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过程

来源 :海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dxie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学文,男,1967年9月生,毕业于河北师院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作家协会理事,河北文学院合同制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燃烧的苍白》,中篇小说集《极地胭脂》《婚姻穴位》。近年在《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十月》等杂志发表了《极地胭脂》《飞翔的女人》等中篇小说。小说曾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转载。曾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杯佳作奖,《长江文艺》方圆文学奖,河北作协年度优秀作品奖,河北省第九、十届文艺振兴奖。
  
  枪毙杨锡壶那天阴云密布,寒风卷着雪粒漫天飞舞。尽管这样,观看者依然人山人海。杀人如麻的塞北巨匪杨锡壶在1955年的初冬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执行枪决的是刑侦队的韩兵。韩兵的家人就是被杨锡壶杀害的,当时韩兵在游击队当侦察兵,因此幸免于难。韩兵是游击队有名的神枪手,关于他的枪法民间流传了许多故事,据说他在百米以外能将奔跑的兔子击中,而且总是击中兔子的头部。让韩兵执行枪决,一是考虑到他和杨锡壶有深仇大恨;二是他的枪法好,由他执行枪决可以大快人心。但出人意料的是韩兵在枪决杨锡壶时,连放了两次空枪,尽管他距杨锡壶的距离不到30米。韩兵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直至第三枪才击中了杨锡壶。韩兵因此羞愧难当,不顾同事的劝阻,卷着行李回家种地去了。
  四十年后,这个场面再一次出现在一个叫姜江的年轻人的脑海里。姜江从师专历史系毕业后,托关系分配到了政府办公室。也许是因为学历史的缘故,姜江特别爱钻牛角尖,这个毛病特别讨人嫌,尤其是讨领导的嫌。一年之后,姜江被打发到县志办工作。县志办是一个养老的地方,和姜江同办公室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因身体有病很少上班,无所事事的姜江便一页一页地翻阅着历史。关于杨锡壶被枪毙的记载,县志上仅有四十八字。但姜江目视着这两行字,却想起了民间关于韩兵的传说。百无聊赖的姜江突然对这件事产生了好奇。他慢慢翻看着有关记载,又发现了许多可称之为“谜”样的东西。杨锡壶是1955年被捕获归案的,那时他隐姓瞒名,在北草地放羊,而且他用烧糊的豌豆将脸烫得满是麻坑,他人难识其本来面目。他是1949年逃跑的,也就是说他靠着这种伪装躲匿了整整六年。捕获杨锡壶归案的是一位叫何兴达的农民。有趣的是何兴达正是1949年受命追捕杨锡壶的游击队排长,而且是韩兵的上司。1949年,何兴达带领一个排追捕杨锡壶,杨锡壶在穿过一个叫哈拉滩的村庄之后,逃上冰山梁。冰山梁是坝上有名的大山,其中三面皆是悬崖绝壁,陡如斧削。也就是说,杨锡壶上冰山梁是死路一条。但何兴达等人追上山顶后,杨锡壶已无影无踪。他不可能长上翅膀,唯一的可能就是跳悬崖。何兴达带人下山寻找,却并未发现杨锡壶的尸体。何兴达因此受到了处分。1955年何兴达是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将杨锡壶捕获的。何兴达一解放后就回乡务农了。
  公安局通缉六年之久的杨锡壶为什么会被一个农民识破真面目?神枪手韩兵为什么会放空枪?姜江的思维在这些问题上停顿下来。
