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

来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c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十二经筋;作用意义;经络辨证;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53-03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
  1十二经筋的特点
  1.1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
  1.2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经筋的循行分布规律是都起于四肢末端,盘旋而结聚于腕、肘、腋、肩、踝、膝、髀等关节处,而后布于胸背,终于头身。
  1.3按《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筋的排列次序是:足三阳,足三阴,手三阳,手三阴。这说明经与经之间,不仅有整体循环与阴阳表里等关系,而且在三阳经与三阴经之间,还存在着经筋之间的联络关系,这就是由经筋组成的“四结”:① 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頄(面颧部);② 足三阴经筋,结合于阴器(生殖器);③ 手三阳经筋,结合于角(侧头部);④ 手三阴经筋,结合于贲(胸膈部);经筋的循行分布方式,既不同于十二经脉以阴阳手足传注而成循环整体;也有异于十二经别以表里两经的出入离合;经筋以它独特的结聚散络分布方式,构成经络统中的筋肉体系。
  2十二经筋的作用
  2.1经筋的作用其一,有联系百骸维系周身的功能。人体有刚柔筋肉的区分,刚筋都分布在四肢项背骨骼附近,坚强而有力,可以联缀四肢百骸;柔筋分布在胸腹头面,柔而纤细,有相互维系的作用,手足三阳之筋行于外,刚者较多;手足三阴之筋行于内,柔者较多。十二经筋概括了肌肉、肌腱筋膜等功能,组成经络系统中着重循行浅表的连属部分。
  2.2经筋的作用其二,对周身各部分的组织脏器起着保护作用,《灵枢·经脉》篇说:“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筋为刚”,主要是指肌肉肌腱附着于骨骼,能屈伸活动,表现强劲而有力。“肉为墙”的含义,是指以肌肉(包括皮下脂肪)满布充实体表和四肢浅部,形成抵御外邪和防止重要脏腑器官损伤的外围组织。
  十二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分别依靠十二经脉的经气渗灌和濡养,故循行分布部位,大体上和十二经脉相一致。但经筋也有些循行部位,却远超出了经脉循行所及,但经筋的功能活动,又赖于经络气血的濡润滋养,这就提示我们还应研究经筋和经脉之间经气的内在联系,将经筋与经脉的作用结合起来考虑,这对经筋的作用才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3十二经筋的病候及临床意义
  十二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是十二经脉之外位于浅表部的筋肉间相互关联的循行体系。十二经筋的病候主要表现出属寒属热的两方面;以及沿经筋所循行的部位发生掣引,疼痛转筋,抽搐和关节强直,弛缓屈伸不利等运动方面的疾患。这些病候,补充了经脉所未详述的若干筋肉疾患,充实了经络学说中有关运动功能方面的生理、病理理论内容。经筋病候,就是经脉所属的筋肉系统的症候群;而经筋的功能活动,又依靠脏腑经络气血的濡养而得以维持;所以体表的筋肉疾患是和经脉、内脏的生理病理影响息息相通的。从整体观点来分析经筋病候,也才能全面理解经筋病候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根据经筋理论,在刺法方面,有分刺(刺肌肉),恢刺(刺肌腱),关刺(刺关节、肌腱)等内容(《素问·痹论》)。经筋病的针灸治疗,若为寒邪所致,多见拘急的症状。可以用燔针劫刺法。根据《灵枢·经筋》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的治法,近代发明的GZH型热针仪,是对燔针劫刺法的新发展。在热症时,多见筋肉纵缓,不能收持,用速刺疾出的手法,来疏泻阳邪,这也是经筋理论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十二经筋病候,将有关运动系统方面的筋肉疾患,加以分类、划区、归纳,这是当时人们对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等;包括软组织和运动器官及部分神经功能的作用,用疾病、解剖、病理知识加以的概括总结。因此,十二经筋病候的临床意义,远远超出了它所列举的疾病范围,它对经络理论的发展,以及在临床上给后世的启示,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4十二经筋理论的针灸临床案例
