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人化环境分析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00verg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看,它是教育领域的一项工程。将信息化教育的环境作为重点来分析,得出在信息化教育这种形态中的“人化环境”和在此环境中的人的互动关系,从而研究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应该持有的观点,以此来指导实践,进而能更好地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人化环境;自然性;仿自然性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25-02
  An Analysis on Humanized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Li Ting, Liu Jin
  Abstract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a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emand of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in China,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a project in education field. The thesis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figured 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ized environment in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people in such condition. Therefore, it researched on the problems involved and opinions held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o guide the practice, which will better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project.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on; humanized environment; nature; imitation of nature
  Author’s addres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Changsha, China 410081
  
  1 什么是人化环境
  首先,“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即人工自然。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界、人类创造的自然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本质力量越来越表现了自然界的对象化,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人工生态系統。所以对“人化环境”可以这样定义:“人化环境”是指人工环境,指的是通过人类活动形成的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对象化的结果。“人化环境”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和自然的統一,也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2 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分析——自然性与仿
   自然性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1],教育现代化和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有着共同性,就是具有先进的科技水平,说到底就是现代技术使用的常态化。所以对于信息化教育的环境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人化环境”。
  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有自然性和仿自然性。自然性是指人类、人类社会(包括各种污染、各种人类的反自然的行为)都属于这个大自然的产物,都是自然。广义层面上说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地球本身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所以从广义的层面上看信息化教育的环境是“自然的环境”,具有自然性。而仿自然性就是指人为的,社会性的。实现教育信息化后,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成为常态,所接触的绝大部分东西都是人创造的,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因而环境也不例外,在信息化教育中需要时刻面对技术创造的环境。而人在创造时要考虑自然的规律,使创造出来的东西更加贴合使用者的需求,符合自然的规律。现代科技的发展,让自然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成为可能,这种在课堂中的自然就是“人化自然”。人化的自然也是信息化教育的环境组成,所以信息化教育的环境有仿自然性。
  3 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与人的互动
  生态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乃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在信息化教育中学习者的行为应该也是他们内在的因素与外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信息化教育的环境是与在这个环境中的学习者联系在一起的;其次,信息化教育的环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統”。这种观点也和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有“元亨利贞”相吻合。不同的情境引发出不同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系統的平衡。在信息化教育中亦是如此。下面从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的自然性与仿自然性来分析这种动态的平衡。
  3.1 人化环境的自然性与人的交互
  “人化环境”的自然性是从自然的广义层面说明,因此,要探讨与人的互动关系也应该从广义的层面进行。首先,人不可能脱离自然属性,所以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人都要跟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一定的互动。其次,“人化环境”从广义的自然看是属于自然的,而人从来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样,在自然这个整体中,属于它的各分部之间肯定是存在互动的。
  3.2 人化环境的仿自然性与人的交互