  往事如烟,历史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页发黄的纸张。人们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杨锡壶被枪决了,一个土匪头子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就是结果。其中种种过程都被这个铁的结果冲淡了,爱钻牛角尖的姜江却喜欢过程。他觉得过程要比结果有意思。姜江想,与其无所事事的呆在这儿,还不如到下面干些什么。
  姜江多方打听,终于打听到韩兵的下落。韩兵在北滩乡敬老院生活——后来姜江觉得用等待死亡这个词更合适。某个星期天,姜江亲自赶往北滩,他原以为敬老院在乡政府所在地,一问方知离乡三十多里,姜江又不辞辛苦赶到敬老院。敬老院和农场在一个院,连农场场长算在内,也就四个人。姜江问哪位是韩兵,一位满脸老年斑的老头乜着眼问,是不是送肉来了?姜江被问糊涂了。老头劈手抢过姜江的提包,打开见里面只有一个笔记本,就狠狠摔在地上。随后骂,你叫王乡长来,这个王八羔子,他答应每人给二斤肉的,咋说话不算数?由于缺牙少齿,说话走风漏气,声调也显得滑稽。旁边一个老汉赶紧拽开他。姜江又问老年斑是不是韩兵,老头气冲冲地说,是又怎样?你能把我的球咬了?姜江赶紧说明来意,韩兵马上狐疑地打量着姜江,半晌方问,你是给我复职的?一月多少?我不要太多,二十斤猪肉就行,我可是半年没吃上猪肉了哇,早知这样,我他娘就是死也不回来!随后又抓着姜江的膀子问,是不是给我复职的?姜江很尴尬地摇摇头。韩兵的目光马上冷淡下去,喃喃道,是啊,快入土的人了,复什么职,吃什么肉?姜江再问什么,韩兵拒而不答。姜江提到神枪手三个字,韩兵的眼睛方亮起来。可一提杨锡壶,韩兵的脸突然僵住了。片刻之后,猛又蹦出一句,我他娘的丢人。眼皮一耷拉,姜江再问不出什么。
  几天后,姜江提着两瓶酒、五斤肉,再次走进敬老院。烧酒下肚,韩兵的目光温和多了,他说都是陈年烂谷子了,你问这干甚?姜江百般央求,旁边的老人也劝,韩兵方开口道,枪决前,杨锡壶跟我说了一句话,这狗日的。
  姜江马上追问,他说什么?
  韩兵瞟了他一眼,慢声道,他说我用一个女人换了六年命也值了。
  姜江的某根神经突然兴奋起来,韩兵的眼睛却黯淡下去。姜江小心翼翼地说,这是什么意思?韩兵顿了一下说,谁知道呢,这个王八蛋,可能又害了一条命吧。姜江问,你就因他一句话放了空枪?韩兵叹口气,老了也不怕你笑话,我那玩艺叫枪子击穿废了。他说这话是在嘲笑我,我气得直哆嗦……随后一转,我真是傻,就是放二十次空枪也不该往回跑呀,瞧瞧现在……唉!
  姜江却在琢磨那句话:我用一个女人换了六年命,也值了。凭感觉,这里面肯定有一个荒唐或肮脏的故事。但从韩兵的嘴里掏不出甚东西了,韩兵眯缝着小眼说,爱他娘的咋着,该死的死了,该活的还要活,只要有肉吃,老子就算当皇帝了。
  半夜聊天,韩兵无意提起,当年追捕杨锡壶,他也在其中。韩兵叹道,那小子确实命大。姜江提出疑问,纵然他是铁身子,从悬崖上掉下去也得摔碎。韩兵说,我也纳闷,不过那小子逃上冰山梁时,提着两个大簸箕,他可能是夹着簸箕跳下去的。
  姜江问,什么簸箕?
  韩兵解释,就是秋天人们簸粮的那种。
  姜江想了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说,他怎么会弄来大簸箕?当时不是冬天吗?
  韩兵说,谁知道呢?进村的时候还没有,窜出村子手里就有了那玩艺。
  姜江脱口问,有杨锡壶的同谋?
  韩兵突地捂住姜江的嘴,可别这么说,随后又嘿嘿笑了,我还以为是过去呢,说这话是要掉脑袋的,现在说吧,说自己是日本鬼子也没关系。
  姜江问,你也认为有杨锡壶的同谋?
  韩兵想了想说,不可能,杨锡壶把人们害苦了,谁会救他?
  姜江又问韩兵当时追捕杨锡壶的人谁还在世,韩兵说估计就剩何兴达了。姜江眼睛一亮,就是那位何排长?他还健在?他可是有功之臣哇。韩兵说,是呀,杨锡壶烫了脸,还硬是被他揪出来,要不是贪恋女人,没准他早做市长了。姜江一怔,忙问怎么回事。韩兵说,他把人家小寡妇肚子搞大了。
  姜江脑里忽又冒出那句话:老子用一个女人换了六年命,也值了。
  这两者之间会不会有某种联系?