  4.1面瘫(Bell麻痹)钱某,男,42岁,干部,2006年2月6日初诊。口眼歪斜3 d。4天前,旅游疲劳,坐车临窗,冷风拂面,当晚感右侧颜面冷木,次晨起右耳后疼痛,漱口时口角漏水,右眼不能闭合。服药、输液治疗2天,自觉症状加重。初诊症见:右额纹消失,右眼裂扩大,眼睑外翻,泪液外溢,右鼻唇沟浅,口角歪向右侧;右侧不能作皱额、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用力闭目时,右侧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舌淡苔薄白,脉濡。经络辨证:旅游疲劳,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临窗受风,风寒乘虚入中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口眼歪斜症状;气血不足,风寒阻滞脉络,损伤阳气,经筋失于濡养,故见舌淡苔薄白,脉濡。证属:风寒袭络,经筋失养;病位:足三阳、手三阳经筋。诊断:面瘫(Bell麻痹)。治则:祛风散寒,濡养经筋。治疗:处方:合谷,足三里,地仓,颊车,下关,四白,迎香,丝竹空,太阳;患侧补法,健侧平补平泻手法,风池,地仓,颊车,患侧艾条雀啄灸。方义: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祛风解表,通经活络;足三里是足阳明经合穴,扶正培元,健脾散寒;地仓,颊车,下关,四白,疏调足阳明经筋;迎香,濡养手阳明经筋;丝竹空,太阳,疏风散寒,活血通络。针灸治疗12次,面瘫症状消失,痊愈。
  按:“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頄”。《灵枢·经筋》篇:“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足阳明之筋……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故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祛风散寒,疏调经筋;“寒则反折筋急”,按“寒则温之”的治则,故配用灸法。   4.2面瘫(Hunt综合征)尤某,男,35岁,工人,2009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一周前出现右耳中及乳突部疼痛,服用抗生素及强的松等对症治疗,疼痛不减。一周后出现右耳后及耳部疱疹,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右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舌红,苔薄黄,脉濡数。经络辨证:右耳中及乳突部疼痛,足少阳胆经分支从耳后入耳中;手少阳经筋“支者入系舌本”;热毒郁滞少阳故出现耳后耳中疱疹、耳痛、听觉及味觉障碍。面颊部为阳明、少阳经筋所布,风热疫毒之邪侵袭阳明经络,导致经气失和,经筋失养,纵缓不收,故出现面颊瘫痪不能自主的症状。舌红,苔薄黄,脉濡数,属风热袭表之征。证型:风热疫毒,郁滞脉络;病位:足三阳、手三阳经筋。诊断:面瘫(亨特面瘫,Hunt综合征)治则:清热败毒,祛风通络。治疗:处方:风池、翳风、地仓、颊车、阳白、四白、迎香、人中、承浆、合谷、太冲、足三里。风池,合谷,太冲,针刺泻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手法。
  方义:风池、翳风疏散风热,止耳后疼痛;颊车、地仓疏通面部气血;人中、承浆交通任督脉气,调和阴阳;阳白、四白、迎香祛风活络;合谷、太冲清热解毒,祛风通络;足三里循经取穴,健脾扶正,濡养经筋。针灸治疗2月余,面瘫体征基本消失,临床治愈。
  按:《灵枢·经筋》篇;“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故取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厥阴、任、督脉经穴,清热败毒,祛风通络,疏调经筋,调和阴阳。
  4.3面肌痉挛李某,女,55岁,2001年5月21日初诊。右面肌痉挛5年余,加重1周。患者于1996年5月,因亲属病故而劳累、悲伤,初感右口角抽动,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右下眼睑跳动,口轮匝肌频繁抽动。经内服卡马西平、ATP、弥可保及中药数10剂,面痉无明显好转,每遇情绪激动及劳累后病情加重。2001年7月上旬,因旅途劳累,右面痉加重,伴有失眠、耳鸣、盗汗、口干、头晕目眩,脉细弦数,舌红少苔。经络辨证:右面肌痉挛,每遇情绪激动及劳累后病情加重,有失眠、耳鸣、盗汗、口干、头晕目眩。脉细弦数,舌红少苔。证属:肝肾亏虚,虚风上扰;病位:足三阳经筋。诊断:右面肌痉挛。治则:滋阴补肾,平肝熄风;疏调足三阳经筋。治疗:处方:主穴:颧髎深刺,太阳、下关、颊车面穴齐刺法,阳中隐阴手法,配穴:双侧风池,阳白,四白,地仓,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四神聪,合谷,阳陵泉,太冲。每次配取2~4穴。留针40 min。起针后用苯巴比妥钠0.1 g和1%普鲁卡因2 mL混合后穴位注射:右侧四白、巨髎、安眠,每穴0.5~1 mL,治疗后当天下午右四白、巨髎穴周轻度水肿,当晚睡眠增加,次日右面肌痉挛明显减少,以后每周治疗2次,治疗10次后,右面部抽搐痉挛基本消失,共治疗16次,面痉痊愈。随访1年,疗效巩固。
  按:“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頄”。《灵枢·经筋》篇:“足阳明之筋……合于頄,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灵枢·官针》篇:“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故取主穴颧髎深刺,太阳、下关、颊车面穴齐刺法,以舒筋止痉。配取风池,阳白,四白,地仓,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四神聪,合谷,阳陵泉,太冲。循经取穴,育阴平肝,活血熄风,疏调经筋。
