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利比达克”在中国

来源 :TA生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ww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18日,在国际文学周名家20分钟大讲坛上,央视知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的精彩演讲让观众格外期待和回味。而他的演讲则是以一个故事开头:有一个年轻人,经常围在谢尔盖·切利比达克的身边,大师问你为什么喜欢音乐,年轻人说因为音乐美。老先生说,不,美只是诱饵,通过这个诱饵靠近音乐最珍贵的东西,是真。
  说这些不是为了介绍国际文学周,也不是为了听白岩松讲故事,而只是为了从中感悟一下大师的智慧。
  切利比达克,罗马尼亚人,在音乐圈之外、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他的名气似乎并不旺,但这丝毫不会减轻他头上那顶“世界最优秀指挥家”光环的分量。自从1996年切利比达克病逝之后,世界上就多了许多以其为名的纪念日、音乐会,而在2012年切利比达克诞辰100周年之际,各类纪念活动更是层出不穷。遗憾的是,大半年过去了,中国这边却显得过于低调过于平静。
  律德(Lute Brommer)坐不住了。律德是通过中法文化交流项目从巴黎到武汉学习的荷兰人,同时也是一名颇有建树的指挥家,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切利比达克的关门弟子。一方面作为切利生前的得意门生,一方面他感受到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武汉尚缺乏对西洋音乐精髓的感悟和传承,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必须做点什么,比如举办中国的切利比达克纪念音乐节。
  “首届中国·切利比达克纪念音乐节不仅是对我的恩师进行纪念的绝好机会,更重要的,我们可以藉此传承他的音乐与精神遗产并将它发扬光大。有一個理念贯穿切利比达克的音乐教育与实践,即‘乐非物,而物可乐’。它启示我们,其实并没有什么可以持有和定义的事物谓之音乐。秉承的这一观念,我们需要保持一种态度,可以不断前行,去体验更深更广的声音世界。 ”
  这段话是2012年律德在做首届切利比达克(中国)音乐节时写下的一段话。自此,中国首个切氏音乐节就诞生于武汉,并扎根在这里。
  我的导师是切利
  律德出生于荷兰音乐世家,家庭聚会从来就是一场小型的音乐会,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他4岁开始学习音乐,16岁首次登台指挥,大学进了荷兰最好的音乐院校鹿特丹音乐学院。
  大三那年,一天院长告诉律德,“今天在阿姆斯特丹有一个不错的演出,我们自己学院的合唱队在那里参加演出,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指挥家叫切利比达克。”这也是律德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当时那场音乐会的门票并不便宜,100荷兰盾(相当于现在1000元人民币),律德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去了。不出意料,律德一下子就被切利的表演震撼了,之后他从节目单中发现,切利每年会在德国美因茨大学有两次讲座,他就迫不及待的给美因茨大学打电话询问讲座时间,碰巧得知,最近就有一场讲座,而且是切利在那里的最后一场讲座。回忆起当时,律德很兴奋,可能自己注定就和大师有着不解之缘。
  第一次与切利面对面,听着他讲课,让律德十分兴奋,但他也奇怪的发现,在座的其它学生似乎都十分拘谨,特别是被切利点到回答问题或者要求上台做表演的时候,“切利老师十分严厉,熟悉他的学生都十分怕他,我不了解所以也不害怕,反而上台表演时发挥的很好。”律德笑着说。由于自己表现的很好,切利当场就表示,“律德,你很有潜力,你一定要来慕尼黑跟我学习。”
  这句话对自己意味着什么,直到后来,律德才越来越体会到其价值,不过当时他也并没有错失这个机会。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下,果断的,他放弃了自己的大学学位,来到慕尼黑,师从时为爱乐乐团指挥家的切利比达克。
  说到在大师身边的那四年时光,律德说,那时候就是在老师工作的慕尼黑音乐厅里,在后台上理论课,到前台看他们排练演出,并上台表演。常常是切利弹钢琴,学生在对面指挥,从手势到技巧,切利都会一点一滴的调教。
  切利总是向弟子们强调的一个重要观念:音乐是声音,但声音不一定是音乐,声音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音乐。做音乐最重要就是好奇和质疑,如果不好奇,发现不了问题是没办法做好艺术的,同时,指挥家要善于发现问题,否则没办法让乐队变得更好。
  切利的音乐理念里有很浓重的东方元素,这都是源于他对东方哲学的痴迷和喜爱,特别是宗教如印度教、日本禅宗和中国的道教,尤其是《道德经》。具体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就体现为首尾贯通、于始见终,最后一个音符是第一个音符必然的终点。
  跟随在大师身边四年的经历让他一生受用。
  中国的切利音乐节
  出师之后的律德来到了法国巴黎,在这里他又继续了当初暂停的学业,同时还参与了荷兰、德国、保加利亚等国众多乐团的指挥,并在巴黎创建了自己的合唱团,在法国其他地方和荷兰开办了高级音乐讲习班,将切利的思想理念继续传承下去。