  姜江在村口向一对刚干活回来的夫妻打听何兴达的住处,这对夫妻茫然地摇摇头,说村里没有何兴达这么个人。来之前,姜江还在乡民政所证实了一下,何兴达就住在小碱滩村,怎么会没有呢?这时,从旁边过来一个拾粪的老头,那对夫妻便问他谁叫何兴达,老头想了想,突然说,何兴达不就是何牛倌吗?他是支书爹呀,找他干什么?老头狐疑地盯了姜江几眼,说又是吃大户的吧,你可真会搭桥,直接找支书就行嘛,何必找牛倌?他爷俩可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姜江没听懂老头的话。老头还算热情,径直把姜江领到村子西北角两间黄泥小屋前,说这就是何牛倌的家。经风雨剥蚀而面目全非的门上吊着一把大铜锁。老头说何牛倌傍晚才能回来,愿意等就在这儿等。说完,撇下姜江走了。
  姜江围着小屋转了一圈,猛然发现小屋没窗户——在应该安窗户的地方镶了一块小玻璃。姜江扒着玻璃往里瞧了瞧,里面乱糟糟的,什么摆设也没有。他是支书爹,怎会住这么一个破地方?想必是个怪人。
  姜江蹲在屋前,点了一支烟。抽了还不到一半,一个小伙子满头大汗地跑了来,问你是县里来的吧?何支书叫你呢。姜江一惊,村里来个陌生人,支书马上就能得信儿,可见这支书不一般。又想,他不认识我,叫我干什么?小伙子见姜江发怔,就说支书脱不开身,只好让我来迎你。换了说法,姜江想,戏来了,看看这个支书究竟玩什么花招,再说他是何兴达的儿子,这也是了解何兴达的机会。
  姜江在村委会待了老半天,也没见支书的影儿。正纳闷,猛听人叫,慢待了,真对不起。姜江一抬头,一位四十岁左右的汉子走进来,进来就抓住姜江的手,连道辛苦。姜江莫名其妙,一时手足无措。他觉得支书眼熟,盯了两眼,猛然想起何支书就是县里重点宣传表彰的乡镇企业家何坤。姜江听他做过报告。何坤办了两个厂,一个粉丝厂,一个是砖厂,都属全县重点企业。姜江笑着说听何支书做过报告。何坤连说赶鸭子上架,在大伙面前丢丑了。
  聊了几句,何支书小心翼翼地问,你还在原来那儿上班?姜江掏出记者证递给他。何支书看罢,马上说,原来是姜记者。但神色忽然变得异常难堪。何支书说,姜记者要采访?其实也没啥,该说的早就说了,该写的早就写了,姜记者能不能高抬贵手?说完,忙递上一支烟。姜江悟到了什么,说我只是私人拜访,不写也罢。何支书神情马上开朗了,随后拉姜江去吃饭。
  土记者也是无冕之王,何支书深喑此道。
  随着酒兴的酣畅,何支书的话多了起来。他说本来他办的两个厂都不错,可自从记者报道了以后,上面经常来参观,开现场会。乡一级的参观已达三十几次,去年光招待费就花了六万。另外,上面有些领导经常赊东西,一赊就是无头账,两个厂子硬是被折腾得缓不过秧来。
  姜江说,我写个内参,直接送给县长。
  何支书惶然地说,不会有事吧?得到姜江的保证后,何支书冲姜江一抱拳,说我代表小碱滩的老少爷们谢你了。
  姜江趁机打听何兴达。何支书警觉地问,你怎么会知道他?姜江说他是有功之臣,我怎么会不知道?何支书顿了一下说,我也不了解他,砖瓦房不住非要住破屋子,给钱也不要,偏要放牛,不知道的人都以为我不孝敬,我心里有苦处哇。又说,你从他嘴里问不出甚,他和哑巴差不多。
  姜江说,也许他有苦处。
  何支书说,全是自找的。
  晚上,何支书把姜江送到何兴达的门口便回去了。姜江敲了敲门,一个嘶哑的声音说,想进就进来,敲啥?姜江推门进去。
  昏暗的灯光下,一个瘦小干巴的老头正独自下棋,想必就是何兴达了。姜江进来,老头也没抬头,却很兴奋地说,你输定了。姜江问,你就是何支书的父亲吧?何兴达抬头问,你是谁?找我干甚?姜江介绍了自己,并说知老人棋下得好,特来拜访。何兴达嘿嘿一笑。他看出姜江在撒谎,随后问姜江有甚事。
  姜江说,我想了解当年追捕杨锡壶的事。
  何兴达的脸立刻僵住了,核桃皮般的皱纹里满是愠色。过了片刻,何兴达突然说,我不知道,你趁早离开。
  姜江说,当年你是排长,怎会不知道?