  4.4肘劳(肱桡滑囊炎)徐某,女,45岁,干部。1989年5月15日初诊。患者一月前,因运动时右臂用力过猛,渐感右肘外侧疼痛,伸腕端提物件时疼痛加重。查:右桡骨小头及腕伸肌肌间均压痛,右肱骨外上髁明显压痛。密耳氏征阳性。经络辨证:右桡骨小头及腕伸肌肌间均压痛,右肱骨外上髁明显压痛,手阳明经筋受损。证属:外伤经筋,气滞血瘀;病位:手阳明经筋。诊断:肘劳(右肱桡滑囊炎).治则:行气活血,疏调经筋。治疗:处方:主穴:肱骨外上髁压痛点。配穴:曲池、手三里、肘髎、天井。主穴肘阿是,平针齐刺法;平补平泻手法,加用G6805电针机,采用可调波,频率80~100次/min,治疗20 min,隔日1次。治疗6次,疼痛消失,右肘活动自如。随访1年,疗效巩固。
  按:《灵枢·经筋》篇:“手阳明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患者“强力伤筋”,气滞血瘀,导致罹病。按经筋之为病,“以痛为输”,局部取穴,循经配穴。肘阿是穴平针齐刺法,疏调经筋。电针具有解痉、消炎、改善循环的作用,可调波刺激恒定、和缓、可代替施行手法,故能起到较好的通经活络、舒筋止痛的治疗效果。
  4.5筋痹(屈指拇肌腱鞘炎)杨某,女,51岁,工程师,1996年3月10初诊。右手拇指关节疼痛,不能屈伸活动10 d。患者于二周前因搬家劳累,渐感右手拇指关节疼痛,不能用力,伸展屈曲活动受限。经络辨证:右手拇指呈内屈状态,拇指关节不能伸直,被动上翘时有弹响,向桡腕部放射疼痛。右掌指关节内侧压痛明显,可触及豆状结节;拇指掌指关节背侧及桡
  骨茎突部亦有压痛。证属:经筋受损,气滞血瘀;病位:手太阴经筋。诊断:筋痹(右屈指拇肌腱鞘炎)。治則:行气活血,濡养经筋。治疗:处方:拇指六通穴;配穴:合谷、列缺、阳溪。治疗一次后疼痛明显减轻,隔日治疗一次,治疗3次后,拇指活动基本自如,共治疗5次,症状全部消失。随防1年,疗效巩固。
  按:《灵枢·经筋》篇云:“手太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以痛为輸。”拇指六通穴:大骨空、后骨空、虎口、鱼际、地神、凤眼透明眼。刺灸法:(1)大骨空:在手大拇指第二节尖上,拇指背侧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取穴。刺灸法:针尖朝掌指关节方向平刺0.5~0.8寸;可灸。(2)后骨空:拇指掌指关节背侧正中陷中,刺灸法:向腕部平刺0.5~0.8寸;可灸。(3)虎口:拇指、食指之指蹼中点上方赤白肉际处取穴。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4)鱼际:仰掌,在第一掌指关节后,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取穴。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5)地神:位于手拇指与掌交界之横纹中点。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向掌中平刺0.5~0.8;可灸。(6)凤眼透明眼:拇指关节横纹桡侧端是凤眼穴;拇指关节横纹尺侧端明眼穴。刺灸法:屈指,从凤眼穴进针透至明眼穴,可灸。
  (收稿日期:2014-05-26)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评价榕树须总黄酮的抗血栓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脑偏瘫、电刺激致大鼠血栓模型等试验方法,测定榕树须总黄酮对小鼠脑血栓的保护率、大鼠血栓形成时间;采用肾上腺素加冰浴致小鼠血瘀模型观察榕树须总黄酮对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时间的影响。结果榕树须总黄酮227 g生药/kg能明显促进偏瘫小鼠恢复(P<005),113、227 g/kg显著减缓电刺激大鼠的血管栓塞(P<0001),并延长寒凝血瘀小鼠的凝血
期刊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病机;中西医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88-0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的记忆和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与衰老显著相关,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攀升,病情呈进行性加重。AD 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根据疾病的发
期刊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当归益胃汤;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45-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及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等。本病发病率高,而且临床上易反复发作,难以
期刊
