被影迷奉为爱情圭臬的电影。继之前1995年的《爱在黎明破晓前》、2004年的《爱在日落黄昏时》之后,2013年的暑期,第三部《爱在午夜降临前》终于上映。美国青年杰西(Ethan Hawke 饰)和法国女孩赛琳(Julie Delpy 饰)在第一部电影中还只是在维也纳度过那难忘的一晚不得不依依惜别,在9年后第二部中他已成为作家,并因他的小说和赛琳在巴黎重逢再续。现如今,又一个九年过去了,剧中那一对在观众心目中不老的恋人也在影片至此给了所有人一个大松一口气的交代:杰西与赛琳已经一起生活并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影片展示的正是他们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南部小岛度假的最后一天。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和两位主演就像与影迷在赴一个每9年的约会,尽管三部曲的制作跨度长达18年,但故事的情节却毫不复杂,甚至没有什么大的起伏与矛盾冲突。这三部电影也许属于话痨爱好者,但这种只采用人与人之间对话讲述故事的方式却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人生的丰富性。两位主人公在游走各处时不断地讨论着文学、爱情、人生的话题,对于情侣们来说,除了利比多的因素,世界观的合一也许是支撑爱情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了。
  《爱在午夜降临前》是这爱情三部曲之中的最后一部,最终成就了这对历经漫长岁月考验的情侣。而在影片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在片尾的演职员名单中,导演最终将这部电影献给了一个叫艾米·赖豪普特(Amy Lehrhaupt)的人。
  25年前,时年29岁的林克莱特在费城拜访他的姐姐,在从纽约返家的途中极其偶然地停留了一夜,正是那里,他结识了年仅20岁的赖豪普特,并与之共度了愉快的一晚。“从午夜直到凌晨六点”,“四处闲逛、调情、做着那些你现在永远不会去做的事”,就像在《爱在黎明破晓前》一样,他们所做的绝大部分事情就是聊天,“聊艺术、科学、电影,聊所有东西”,这令林克莱特难以忘怀了经历也正是激发了他构想并执导《爱在黎明破晓前》的灵感。
  林克莱特向赖豪普特提到过自己想因此拍电影的主意,他告诉对方,自己想把这种在两人之间流动的自如的感觉给留下来,并拍摄成电影。同样的体验必定存在于各种心有灵犀的情侣当中,并激发他们的认同感。一个浪漫的夜晚可能只是稍纵即逝,但若将之以某种形式挽留,会让其变得永恒。
  然而,现实永远没有电影那般来的更具有幻想性。林克莱特与赖豪普特的人生道路和电影中的杰西与赛琳不同,他们不可避免地走向越来越不同的境遇。影片中的两人约定6个月后再次见面,而现实中的这两个年轻爱人在互相交换了电话号码后试图保持长期的联系。他们给对方打过几次电话,但“异地恋”显然是对双方感情造成最大困扰的主要原因。“这种关系实在是疲惫不堪,我们的关系慢慢的就虎头蛇尾的结束了。”导演林克莱特说,“所以在电影中,我也将这种遗憾反映了出来,电影里的主人公很是理智,他们自己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大陆上,这段感情不太可能发展下去,我们就尽情投入这一个夜晚吧。’”
  林克莱特不久后就和其他合适的对象相处发展,他再没有和赖豪普特联系过。虽然在拍摄电影的时候,他的确幻想过也许“她会出现在《爱在黎明破晓前》的一次放映时。”——就如同《爱在日落黄昏时》中,赛琳出现在杰西的新书读书会上,而那本书就是依据他们共处的那一晚而写的。林克莱特这样设想着,赖豪普特当然没有出现在影片放映式上。
  事实上,她再也没有出现过。林克莱特并不知道,赖豪普特已于1994年5月9日死在一场摩托车车祸中,那时还不到她25岁的生日。而见证了二人相遇并相爱的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则仅仅于几周后开始拍摄。林克莱特直到3年前才获悉她的死讯。导演林克莱特和作为男主的伊桑·霍克均感到悲痛万分,不过他被劝慰,如果未曾有这样一段难忘的经历,这部电影也不会诞生。某种程度上,早逝的赖豪普特的生命正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在电影中得到了延续。林克莱特曾为此感叹:“谁也不知道我们怎样在彼此的生命中交织回荡出声响,但她是这回荡声响的灵感。”
  这三部相关“爱的絮语”系列电影拍摄了快20年。无论是对导演、演员还是观众,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见证和领悟人生中最为珍贵的片段。在影片中,导演借助赛琳的口遗憾地表示,“人以为自己会遇到更为精彩的际遇,但其实是没有。”生活本身的残酷性也许会让美好变得无奈,浪漫的爱情也许终将被日常的琐碎而消磨殆尽,然而那些异常珍贵的美好,其价值并不会因此丧失掉魅力。“那种感觉,那种他们曾经拥有的,回荡在他们之间的,漂浮在空气里的东西”,导演林克莱特表示,他把它变成了电影,最终在时光中见证了某种永恒。
其他文献
关键词:跨媒体,微观叙事  张小涛,1970年出生于重庆合川的,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10年至今任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居住于北京、重庆。  张小涛多次在国际、国内重要美术馆、基金会举办个展、群展,例如萨奇画廊、挪威3.14基金会、何香凝美术馆、广州三年展、荷兰电影节、东京动画节等。张小涛是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优秀跨媒体艺术家之一,作品形式有繪画
