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有效性教学的概念,并论述了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指出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是贯彻小学语文新课标的需要,是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需要。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构建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运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观念,拓展教学环境,科学使用多媒体技术。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
  
  一、引言
  随着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小学各学科都在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小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拟结合笔者教学实际,就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做一探讨。
  二、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方法以及途径,尽量花费最少的时间以及精力投入来获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创建出有效活动安排来达成教学目的。根据清华大学余文森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是否能够使得学生能力得以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朦胧到了解,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排斥到接受,从拒绝到了解,从完全否定到感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贯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善于运用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习语学。
  2、培养学生对语文兴趣的需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身就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种表现。因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兴趣的需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传递、消化的过程存在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之中,这就是说只有在课堂上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才能够使其有效的进行知识建构。
  三、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一)构建学生参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并不建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听讲的过程中,而是建立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导引,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多向多话,动员学生全体参与。在教学中,要多设立问题场景,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开展互动。
  (二)运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所谓合作探究是指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出发,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一系列的相互帮助和教师指导等相关活动的交互作用,完成一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以达到每个学生在认知和情感等各方面的积极发展。
  (三)改变传统观念,拓展教学环境。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把思维仍停留在教室以内,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拓展教学的环境,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虽然走出教室,在室外开展语文教学在操作上受到时间、工具等的限制,但笔者认为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对研究内容的选择可以突破这些限制,真正实现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例如: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结合当地的实际选择适合的户外教学方式,可以带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并让学生回去后写下自己对大自然真切的感受,也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让学生写一些参观游记,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市图书馆,组织一次阅读活动,并让学生写读后感等等,通过各种活动来真正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四)科学使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与网络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作为一项现代的教辅手段广泛的被整合应用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信息技术由于具有声像收集、演示等功能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辅工具,可以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而小学生也对于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贯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需要。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及积极构建学生参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运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观念,拓展教学环境,科学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从而切实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赖铭强,谈小学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J],成功(教育),2009,(07)
  2 沈敏,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策略[J],现代教学,2009,(06)
  3 潘小月,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魅力中国,2009,(22)
  4 田劳,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宁夏教育,2001,(05)
  5 罗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提问[J],考试周刊,2009,(34)
其他文献
【摘要】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这种“半截子”
期刊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作为一种个体现象,品德在每个人的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并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学校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品德的发展主要受制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家庭、学校对初中生品德发展有哪些影响?思想品德培养方法有哪些呢
期刊
【摘要】 新课程对高中毕业生的英语素养,特别是语言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升学要求、就业要求和适应代写论文多元文化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改革给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下面就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做一些探究,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 高中;英语;改革    新课程对高中毕业生的英语素养,特别是语言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升学要求、就业要求和适应代写论
期刊
最近,我听了一堂语文课,课后,许多老师这样评价:这节课学生很累,老师上得很累,听课老师也很累。整个一堂课仿佛在赶末班火车。学生读书刚刚投入进去,老师赶忙叫停,唯恐耽误了时间。小组讨论不足一分钟老师就急着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一个环节紧接着一个环节,可谓环环紧扣。在学生看来,老师好像有什么急事似的,大家都被搞得紧紧张张。课堂常常处于学生读书读不好,问题回答不出的尴尬局面。学生被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期刊
【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向来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道门槛。由于有大部分农村家庭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缺乏对孩子的阅读督促。另外,也因农村学校藏书有限,或形同虚设,造成学生阅读面窄。因此,在新课标的推行下,给农村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度。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指导农村孩子进行阅读教学并养成习惯呢?下面就此浅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门槛;兴趣;熟读    一、激发学生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那么识字将成为一种乐趣。怎样才能让孩子快乐识字呢?  一、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学生字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
期刊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
期刊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有人说课堂活跃热闹就是“活”。其实这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我们认为,“活”起码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其一,在理解基础上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其二,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其三,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下面
期刊
【摘要】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维习惯。  【关键词】 课程改革;乐于探究;潜能;思维习惯    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样也是一门学问。有的老师教起来颇受学生欢迎,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