摘要: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同“虚”的因素有密切关系,从气血、脏腑、阴阳等方面探讨慢性荨麻疹之“虚”产生的不同途径及各自的临床特点,提出相应的治法,为临床能够准确识别病因和辨证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虚证;过敏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27-03  荨麻疹,中医学称“瘾疹”,俗称“鬼饭疙瘩”。属于皮肤黏膜较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主要
期刊
摘要:目的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清肺抑火片中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的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C18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甲醇-磷酸盐缓冲液(用三乙胺调ph至68)(5:9:86)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20 nm,柱温30 ℃。结果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进样量分别在00339~13560μg(r2=09999);0132~5280μg(r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大鼠心脏超声及血清BNP水平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100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抽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余90只采用盐酸阿霉素腹腔注射制作CHF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50只CHF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强心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连续给药4周,各组大鼠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和BNP
期刊
关键词:小儿丘疹性荨麻疹;中药外洗;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33-01  小儿丘疹性荨麻疹是婴幼儿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如治疗不当可继发皮损感染,可反复发作,遗留色素沉着,甚演变为痒疹,湿疹等[1]。笔者采用中药外洗治疗54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08例小儿丘疹性荨麻疹均为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加味胃苓汤配合穴位按压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期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2组均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加味胃苓汤配合穴位按压疗法,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生化指标、利尿效果等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略有所好转,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及24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
期刊
关键词:穴位贴敷;灸法;胃脘痛;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8.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85-01  脾胃虚寒患者常常表现有:上腹疼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遇寒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病情容易反复,病程较长,笔者运用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期刊
关键词:前列腺癌;雄激素;非依赖  中图分类号:R7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91-03  在欧美国家中,前列腺癌发病率已超过肺癌列居第一位,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检测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等诸多因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前列腺癌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1]。前列腺癌的早期阶段是雄激素依赖的,但是经过12~18个月其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