  “人化环境”的仿自然性是从科技的层面说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也就是社会层面。首先,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人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的仿自然性和人之间的互动是表现在文化层面的。其次,“人化环境”肯定是文化的产物,人也是文化的存在,两者存在必然的联系。
  所以当把信息化教育的环境看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統”时,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就不会成为“生态系統”。另外,吉布森发明了“可获得性”(affordance)一词来描述环境和动物之间的这种功能联系。可获得性是相对于动物生活方式来定义的,它是环境的相关特性,是环境提供给动物可以利用的某种特性,如椅子提供“可坐的”特性,苹果提供“可吃的”特性,等等。它通过向动物提供功能来体现价值。因为环境的可获得性概念,使得环境不仅仅是传統二元论意义上的物理环境,它对动物——知觉者是有功能意义的。在巴克的行为背景中,环境和动物之间的功能交互作用是:行为背景制约着成员的行为,而成员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某一种行为背景。因此,可以判断信息化教育的环境与在其中的学习者之间存在功能性的交互。
  根据吉布森的“可获得性”,在信息化的教育系統中应该用技术实现所需要的环境,而这个所需要的环境跟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说用“可获得性”来描述信息化教育系統中环境的相关特性,通过这种特性选择资源,构建有效的教学环境。如在语言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创设语境,进行生活化的练习,所以需要的环境的相关特性就是“可练习性”,接下来就是如何创设的问题了。在创设的过程中充分围绕“可练习性”,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创设所需要的情境。
  吉布森理论的搜索性活动(exploratory activity)和执行性活动(performatory activity)可以充分说明生态心理学中动物和环境的关系。搜索性活动是有目的地搜索信息,它取决于观察者期望获得什么信息和从环境中能够搜索到什么信息;执行性活动是实际开展的以达到某一目标的活动,这种活动需要信息对它的调节,即要利用它能够获取的关于它与环境的信息。而要保持个体与环境的接触,最基本的认知过程就是觉察(perceiving)。
  根据这个理论,在信息化教育中要提供给在这个环境中的学习者他们期望获得的信息和能够搜索到的信息,接着提供给学习者实际开展这种活动的环境。要注意的是开展的这个实际的活动需要信息对它进行调节,也就是要利用获取的这个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的信息来进行。例如,在语言的学习中,首先是创设语境进行学习,经过学习之后就要进行一定的交流,这个交流就是需要实际进行的活动。在此需要提供给学习者的环境一定是能让学习者执行此活动的,并且,学习者可以获得环境与进行的这个活动的关系,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不能说学习者练习的是法语,他却要和只会说英语的人交流,或者把他放到中国实践;也不能说学习者只是练习了简单的口语,而让他跟专业的学者交流。因此,环境和人的交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信息化教育的时代。
  4 总结
  在信息化教育系統中环境应该是与人和人的认知、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有结构的有秩序的“生态系統”。教育环境与人的联系既体现在存在上的相互依存性,又体现在功能上的相互作用。教育环境是包含着人(教学者、教学对象、设计者)的世界,是人在其中生活(生活也即学习)的真实环境。在本体论上,不能离开与人的关系而独立存在,它不能理解为一个空的环境,也不能还原为人-神经的物理变量,而是一个有差别的、允许人学习的环境。
  因此,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坚持关注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不能盲目地坚持科学技术是万能的,只要技术实现的都是好的。更加需要注重的是学习者的期望,而不是一切先进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学工作者要做的不只是关注新技术,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习者,关注学习者的期望。
  本文从生态心理学的角度对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教育中需要融入更多自然的元素,这就要求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样将会更好地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更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其他文献
分析了战略联盟信息系统整合的目的、必要性、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了战略联盟信息系统整合的对策.
作者在20年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块石在货场内均由人力卸车,生产率低下.本文介绍一种成本低廉,能够抓取块石的多瓣同步式液压抓斗.
1 引言库存控制系统是物流大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是物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把库存量控制到最佳数量,尽量少用人力、物力、财力把库存管理好,获取最大的供给保障,是很多企
所谓“依法设罚”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应受行政处罚的行为必须由法律、法规、规定,任何其他规范性或非规范性文件均不得规定行政相对人的何种行为应受行
1 背景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其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列一章,可以预见,今后1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将日益显著[1]。人们应该做的,就是走在信息时代的前端,研发新型信息技术学习工具和设备,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提起“电子书包”这一概念,人们一定不陌生。电子书包是“移动终
<正> 站长负责制是近年来我国基层卫生防疫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它具有职责明确、责权统一、群体合力大、对改革和应急工作反应快、办事效率高等特点。但不可否认,一些基层站
<正> 1 收集证据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根据《食品卫生法(试行)》规定,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调查食物中毒事故,不仅是为了查明中毒原因,指导抢救治疗,并采取控制措施;同时还要对违反《
从管理学原理的角度分析比较了强硬性预算模式和参与性预算模式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和行为特征,指出了参与性预算的优越性,强调并分析了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人的行为因素.
本文论述以微计算机为基础的双闭环控制系统对炼钢电弧炉的控制,系统以电弧电阻为控制变量,采用PD调节获得电极的位移量,通过D/A转换,放大,驱动直流电机带动电极运动。同时电机的转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