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博物馆:书写“震撼日记”,10年未完待续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xue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博物馆里大大小小的摆钟、座钟、闹钟的指针都停在了2时28分,十年间没有走动过。
  10年来,“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昔日连片的板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新城镇,以及蹒跚起步的新生活。地震的痕迹越来越淡,但在成都市建川博物馆的一角,“汶川大地震博物馆”依旧停留在10年前的模样。
  开馆10年了,逾百万观众到访这里。有人沉默驻足,有人平静地复述自己在地震时的经历,有人只匆匆走过不愿抬头,有人望着文物掉泪,还有人陆陆续续给博物馆送来文物。
  有工作人员说,有关地震的记忆如果不妥善收集保管,也许只能存在几天、几十天,但在博物馆里,它们能保存百年甚至上千年。

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地震时发生了什么


  博物馆参观的必经路上,有一条通道,脚底是透明的玻璃。需要低头才能看到的展示柜里,放着灰扑扑的温水瓶、缺了电线的电饭煲、烂了扇叶的电风扇、破烂的箩筐和脏到看不清颜色的餐盒。它们都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从灾区带回来的。
  映秀镇的牛眠沟村藏在山坳里,地震发生时,十几户人家、整个村落以及整个山沟几乎被填平。出外打工的人归来时已找不到家乡,他们最后找来一块木牌,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写上“安息吧,亲人”几个大字。
  那块木牌如今就卡在博物馆的墙壁里,不远处放着黑色的裹尸袋。
  博物馆工作人员还从灾区拉回了一个“家”。断壁残垣里,预制板摇摇欲坠。家里一堆废墟,门框斜了,墙壁脱落。吊车把砖块和碎片一点点拖回了博物馆,再由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复原。
  每到此处,博物馆的讲解员刘小敏会轻轻地说:“这个预制板、这个门框都是从现场带回来的。”
  “我们不说话,让文物自己说话。”刘小敏说。刚来博物馆的时候,刘小敏20岁出头,她一度抵触讲解地震博物馆,那些讲解词和文物让她“包袱很重”,地震时,她从新闻里看到的沉重的东西太多了,这个四川姑娘不愿再回忆那段日子。
  她已经一点点忘记了帐篷和板房,逐渐尘封了地震时的无助和绝望,慢慢开启了新的生活。只是,在讲解间隙,她会突然问自己:“活着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幸福,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可那些死去的人呢?他们活该倒霉吗?”
  刘小敏坚持讲解了整整8年。
  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肖波看来,这样的坚持是有意义的。“有一些历史是真实存在的,但很多人会选择性地忘记。”他认为,不管是好的坏的、快乐的伤痛的历史,“博物馆都应该尽可能去保存一段完整全面的历史”。
  10年前,建川博物馆库房工作人员张体军,选择了奔赴映秀镇等地去打捞这段有些伤痛的历史。
  这个四川汉子始终忘不了他在映秀镇看到的景象,瓦砾堆成了山,他不敢从那些“山”上跨过,因为总觉得废墟之下还有生命。他穿梭在余震和废墟之中,把车牌、火盆、旱冰鞋带了出来。
  余震随时会来,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真的“交代在灾区”,但他确信,如果能拿多一点,再多拿一点,对那些深埋废墟之下的生命来说,也许就不算失去了所有。
  短短几十天的时间里,他们收集整理了上万件文物。当成堆的文物摆到博物馆里时,建川博物馆副馆长吴宏远就决定了,展览要抛弃宏大叙事,回归时间顺序,只用文物告诉观众地震时、地震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们给展览取名“震撼日记”。