  或许是受到切利的影响,离开老师的时间里,律德虽然一直在欧洲等国周游,但他也爱上了中国文化,还跟一位华侨学习了太极。终于在2010年,他所在学校因与武汉大学之间存在“中法文化交流”项目,他作为交换生来到了中国,来到了武汉,在这里他选择了考古专业。
  其实,早在2008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就被中国那些声响独特的乐器所吸引,就梦想着能研究中国的古乐器,而曾侯乙编钟是他最钟情的乐器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爱上了中国的古琴。
  当然,有律德在的地方就少不了合唱团。他刚到武大不久,就创建了自己的“珞珈乐坊”弦乐队,并担当了武汉大学新年音乐会和武汉·法国音乐节的指挥,同时还被聘请为武汉大学交响乐团和湖北“长江爱乐乐团”等本地乐团的指挥顾问。
  来武汉之后,律德每次被朋友介绍时,都会提到这是“切利比达克的关门弟子”,但他还是仍然能感受到,在这个地方,还是有很多人对这位伟大的指挥家不甚了解。对此,他难免有些失落。
  直到2011年的冬天,在朋友介绍下,他认识了李云中。李云中是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音乐爱好者联盟副主席,同时也是《笑傲乐坛——切利比达克》的作者。“我是切利的忠实粉丝,在遇见律德之前,我一直苦于难觅知音”,李云中笑着说,两人相遇后,他们之间的话题自然就离不开切利了。   在两人感念大师的事迹之后,又不免唏嘘感叹起来切利走之后沉默的中国音乐圈。最后,二人不约而同表示一定要在大师诞辰百年的时间在武汉举办一次纪念音乐会,宣扬并传承大师的音乐精神。
  虽然实现梦想是件兴奋的事情,但回顾整个筹备历程,律德和李云中都不停的摇头,太难了,差一点就落空了。
  活动是从2012年9月底才开始是准备,到12月8日最终完成,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时间特别仓促,使得当初的许多设想被一再简化,甚至舍弃。
  筹备过程中得到了艺术管理联盟AAA(巴黎)“中欧青年交响乐团”(CEYO)的大力支持,他们帮助招募乐队成员。11月底,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地的学生陆续抵汉,还包括武汉本地的音乐院校学生和乐手等,一个45人的管弦乐队“切利比达克青年乐队”就此成立了。
  这支队伍的乐手们召自国内不同的音乐院校,水准各异,排练时指挥家必须按照每个乐手的不同情况做出相应整顿。再加上乐手之间也互相不了解不熟悉,默契度的训练就成了律德最大的挑战。整个队伍的磨合、排练只有一周时间,演出场地也是直到演出前三天才最终确定。
  12月7日,纪念切利比达克音乐节(中国)在荆州长江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了首場音乐会,吸引来了国内外很多的音乐爱好者。第二天音乐节的会场挪回到武汉,召开的是切利比达克研讨会,巴西、德国、法国、荷兰、罗马尼亚等国的朋友闻之悉数到场。
  律德说,古典音乐在武汉的普及度不高,真正欣赏的人不多,符合演出条件的音乐厅也是屈指可数,但是这些难题并没有影响到演出的质量。“只要投入感情,无论做什么都要有足够的信心去克服所有困难。”
  不管当时筹备的过程有多么艰难,捶了多少次墙,吵了多少次架,但看到音乐节闭幕演出结束时,观众全体起立鼓掌,一切烦恼和压力都消失了。还在庆功宴上的时候,他们就又开始筹划起了下一届的切利音乐节,这次因种种原因而被迫舍弃的环节和压缩的规模,让他们心有不甘。
  律德告诉记者,首届切利比达克纪念音乐节积累了成熟的经验,搭建了成熟的平台,也涌现了丰富的可对接资源,第二届将比第一届规模更大更加国际化。演出地点从武汉辐射到中部地区和全国各大城市。
  第二届切利比达克纪念音乐节时间暂定为2013年11月底至12月,内容包括纪念音乐会、国际指挥大师班、切利比达克国际研讨会、纪录片《切利比达克的花园2》中国首映,切利比达克传记中文版《笑傲乐坛——指挥家切利比达克》再版。今年的乐手招募将面向世界,计划人数将增至80人左右,邀请国际大师对筛选出来的乐手进行专业的培训。“老师生前最重视的就是培养年轻艺术家,所以对年轻乐手的培训也将是我们这个音乐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律德说,我们创立音乐节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活动来系统地把切利比达克的音乐理念散发出来,传扬下去。这些年,切利比达克在中国也有不少粉丝,专业人士对他的评述多为“了不起的艺术家、哲学家、指挥家”等。
  三年前,律德来到中国是为了学习中国文化,三年过去了,律德想法有些改变,他说,“我会留在这个城市继续做自己的音乐,不走了。”
其他文献
关键词:行为艺术,独创性  何云昌,1967年生于云南,1991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校。1993年辞职为职业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他是中国最著名的行为艺术家之一。其作品《抱柱之信》轰动一时,他将自己一只手浇铸于水泥里24小时,再现了《庄子》寓言里的场景。  2001年,何云昌在昆明与100人连续摔交,取名“摔交1和100”。2005年,美国,何云昌用了60分钟,将水泥浇至胸口,取名“将军令”
期刊
