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是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实现学生学习数学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有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探究;创新能力;数学价值
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与现状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状: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纵观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可能是单元学习的综合应用,或是学生早已接触过的知识,有的教师觉得不是新知识的传授,所以没有教的必要,干脆弃之不教;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活动,因而对学生的操作不加以指导,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繁多,没有重点,学生操作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华而不实。
面对以上的种种现象,需要我们教师亲身去实践,亲历研究的全过程,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以上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真正实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二、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
俗话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地进行,课前收集资料,做一些准备工作是少不了的。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考虑到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其次,使学生明白课前需做一些什么准备,如准备活动中用到的一些资料和学具等。 例如,三年级下册“制作年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年、月、日这一部分知识后安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年、月、日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所以,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寻找生活中不同年份、不同种类的年历,并给学生布置了开放性的任务——找2014年的年历。有了这些准备,课堂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
2.搭建实践平台,培养探究能力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动脑思考、合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收集、调查、总结的方法,在于培养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能力。平时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的数学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形成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亲历体验、自主活动的平台,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形式,把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学生课外收集到的2014年年历,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同时,我及时进行指导,抛出第二个问题:“先观察你手上2014年年历的整体布局,结构是怎样的?”
生1:我的年历上有12个月,每行排了4个月,排了这样的3行。
生2:我的年历上也有12个月,每行排了6个月,排了这样的2行。
生3:老师,我的年历上的12个月是一页一个月,12个月就排了12页……(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发现了很多的数学奥秘。对,不同年历的排列方法可能不一样,但不管怎么排都是由12个月组成的。那么,这12个月中每个月的排列方法是否都相同呢?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互相说说。(在同桌学生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
生4:我观察的是8月份的月历,它的第一行表示“星期”。 师:那你们观察的月份中的第一行是否与他的一样,也是第一行表示“星期”?(学生都表示肯定)
生5:我观察的月份中,重要日子用红色标出。
生6:制作月历首先要知道每月1日是星期几。……
在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找到了不同月历中的共同特点,如每个月的第一行都是“星期”、重要的日子用红色表示等,实现异中求同。
3.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创新能力
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知识只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更谈不上创新了。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说的是人们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要亲自参与、尝试、体验,即在做中学、学中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与反思、修正与完善中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述教学中,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去创造美、感悟美。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创造交流机会,体现数学价值
一堂完美的数学课,离不开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要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延伸到社会上,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用到课堂中去,应回归生活”的理念。
例如,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制作好一个月的月历并进行美观加工后,我请学生上来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案。一个学生说:“因为3月份有植树节,所以我就在月历的周围画了一些树,提醒大家要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另一个学生说:“我制作的是10月份的月历,10月1日是国庆节,这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于是我在月历上添加了烟花礼炮来表示庆祝。”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的生日是5月12日,我把这一天用红色标出来。”……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但个性鲜明。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倾听别人方法的同时,去体验、去感受其中设计的妙处,在倾听与思考中取长补短,找到更完美的设计方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进而提高自身的素养。
5.发挥教育作用,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许多内容并不是让学生学会一个数学知识并加以应用,而是以明确的主题来组织教学内容,使数学知识更加人性化,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人文精神。
总之,数学虽然是严谨的,但数学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应运而生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条件,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手段,需要教师不断去研究、去探索、去创造,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探究;创新能力;数学价值
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与现状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状: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纵观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可能是单元学习的综合应用,或是学生早已接触过的知识,有的教师觉得不是新知识的传授,所以没有教的必要,干脆弃之不教;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活动,因而对学生的操作不加以指导,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繁多,没有重点,学生操作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华而不实。
面对以上的种种现象,需要我们教师亲身去实践,亲历研究的全过程,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以上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真正实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二、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
俗话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地进行,课前收集资料,做一些准备工作是少不了的。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考虑到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其次,使学生明白课前需做一些什么准备,如准备活动中用到的一些资料和学具等。 例如,三年级下册“制作年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年、月、日这一部分知识后安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年、月、日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所以,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寻找生活中不同年份、不同种类的年历,并给学生布置了开放性的任务——找2014年的年历。有了这些准备,课堂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
2.搭建实践平台,培养探究能力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动脑思考、合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收集、调查、总结的方法,在于培养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能力。平时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的数学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形成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亲历体验、自主活动的平台,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形式,把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学生课外收集到的2014年年历,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同时,我及时进行指导,抛出第二个问题:“先观察你手上2014年年历的整体布局,结构是怎样的?”
生1:我的年历上有12个月,每行排了4个月,排了这样的3行。
生2:我的年历上也有12个月,每行排了6个月,排了这样的2行。
生3:老师,我的年历上的12个月是一页一个月,12个月就排了12页……(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发现了很多的数学奥秘。对,不同年历的排列方法可能不一样,但不管怎么排都是由12个月组成的。那么,这12个月中每个月的排列方法是否都相同呢?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互相说说。(在同桌学生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
生4:我观察的是8月份的月历,它的第一行表示“星期”。 师:那你们观察的月份中的第一行是否与他的一样,也是第一行表示“星期”?(学生都表示肯定)
生5:我观察的月份中,重要日子用红色标出。
生6:制作月历首先要知道每月1日是星期几。……
在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找到了不同月历中的共同特点,如每个月的第一行都是“星期”、重要的日子用红色表示等,实现异中求同。
3.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创新能力
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知识只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更谈不上创新了。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说的是人们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要亲自参与、尝试、体验,即在做中学、学中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与反思、修正与完善中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述教学中,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去创造美、感悟美。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创造交流机会,体现数学价值
一堂完美的数学课,离不开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要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延伸到社会上,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用到课堂中去,应回归生活”的理念。
例如,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制作好一个月的月历并进行美观加工后,我请学生上来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案。一个学生说:“因为3月份有植树节,所以我就在月历的周围画了一些树,提醒大家要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另一个学生说:“我制作的是10月份的月历,10月1日是国庆节,这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于是我在月历上添加了烟花礼炮来表示庆祝。”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的生日是5月12日,我把这一天用红色标出来。”……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但个性鲜明。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倾听别人方法的同时,去体验、去感受其中设计的妙处,在倾听与思考中取长补短,找到更完美的设计方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进而提高自身的素养。
5.发挥教育作用,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许多内容并不是让学生学会一个数学知识并加以应用,而是以明确的主题来组织教学内容,使数学知识更加人性化,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人文精神。
总之,数学虽然是严谨的,但数学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应运而生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条件,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手段,需要教师不断去研究、去探索、去创造,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