  何兴达抽搐了一下,嚷,我当时没有抓获他,可后来我不是又把他交给政府了?你们还要我怎样?
  姜江忙说,我只是私人了解,和公家没关系。据别人回忆,杨锡壶在逃上冰山梁之后,手里多了两把簸箕,这是怎么回事?
  何兴达说,我怎知道?
  姜江又问,你怎么在六年之后认出毁容的杨锡壶的?
  何兴达跺了跺脚,问,你究竟要怎样?突起的喉结上下滑动,胸腔的怒气几乎将单薄的身子摧毁。
  姜江说,功与过都无人追究了,我了解只是好奇。
  何兴达不再理他,坐下来下自己的棋。
  大约十点多钟,何支书把姜江叫走。何支书问,问出甚没有,姜江说他的脾气不大好。何支书一笑,说有你苦头吃的。
  姜江的好奇却越发浓了,他索性住在小碱滩,天天找何兴达。也许是姜江答应写内参的缘故,何支书对他很热心,管吃管住,还陪着他,后来淡下来,就由姜江自己了。姜江干脆和何兴达住在一起,白天也和他一块儿放牛。何兴达不恼也不急,该干甚还干甚。
  那天在滩里,姜江冒了个大胆,说,杨锡壶死前说了一句话。
  何兴达脱口问,说什么?神色极不自然。
  姜江盯着他的眼睛说,他说老子用一个女人换了六年命也值了。
  何兴达缓缓把目光移开,望着远方。然后低下头走开。
  那晚,何兴达下棋心神不定。夜晚姜江睡得正香,忽然被何兴达推醒。何兴达木然地说,你这么想知道,我就告诉你,那两个簸箕是琬儿给他准备的。
  姜江问,琬儿是谁?
  何兴达说,我那一口子……她已经死了。顿了一下,又说,她嫁过一个男人,不久男人就死了,我就和她好上了,那时,我不知她还和杨锡壶有关系,后来知道了,可没向上级报告,我离不开她,我没出息哇!何兴达将头深深地埋下去,泣不成声。
  姜江怔住了。不是为这个结果——历史的角落里不乏肮脏的东西,而是为何兴达的表现。见他抽搐不止,姜江安慰,不过,你后来又把他揪了出来。
  何兴达说,不!我是一个罪人。我娶了琬儿不久就知道杨锡壶的下落,可是我怕琬儿离开我,就没有报告,直到琬儿死后,我才去……我有罪哇。
  何兴达愈显得瘦小了。姜江猛有些后悔。何兴达的心口贴了一块丑陋的伤疤,四十年了,他差不多忘记了或没有忘记毕竟遮掩着,自己却给他捅破了。何兴达并不算一个罪人,他毕竟将杨锡壶揪了出来,历史已对他作了惩罚,自己何必再在其伤口撒盐呢?
