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村并居”会减少县域碳排放吗?

来源 :浙江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mlig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战略下,"合村并居"作为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县域绿色低碳发展中的作用亟待探究.本文基于2009—2017年中国县级层面面板数据,综合利用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工具变量方法,系统考察"合村并居"对县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进一步从人口城镇化、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公共财政支出有效利用、工业集聚四个方面阐释"合村并居"影响县域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合村并居"在全国范围内显著降低了县域层面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区域看,"合村并居"的县域减碳效应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而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统计上均不显著;(2)"合村并居"主要通过提升县域的土地资源和公共财政支出集约有效利用程度实现减碳效应,人口城镇化和工业集聚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3)村庄数量较密集、经济集聚水平较低区县的"合村并居"县域减碳效应更为显著.本文研究表明"合村并居"的县域减碳效应具有较强的区域异质性和一定的局限性.在"合村并居"进程中,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整体规划村居绿色建设、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投放,才能促进其在县域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甘誓》是夏王朝与有忘氏在甘地作战的誓师词。在西汉《今文尚书》里为第四篇,属《夏书》;东汉古文本仍为第四篇,列于《虞夏书》;流传至今的晋伪古文本列在第七篇,作为《夏书》第二篇。其情况详本文讨论(一)、(四)两部分。
唐史自武宗以下皆无实录。五代时后晋起居郎史馆修撰贾纬,因见于晚唐诸帝无实录,乃采掇近代传闻及诸家小说,第其年月,编为《年补录》六十五卷。贾纬参与修纂《旧唐书》,于晚唐史料便多采《唐年补录》,而《唐年补录》实多缺误。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调,贾纬“以武宗后无实录,故为此书,终唐末,其实补实录之缺也。
《明史·张学颜传》载称:“万历初,李成梁议移孤山堡於张其哈佃,移险山於宽佃、长佃、双墩、长领散等”(见标点本页五八五五。这句话中有两处地名引起许多史学家的误解,现辨证如下:一、关于张其哈佃 张其哈佃,又称张其哈喇甸子,最早见於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兵部侍郎汪道昆上明廷《辽东善后事宜疏》中:“去堡(指孤山旧堡)东三十里,有沃土一区,地名张其哈喇甸子,……请以孤山堡军移建於彼”。此后,关于张其哈佃的记载便见于各史学著作。
《史记·屈原列传》叙述上官大夫向楚怀王谗毁屈原的直接起因是:“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通常的解释,“夺”是夺取;“与”是给予,上官大夫企图夺取屈原起草的宪令草稿,攘为已作,屈原不给。
《史记·滑稽列传》中记及淳于髡以“酒极则乱,乐极则悲”谏齐威王,卒使戚王“罢长夜之饮”。淳于髡所进谏言的最后几句,《史记》各种标点本、标点选注本以及引述该段文字的有关学术论著,每有不同的标点方式。
近读美国华人学者黄仁字先生《万历十五年》。该书在历史著作中独辟蹊径,文笔清新,观点新颖,读后对人启发颇多。读至戚继光一章,作者对戚继光《愚愚稿》的命名作出了如下解释:“他的文集,起初称为《愚愚稿》,也就是向所有的文人表明他本人愚鲁而作品笨拙,不敢和别人比美”(《万历十五年》页一九五)。这种解释似有牵强猜度之嫌,很难令人信服。假若了解戚继光的整个思想体系,对“愚愚”一词就不会作出如此望文生义的解释。
甘肃永登连城土司鲁氏家族是甘青土司中最显赫的家族之,其家族最著名者为鲁鉴、鲁麟、鲁经祖孙三人。均见于《明史·鲁鉴传》。 明末鲁氏家族曾受到李自成义军贺锦部的沉重打击而一蹶不振,“图书法物,烬于兵燹”。清末,其十五世裔孙鲁纪勋重纂《鲁氏世谱》授律,共家藏《鲁氏家谱》今仍见在。近年来,《明故荣禄大夫靖虏将军总兵部督鲁公(鉴)墓志铭》面世,现据此对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之《鲁鉴传》作一订误。
明末的东林党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官僚、士大夫政治集团。它以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而名盛一时,吸引着江南地区的“罢官废吏富商大贾之类,如病如狂,走集供奉者,不知其数”。
斯密对《道德情感论》第六版所作大幅修改被视为晚年的重要思想转变,由此衍生出关于其思想在"1759—1776—1790"间发展的"新斯密问题".对主要文本的梳理表明,斯密区分了"可行的社会"与"理想的社会".在《道德情感论》第一版和《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类天性中的同情共感秉性和交换倾向为核心原理,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运行机制,以及商业社会如何带来社会的繁荣与公平.斯密也逐渐认识到商业社会中社会成员并不幸福,这只是一个次优的可行选择.通过《道德情感论》第六版中的大幅修订,斯密将第一版中的同情共
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政策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公共政策追求成功,但失败常常相伴.从政府这一政策主体角度上说,公共政策失败的原因可归结为三个因素:超越权限、能力不足、缺乏良知,由此就可以从政策主体角度建立一个关于公共政策失败的解释模型.超越权限是指政府做了超越其职能范围之外的事;能力不足意指政府缺乏有效地采取并促进集体性行动的足够能力;缺乏良知则是指政府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标,政策偏离公共性.政策主体超越权限、能力不足、缺乏良知,这三个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互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