关键词:跨媒体,微观叙事  张小涛,1970年出生于重庆合川的,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10年至今任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居住于北京、重庆。  张小涛多次在国际、国内重要美术馆、基金会举办个展、群展,例如萨奇画廊、挪威3.14基金会、何香凝美术馆、广州三年展、荷兰电影节、东京动画节等。张小涛是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优秀跨媒体艺术家之一,作品形式有繪画
期刊
关键词:油画,年龄  杨国辛,1951年生,湖北武汉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美术系,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教授。  现年62岁的杨国辛,是参加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的湖北藝术家中最年长的一位。他的作品多次刊载于中文艺术期刊上,同时也参加了多次国内外的大型艺术展,例如1986年的“湖北青年美术节群体展”(武汉),1992年的“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广州
期刊
关键词:年轻时尚,女性  梁远苇,1977年生于西安,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作为一位年轻艺术家,她的摄影、绘画及装置作品关注的是每日生活里语言符号学意义上的美好与压抑的联结点。  作为N12的成员之一,还在学生时代,梁远苇即开始举办展览并且吸引了国际范围的关注。 梁远苇近期的大部分作品关注的主题是私密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个体自身的感受及其所带来的感动。与众不同的是,梁远苇的作品拒绝女
期刊
关键词:摄影,湖北  王庆松,1966年生于湖北,199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3年至今居住在北京,参展过国内外群展,作品有《主义:中国当代摄影》、《摄影双年展》、《为十亿人服务》,作品被西班牙Billstone基金会、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美术馆、迈阿密Cisneros基金会等收藏。  在王庆松的摄影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到一些传统文化的符号,艺术家通过把这些文化符号和现代化的社会现实嫁接在一
期刊
关键词:前卫,尖锐  舒勇,1974年出生于湖南溆浦,1992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2007年与张艺谋等人被大众媒体评为中国十大创意领袖。2009年获意大利第七届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终身成就奖,成为首位获该奖项得亚洲艺术家,也是最年轻获奖者。  舒勇是中国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最受媒体争议和关注的艺术家,被称为“中国环保艺术第一人”,“行为艺术营销”创始人。  假如你在2009年曾经混迹于
期刊
中国的版画技术与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金刚经》插圖,到了明代就已经有十分成熟的版画技术。上世纪30年代,因鲁迅、李叔同等人对木刻的大力提倡,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在大众教育与宣传方面的潜力得到挖掘与发展。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国内第一个版画系,其表现形式开始变得丰富多样,而黑龙江版画在此时期的创作十分突出。  黑龙江版画——基于1946年从延安和其它解放区到东北的美术工作者开展的新兴木刻普及活动
期刊
在崔卫平迄今的所有著述中,《思想与乡愁》是最能打动我的,并且对我的思考的维度影响至深,它就像是一颗锐利的子弹,携带着“思想的乡愁”击中了我。但这种打击,带来的不是疼痛,而是交给我一个苏格拉底意义上的问题:一个人应当如何生活?  大致来讲,一个人的生活中会存在两个不同的面向,一个是面向自身,可以深达我们心灵中未曾开启过的“幽暗密室”;一个是面向他人,包括宽泛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及其中的人与物、集体与组
期刊
“平安银行武汉分行从当时8、9个人发展到现在的600人,从三个办公室到现在的高楼大厦,我见证了它的成长,十分荣幸。”  学生时代,还未走出校园的他,创办了自己的培训学校,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初入职场,凭借一股韧劲,他从会计柜员、客户经理,一路成长;现在的他,已扎根银行业近十年,成为行业精英。从大学期间创业到后来进入银行系统工作,周斌一直保持事前思考,事后总结的习惯。他以睿智的头脑和对市场敏锐的感
期刊
后现代社会的中国,社会进入了市场化。在快餐消费的今天,文化多元的同时也导致审美趋于滥俗化。在90年代相继出现的玩世现实、政治波普、艳俗艺术等后起潮流热衷于建构代替现代性的另一种宏大叙事,即在政治资源和消费主义文化中以一种调侃、讽刺、无奈的口吻不断消解和解构人类的生存现实。这意味着以人文关怀、宏大叙事为凭借的图像叙事也因此宣告破产,人文现实话语与全球化、市场化处境之间处在一种纠结的错位当中,现实关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