  第二日凌晨,姜江丢下五十块钱,匆匆上路。姜江了却了一块心病——虽然又一块心病窝在胸腔——可以把这页故事暂时翻过去了。
  姜江在路边等车时,何兴达气喘吁吁追上来,硬把那五十块钱塞给姜江。姜江见他执意不收,只得拿了,弄得很尴尬。
  何兴达喘了两口,突然说,夜里我没说真话。
  姜江愕然。
  何兴达没看他。我揪出杨锡壶时,琬儿并没有死。那时何坤已经五岁,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何坤不像我,太不像了。我从琬儿嘴里知道这孩子是匪种以后,气懵了,我咽不下这口气,我就——
  姜江惊呆了,你是说何支书是——
  何兴达点点头。起先我想把这个匪种弄死,可整整五年了,我一直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儿子,我下不了手……这小子心地不坏,可不知怎么到现在我看他也不顺眼。
  好半天,姜江才问,他知不知道?
  何兴达说,不知道。说完,猛给姜江跪下去,我以为没人再问这件事了,没料……到底逃不脱哇,姜记者,你让政府惩罚我吧,我有罪,我愿意坐牢,可你们别抓何坤,他虽是匪种,可他没干坏事,小碱滩离不开这小子,姜记者,求你了。
  姜江费了好大的口舌才使何兴达从地上站起来。何兴达惶然地擦着满脸泪水,还是不敢抬头。姜江又说,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最后还是你把杨锡壶揪了出来。
  何兴达说,我心里一直压着块石头。
  姜江沉默了,任何人都无法搬去这块石头。这是块刻着历史的石头。姜江不知何兴达是否听进了自己的话。何兴达低着头站了一会儿,弓着腰消失在田野尽头。
  数日后,一脸怒气的何坤出现在姜江面前。姜江不知何事,但猜测一定与他父亲有关,便小心翼翼地问他父亲怎样。这位乡村企业家一改往日的谦卑,厉声道,他再不是,也是我的父亲。姜江愕然,怎么了?何坤冷笑道,你害死了他,还装什么糊涂?姜江跳起来,老人……不在了?半晌,又喃喃道,我怎么会害死他?何坤道,若不是你对他讲了什么,他怎么会突然跨下去?又怎么会突然离开人世?
  姜江半晌不语。
  何坤重声道,你对他讲了什么?
  姜江苦笑,我能讲什么?我什么也没讲。
  何坤说,文人杀人不见血,你可真行啊,我……我要去控告你。竟摔门而去。
  姜江没料到他的好奇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尽管何兴达的死与他无关,可分明又是他“杀”死何兴达的。不管过程怎样,最终结果是何兴达因他的出现离开了人世,这是个铁的事实。姜江苦笑着想,这真是莫大的嘲讽啊,尽管自己一直在过程中游弋,最终结果还是陷在结果的泥滩里。
其他文献
一、忍不住了就写写    樊瑞青(以下简称樊):你从事写作已经多长时间了?记得你好像是去年才开始在网络上发表诗歌,请问,以前你都进行诗歌写作么?除了诗歌还进行什么体裁的写作呢?  莫小邪(以下简称莫):一年多吧,去年开始到文学网站玩。以前写点随笔。  樊:看你现在的写作成绩算进步很快的。为什么要进行诗歌创作呢,出于什么初衷?  莫:消磨时间,还有某些人对我情感上的影响。  樊:除了写作,在日常生活
期刊
对话时间:2004年4月28日  对话地点:鲁迅文学院  参加人员:《海峡》月刊——吴晨骏  鲁迅文学院——邱华栋、柳营、杨目、钟求是、胡学文、徐岩、庞余亮    吴晨骏:我有不少朋友曾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过,但外界对鲁迅文学院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今天主要请你们谈谈到鲁院学习的看法。你们怎么看待鲁迅文学院的教学及其效果?鲁迅文学院的历史和现状如何?鲁迅文学院对中国文学有什么样的影响?到鲁院上学,对你们本
期刊
