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几点教法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f1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维习惯。
  【关键词】 课程改革;乐于探究;潜能;思维习惯
  
  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样也是一门学问。有的老师教起来颇受学生欢迎,每个学生都能记起在学习过程中最喜欢听的课;有的老师教起来学生意见却很多。同一堂的教学内容,由于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同,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引人人胜,有的人却讲得索然无味,使人昏昏欲睡。因此,教学方法起着重要作用,能否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一、设计情景,感受其情
  在吃透教材之后,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例如,我在讲授《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中的《感受快乐》一节课时,一上课,我就情绪高涨地带动学生一起与我手舞足蹈地唱起了《如果你感到快乐》这首欢快的儿歌,在歌曲欢快旋律的感染下,学生们的心情自然而然变得无比愉快,这与本节课学习的主题相融相衬的,因而学习起来,学生倍感轻松快乐,学习效果也是相当的不错。
  二、组织讨论,辨别是非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授《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一节课时,我着重于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不参加集体活动”,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我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但是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讨论的最终就是要让学生明白:集体讨论的时候,我们有积极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义务,经过民主决策定出的行动计划,我们也有遵照执行的责任。
  三、以事明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它们之所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在思想品德课中,穿插故事,不仅能增添课堂色彩,渲染课堂气氛,而且能产生道德迁移,做到以例说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时,用了我国传统的勤学教育故事《凿壁偷光》,讲的是汉代著名学者匡衡小时家中贫寒,夜里无烛照明,但他极喜欢读书,正巧他的邻居是位大户人家,他便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借着极其微弱的烛光滋滋有味的读起书来。他听说乡里有一藏书众多的大户人家,便自愿为仆,不要工钱,只求借书读,经过刻苦钻研,终成大器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了古人对学习孜孜以求、不亦乐乎的精神境界,明白了为学者就要善于在学习中发现乐趣,享受乐趣。这样使学生少了厌学的情绪,增加了对学习的兴趣。此外,还可以撷取大自然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的哲理故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我在讲到“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时就给学生讲述了“隔岸观火的水牛”和“团结的蚂蚁”两个自然界故事,让学生自己得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克服困难和危机,取得胜利”的结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也感受到了思想品德课丰富的内涵,促进了学生的乐学。
  四、实践出真知,引发学生的共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品德课重在培育人的心灵和品质,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做人的道理,不如让他们去亲身实践,去体验。学生通过用眼看、用耳听、有脑想、用手操作、即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可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讲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个内容时,我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活动“当一天家长”,活动内容包括买菜、做饭、收拾房间、临睡前给父母洗一次脚,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体会到做家长的辛劳,从而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在讲到“珍爱生命”这一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我设计了一个优点单,其内容如下:自我评价,我认为我有以下主要优点:A ;B ;C 。老师评价:我以为你有以下主要优点:A ;B ;C 。同学评价:我以为你有以下主要优点:A ;B ;C 。通过与同桌、老师的互动,使学生最终想到:我有如此多的优点,我没有理由自卑,我是个有用的人,我一定能战胜困难的。
  五、以言促思,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
  名言警句是生活实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象征。它语言精炼,内涵深刻,蕴含哲理,给人以深思。它易引起青少年思想的震憾,能激励他们进取向上。思想品德教材中有丰富的名言警句,我除了运用课本中现有的,还积极搜集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印发给学生。如:“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一个人只有在他努力使自己升华时才成为真正的人-马尔罗”;“人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等等。这些名言警句,或劝勉,或激励,或鞭策,像春风抚平学生心灵的创伤,似团团燃烧的火点亮学生心灵希望之光,促使学生自勉、自省、自警、自立、自强,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微妙效应。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教法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让潭中之水能流动,使课堂活起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学习质量,发展学生的智力,并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会”中不断“会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合作作文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改有机结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合作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合作;作文;教学    普通的作文课形式比较单一。教师根据训练目的命题,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的作文题目在规定的范围内做单纯的构思和写作。这种教学
期刊
【摘要】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这种“半截子”
期刊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作为一种个体现象,品德在每个人的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并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学校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品德的发展主要受制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家庭、学校对初中生品德发展有哪些影响?思想品德培养方法有哪些呢
期刊
【摘要】 新课程对高中毕业生的英语素养,特别是语言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升学要求、就业要求和适应代写论文多元文化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改革给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下面就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做一些探究,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 高中;英语;改革    新课程对高中毕业生的英语素养,特别是语言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升学要求、就业要求和适应代写论
期刊
最近,我听了一堂语文课,课后,许多老师这样评价:这节课学生很累,老师上得很累,听课老师也很累。整个一堂课仿佛在赶末班火车。学生读书刚刚投入进去,老师赶忙叫停,唯恐耽误了时间。小组讨论不足一分钟老师就急着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一个环节紧接着一个环节,可谓环环紧扣。在学生看来,老师好像有什么急事似的,大家都被搞得紧紧张张。课堂常常处于学生读书读不好,问题回答不出的尴尬局面。学生被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期刊
【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向来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道门槛。由于有大部分农村家庭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缺乏对孩子的阅读督促。另外,也因农村学校藏书有限,或形同虚设,造成学生阅读面窄。因此,在新课标的推行下,给农村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度。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指导农村孩子进行阅读教学并养成习惯呢?下面就此浅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门槛;兴趣;熟读    一、激发学生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那么识字将成为一种乐趣。怎样才能让孩子快乐识字呢?  一、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学生字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
期刊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
期刊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有人说课堂活跃热闹就是“活”。其实这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我们认为,“活”起码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其一,在理解基础上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其二,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其三,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下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