一次次地克制情绪,但从没压抑住


  书写这本“日记”原则只有一点:要快。一开始,张体军在瓦砾里能发现遍地的文物,后来,该清理的清理、该焚烧的焚烧,他们肉眼所见的文物越来越少。
  碰上被砸烂的汽车,张体军和同事就使蛮力,从螺丝处把紧贴着的车牌掰下来。回来时,顺手再捎上压得比笔记本还要薄的点钞机。
  一次,他乘坐的车辆在山间行驶时,余震突然袭来,同车队的第5辆车被砸中,张体军眼睁睁地看着,滚滚而来的石块瞬间吞噬了一台车。
  父母后来才从电视里得知了儿子的动向,老两口也不敢说他,只拐弯抹角地求儿子一定注意安全。
  10年过去了,张体军很少回忆这些细节。博物馆开馆的那天,他负责把文物从库房送到馆内,一度累到“脚都迈不开、人也坐不下去”。自打那之后,他就不怎么愿意进馆了。
  “感触太多了,这个事情你没办法用正常的思维去面对。”这个70后男人眼眶有些红了,他指了指自己的胸口,“还是个心结”。
  他很清楚自己不敢走进博物馆的原因——太真实了,真实的一面也许是力量,另一面则是沉重的包袱。
  博物馆的入口处,“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几个大字是用钢筋编织而成的。那些钢筋都来自地震灾区损坏的房屋。
  “就是一次次地克制情绪,但从没压抑住。”年轻的讲解员赵紫荣用这句话总结了自己的工作。
  这个90后姑娘说,许多游客在参观地震博物館时,听过一两个文物介绍后会要求她“快点讲完”。等走过出口的拱门时,阳光洒下,游客突然生硬地转换了话题,她能看出来:“他们都是有感触的”。
  也有人听到她介绍地震博物馆时,会硬生生挤出一个笑容:“地震就不看了吧,我们都经历过的。”
  更多的,是“百分之七十的参观者”愿意走进这个博物馆。