林荔婷,1988年12月出生于秀美的海坛岛,笔名明川启哲,现为高中生。把文学当做慰藉心灵的甘泉。    在这个年代没有人允许一个像我这样的学生总是走进影像店租那些在某些人看起来乱七八糟的影碟,而我一直这么做着。我活在这个世上只热爱过两样东西:一是书架上大大小小的书;二便是电影。  可这是一个所有热爱常常被时间埋没的年代。我微笑着,却悲哀。  那天我走过那些被世俗沾染得艳丽无比的影碟时,我对老板说我
期刊
这样仗势欺人的热烈的花,没有芳香,只有颜色形容及阵势。春天被宠爱得无以为继。可以深情直至溃不成军,这样破罐子破摔般的放肆,意兴阑珊的颓唐。  他们路过一家卖瓷盘卖花瓶的小店铺。她犹豫再三,买下一面镜子。处理做旧的木边框上有手工用水粉绘了小花小草。一朵暗红的独自伤怀的山茶。美得像山茶。她说,我要每天对着这朵山茶,在镜子中看到自己越来越老。花两百块买下那面镜子,一路都扛着它走。镜子很轻。她走了一半,就
期刊
爱一个人,就是爱着自己在爱情里面的样子。是和爱情的本来面目,一点都不相关的样子。  她穿印第安图案的羊毛裹裙,紫色嬉皮T恤,黑色鱼网袜,肮脏日本球鞋。头发剪得很短,染了淡黄色。失语症男人俯下脸去亲吻贴在小腿上的丝袜。曲线清瘦的小腿,像少女一样。她在公路边上的暗淡灯光里躲闪。突然眼皮上都是羞涩的胭脂。  我说,你以前的女朋友从来不穿这样的丝袜子吗?  他说,她总是要么光脚,要么用鱼网袜配球鞋。这是坏
期刊
1    阿可总是喜欢拍着我的头说:“小丫头,怎么还长不大,总是让我担心?”而我总是不留情面地甩开他的手说:“怎么,你烦我呀!”然后头也不回地走,等他追上来向我“道歉”。  阿可总是像大哥哥那样细心照顾着我,所以我常拍着他的肩膀说:“长大了,我没人要,你就娶我得了!”阿可说:“暴力女,谁要你呀!”然后我就用我九成的掌力“啪”的一声打在阿可背上,随后便是一声惨叫,我才会满意地收手。冬天,他总是会带一
期刊
她的散文,有几分淡然和清新,像山中的兰花草安安静静地选择为自己开放。她的小说却是灵魂深处最痛苦的焦灼和迷失,把一个个悲剧用自己的视角诠释。  那个下午,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读完了安妮宝贝的新作《彼岸花》。  在略显阴郁的文字中有令人窒息的瞬间,总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写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这就是安妮。从《告别薇安》开始感受安妮,然后读她的《八月未央》和《彼岸花》,始终在脑海中浮现的词语是“边缘光影”
期刊
危险的美感,注定了一种类似于虚无的追逐方式。这是已经和结局无关的激情。不停地行走。一边走,一边让美和时光从灵魂里刷刷掠过。好像在风里行走。明知一无所获,但心有豪情。  在开往金边的船上,有一个新西兰的女孩生病了。  她和她的男友一起来,带着自行车,在越南骑车旅行,然后准备到柬埔寨。因为劳累和疾病,改为乘船。天气持续的高温。她的脸颊绯红,躺在船舱里的长椅子上。  我们有6个人左右。船上的大部分位置都
期刊
一个在感情世界里冷眼观望,一个在执著追逐却始终找不到彼岸。一个像一架摄象师一样进行冷静的拍摄和展示,一个在宿命的掌心里追逐,在各种各样的伤痛重发现痛苦没有声音。  在这个时代知道张爱玲的人也许不比知道安妮宝贝的人多。这个时代读过安妮的人也许比读过张爱玲的多。毕竟安妮生活在与我们平行的岁月里而张爱玲只是早已泛黄的旧照片。  她们的文字都曾是摆在我床头的书。不同的是,现在我留下的,是四本已经熟读的安妮
期刊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孤独,倔强,执著的女子,所追求期冀的一切都是“彼岸的花朵”,“盛开在不可触及的别处”。  在那本蓝色封面的《告别薇安》里,我初识安妮宝贝的文字。喜欢,并且欲罢不能。我热情地向身边每一个朋友推荐,“每天晚上,我都会读一段安妮宝贝的名字,然后带着泪水和叹息入睡”。也许很多人在安妮的小说中找到了他们渴望的生活:自由职业,旅行,泡吧,品咖啡,收集香水,看欧洲艺术电影,听爱尔兰音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