期刊
关键词:油画,年龄  杨国辛,1951年生,湖北武汉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美术系,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教授。  现年62岁的杨国辛,是参加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的湖北藝术家中最年长的一位。他的作品多次刊载于中文艺术期刊上,同时也参加了多次国内外的大型艺术展,例如1986年的“湖北青年美术节群体展”(武汉),1992年的“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广州
期刊
关键词:年轻时尚,女性  梁远苇,1977年生于西安,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作为一位年轻艺术家,她的摄影、绘画及装置作品关注的是每日生活里语言符号学意义上的美好与压抑的联结点。  作为N12的成员之一,还在学生时代,梁远苇即开始举办展览并且吸引了国际范围的关注。 梁远苇近期的大部分作品关注的主题是私密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个体自身的感受及其所带来的感动。与众不同的是,梁远苇的作品拒绝女
期刊
关键词:摄影,湖北  王庆松,1966年生于湖北,199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3年至今居住在北京,参展过国内外群展,作品有《主义:中国当代摄影》、《摄影双年展》、《为十亿人服务》,作品被西班牙Billstone基金会、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美术馆、迈阿密Cisneros基金会等收藏。  在王庆松的摄影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到一些传统文化的符号,艺术家通过把这些文化符号和现代化的社会现实嫁接在一
期刊
关键词:前卫,尖锐  舒勇,1974年出生于湖南溆浦,1992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2007年与张艺谋等人被大众媒体评为中国十大创意领袖。2009年获意大利第七届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终身成就奖,成为首位获该奖项得亚洲艺术家,也是最年轻获奖者。  舒勇是中国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最受媒体争议和关注的艺术家,被称为“中国环保艺术第一人”,“行为艺术营销”创始人。  假如你在2009年曾经混迹于
期刊
中国的版画技术与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金刚经》插圖,到了明代就已经有十分成熟的版画技术。上世纪30年代,因鲁迅、李叔同等人对木刻的大力提倡,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在大众教育与宣传方面的潜力得到挖掘与发展。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国内第一个版画系,其表现形式开始变得丰富多样,而黑龙江版画在此时期的创作十分突出。  黑龙江版画——基于1946年从延安和其它解放区到东北的美术工作者开展的新兴木刻普及活动
期刊
在崔卫平迄今的所有著述中,《思想与乡愁》是最能打动我的,并且对我的思考的维度影响至深,它就像是一颗锐利的子弹,携带着“思想的乡愁”击中了我。但这种打击,带来的不是疼痛,而是交给我一个苏格拉底意义上的问题:一个人应当如何生活?  大致来讲,一个人的生活中会存在两个不同的面向,一个是面向自身,可以深达我们心灵中未曾开启过的“幽暗密室”;一个是面向他人,包括宽泛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及其中的人与物、集体与组
期刊
“平安银行武汉分行从当时8、9个人发展到现在的600人,从三个办公室到现在的高楼大厦,我见证了它的成长,十分荣幸。”  学生时代,还未走出校园的他,创办了自己的培训学校,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初入职场,凭借一股韧劲,他从会计柜员、客户经理,一路成长;现在的他,已扎根银行业近十年,成为行业精英。从大学期间创业到后来进入银行系统工作,周斌一直保持事前思考,事后总结的习惯。他以睿智的头脑和对市场敏锐的感
期刊
后现代社会的中国,社会进入了市场化。在快餐消费的今天,文化多元的同时也导致审美趋于滥俗化。在90年代相继出现的玩世现实、政治波普、艳俗艺术等后起潮流热衷于建构代替现代性的另一种宏大叙事,即在政治资源和消费主义文化中以一种调侃、讽刺、无奈的口吻不断消解和解构人类的生存现实。这意味着以人文关怀、宏大叙事为凭借的图像叙事也因此宣告破产,人文现实话语与全球化、市场化处境之间处在一种纠结的错位当中,现实关怀
期刊
8月18日,在国际文学周名家20分钟大讲坛上,央视知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的精彩演讲让观众格外期待和回味。而他的演讲则是以一个故事开头:有一个年轻人,经常围在谢尔盖·切利比达克的身边,大师问你为什么喜欢音乐,年轻人说因为音乐美。老先生说,不,美只是诱饵,通过这个诱饵靠近音乐最珍贵的东西,是真。  说这些不是为了介绍国际文学周,也不是为了听白岩松讲故事,而只是为了从中感悟一下大师的智慧。  切利比达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