去做想做的事,好好地生活


  从业8年,刘小敏坦承,一天要绕着地震博物馆讲上好几次,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她的情绪也好像一点点熬干了。
  但她始终没能离开这个岗位,“困”住她的是一段关于球鞋的故事。
  一次,她带着一群游客参观博物馆时,有人突然在照片墙前停下。照片里,一个母亲正在给遇难的孩子穿上球鞋。游客说,这个孩子一直想要一双耐克的运动鞋,可家里并不富裕,妈妈死活不同意,母子俩为这事儿还吵了一架。后来,孩子在地震中遇难。下葬前,母亲哭着给儿子穿上了一双崭新的耐克球鞋。
  “他妈妈一定很后悔吧。” 刘小敏已经是一个男孩的母亲了,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感同身受”。
  她接待过很多来自地震灾区的中年人。她一度以为,会在这些脸庞上看到永远褪不掉的伤痛,可相反,许多逐渐苍老的中老年人面容平静,一路跟她絮叨着家长里短。一位阿姨说,自己以前活一辈子就是为了挣钱养活一家人,买房买车,再供子女读书、结婚、生孩子,像一个轮回。但现在,“看开咯,人这辈子好短哦,所以要去做想做的事情哦。”
  博物馆的一角放置着曾任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的遗物。10年前的地震夺走了冯翔年仅8岁儿子的生命,震后,冯翔走上了抗震救灾的一线,终日忙碌。但熟悉他的人说,冯翔一直未能走出丧子之痛的阴影。他写了无数纪念孩子的诗歌文章,却没能挨过一年。2009年4月,他在家中自杀。
  有游客说,自己能理解冯翔为人父母的痛,也有游客说,冯翔恨的是没能保护好孩子的自己。这些说法都无法考证了,刘小敏唯一能确定的是,几年后的夏天,在北川新县城,夜幕低垂,散步的人陆陆续续走出了家门。
  一切看起来都和过去没什么两样。只是,那些三三两两的人群里,有许多人都推着婴儿车。
  刘小敏觉得自己也变了。过去的她有些“愤青”,凡事都要追求“公平公正”,但现在她觉得,“人活一世,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分对错。”
  博物馆的角落里并没有这样浓烈直接的表达,但张体军一直觉得,每一件文物看着看着,都会生出这样的感受。就像博物馆的主题“震撼日记”一样,写了10年,这本“日记”依旧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春天来了,枯藤老树重新伸出了胳膊,百鸟伸长了脖颈,睡了一冬的胖熊也伸开了懒腰,水中的野鸭子已经畅快地游泳了。在屋里憋了一冬的人也开始户外活动了。  筋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身除了骨头,软的部分都属于筋的范畴,相当于西医所说的“软组织”。中医认为人身共有485道大筋,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膜、腱鞘、滑囊、关节囊、神经和血管,还有关节软骨、关节盂缘等。我们就靠这么多的大筋维护着,完成各种活动。筋的
近几年,以农家子弟为主要生源的县中异军突起,高考成绩骄人。县中实施的封闭式管理办法,严字当头,拼搏进取,执著坚韧的精神,是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因素。   城市学生大都生活在较优越的环境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宠爱多于严教,享受多于挫折,祖辈父辈层层关爱,处处呵护。学生缺乏自理自立的客观环境,缺乏艰难困苦、人生不易的身心体验,不少学生怕苦怕累,缺乏毅力,缺少恒心、责任心,衣食无忧的成长经历使他们认为生
一是不急于散步  饭后胃处于充盈状态,运动会使胃受到震动,增加胃肠负担,影响消化功能。饭后大量血液集中到消化道,大脑供血相对减少而出现昏昏欲睡的感觉,此时散步,易出意外;对患有消化道溃疡和胃下垂的病人则会加重病情。  二是不急于吃水果  饭后立即吃水果,容易在胃内留滞,腐败变质,引起腹胀、腹泻或便秘等不适。  三是不急于洗澡  饭后急于洗澡,周身的皮肤和肌肉血管扩张,血流量加大,会使供给胃肠等消化
名校建筑专业毕业,却意外进入演艺圈  吴彦祖1974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祖籍上海,父亲是建筑工程师,母亲是心理学博士。他从小爱玩滑板,也爱听朋克摇滚、重金属、斯卡、饶舌等“地下”音乐。  18岁,吴彦祖以优异成绩考进俄勒冈大学攻读建筑系。那时他是全校的尖子生,在校5年,门门功课都拿A 或A的成绩,并获得建筑副修奖学金。  1997年毕业那年,吴彦祖打算花3个月来一趟背包旅行,没想到到香港没多久就囊
摘要: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英语教师把新的理念引入教育教学,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指出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师,全面转变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改;教学理念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过秦论》就是其中的一篇。怎么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  我尝试着打破这一固定模式。  (1)有一个具体明确的“课旨”(教学目标)。解读这样的一部优秀的作品,我们不应该停留在一个点或者一个层面上,更不应该教条化。我们应该多角度地、继承性地分析学习这篇文章。这篇
词语在历史中的冷暖遭遇就如同世事一样难料,特别是在晚清这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社会变局之中。最近在读晚清书刊的时候注意到了一个词——不可思议。一九○○年前后,从严复到梁启超再到当时标新立异的科幻小说家们,写文章时都离不开它。  “不可思议”这个词虽然在晚清时髦,但它其实并不是诸多“新名词”中的一个,而是个古词,一开始是披着袈裟混进汉语里来的,由后秦的西来高僧鸠摩罗什所发明,出现在他译的《维摩诘所说经
读十九世纪的英文文献,凡言及《圣经》研究,总会出现“Higher Criticism”一词。这个当时学术界和文化圈所使用的高频词,译自德文,与“Lower Criticism”相对。这一高一低的两种批评,指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看看当时人的界定。美国《圣经》学者布里格斯(Charles Augustus Briggs)曾著有一部通论《六经考辨》(The Higher Criticism of the
用五年的时间品一杯“苦丁茶”    7月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终于给闷热的香港带来些许清醒的味道。朱广沪起了个大早,尽管他是凌晨才上床休息的,但这是他习惯的作息方式。这个早晨对他来说多少有些不同,这一天,他将带领中国队出征马来西亚,这是他出任主教练以来最为重要的一项赛事,也是对他最为重要的一次考验:进入四强,他将依然是主教练,继续带队冲击世界杯;无缘四强,他将直接卷铺盖回家。  对此,朱广沪已经
摘要:随着中学生性生理的发展,随之也出现一系列性心理的变化,如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性心理的朦胧性、神秘感和男女性心理的差异性等。对中学生性心理的调查分析,能使我们了解他们在进入青春期和第二性征出现后的心理状况,就如何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性道德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中学生;性心理;健康;分析    在心理学上,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男女性别,即性心理角色的获得;二是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