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实况录音中辅助传声器的作用与使用方法

来源 :演艺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e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音乐录音理论与实践经验,归纳了辅助传声器在古典音乐(含西欧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传统戏 曲)实况录音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关键词】 古典音乐;实况录音;辅助传声器;主传声器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7.04.003
  Classical Music Live Recording Auxiliary Microphone Function and Using Method
  CAO Meng
  (Music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Conservatory of Music,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The thesis combines the music recording theory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sums up the important role and the usage method of auxiliary microphone in classical music (including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nd Chinese Opera) recording on location.
  【Key Words】classical music; music recording on location; auxiliary microphone; main microphone
  对于音乐演出现场的实况录音,录音师需要根据自己的審美取向使用传声器,运用相应的拾音技术拾取现场表演的声音,并通过后期制作最终呈现出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对于古典音乐实况录音而言,辅助传声器的使用已经成为实况多轨录音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辅助传声器在古典音乐(含西欧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传统戏曲)实况录音中性质与使用方法的论述,力图深入阐述其在现代多轨录音制作中的作用。
  1 古典音乐实况录音的基本拾音方式
  1.1 古典音乐实况录音的基本要求
  古典音乐演出一般发生在音乐厅、歌剧院等专门的表演场所,音乐家演奏的声音与厅堂的声学环境相互作用,使观众欣赏到自然、平衡的声音效果。而聆听此类音乐的录音时,听众也希望录音能够重现出“真实”的音乐表演现场。
  值得注意到是,现场观看音乐会和听实况录音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观看音乐会其实不是单纯的听觉感受,观众对声音的判断受到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影响。而聆听录音是通过扬声器或耳机等媒体,听者主要依靠听觉感受音乐,更关注声音本身。因此两种情况下欣赏者对声音音色、音量、声部比例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要求。另外,音乐会属于一次性表演,而录音作品可以反复聆听,所以录音中现场的任何细节、瑕疵都有会影响欣赏效果。
  所以对录音师而言,需要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技术手段“再现”甚至是“美化”出所谓的“真实”表演现场,与欣赏者的聆听经验产生共鸣,从而获得认可。
  1.2 古典音乐实况录音的基本拾音方式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再现”和“美化”的录音效果,古典音乐实况录音多采取主传声器组、辅助传声器和混响传声器组的三层传声器布局的拾音方式,如图1所示。
  主传声器组多由一对或一组传声器组成,放置在距离乐队较远的位置(一般为乐队前斜上方3 m~5 m),将现场乐队表演的直达声和厅堂的反射声、混响整体拾取。通过选择相应的主传声器组和确定合适的摆放位置保证现场乐队各声部、各乐器间的基本音量平衡,同时兼顾获得理想的声场纵深感、适宜的声场宽度和声音融合度。
  混响传声器组多放置在表演厅堂的混响半径之外,负责拾取厅堂的反射声、混响声以及现场听众的反应(如鼓掌、喝彩)等,来补充主传声器组对环境信息拾取的欠缺。当然如果演出场所存在明显的声学缺陷(如声场均匀度差、存在明显的颤抖回声等),则不建议架设混响传声器,避免录音效果进一步恶化。
  辅助传声器顾名思义辅助主传声器拾音,多采用指向性传声器(有时也使用全指向传声器),采取单声道或者立体声的拾音方式,放置在距离某件乐器或某个乐器组较近的位置(多为1 m以内)。其主要用于改善声部的音量平衡、稳定声像定位、控制乐器的纵深感;甚至可以部分地改善乐器的音色。辅助传声器的运用已经成为古典音乐实况录音的重要创作手段之一。
  2 辅助传声器在古典音乐实况录音中的作用
  辅助传声器的具体作用可以从音量补偿、改善水平定位和声像宽度、控制乐器/声部的纵深感和改善乐器音色等4个方面体现。
  2.1 音量补偿
  由于辅助传声器主要是近距离拾取某件乐器或乐器组的声音,所以可以用它对特定乐器和声部的音量进行补偿。
  对古典音乐而言,乐队音量平衡问题往往受乐队编制、演奏水平以及作品创作三方面因素影响。对传统的西欧古典音乐而言,无论独奏、重奏还是管弦乐队作品,其自身大多具备良好的音量平衡。这缘于他们对乐器声学特性的深入研究,以及几百年来乐器法、配器法的不断探索发展。以交响乐队为例,弦乐、木管和铜管乐器的数量、摆放位置均有相对固定的规范,而进行音乐创作也必须学习相应的乐器法和配器法。即便如此,欧洲管弦乐队由于其自身演奏水平的原因也可能存在各声部音量的不平衡。借鉴欧洲管弦乐队发展出来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由于其本身建制的弱点以及缺乏科学化的系统研究,音量平衡问题则显得更为突出。而传统中国民间音乐多为小型室内乐的合奏形式(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几个乐手,乐器种类和数量有限,音量平衡更多依靠演奏者经验,演奏水平和配合的熟练程度必然会影响声部间的音量平衡。通过运用辅助传声器,上述音量平衡问题可以明显改善。   实际录音过程中各个辅助传声器的时间差数值可以通过实际测距和录制延时测试信号两种方式获得。实际测距可以通过卷尺或激光测距仪进行,分别记录下乐器距主辅传声器的距离,再计算获得时间差数值。相比而言,录制延时测试信号的方式更为简捷、准确,并可以提高后期制作的效率。在乐队位置固定且传声器位置调整好后,即可进行延时测试信号的录音。测试信号应选择一个瞬态信号,比如拍板,没有条件也可以选择拍手的方式。在每个放置辅助传声器的乐器位置拍手,录音记录下所有传声器拾取的信号,通过音频工作站的波形窗口可以显示出该辅助传声器与主传声器音轨波形信号的时间间隔,即为两者间的时间差。
  当然是否使用延时器需要录音师根据具体的录音作品、实际的声音效果以及个人经验来确定。注意延时应与该传声器的电平、声像定位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3.5 效果器的使用
  虽然古典音乐录音不像流行音乐那样需要使用大量的效果处理软硬件,但必要的效果处理也是声音美化的重要手段。大部分常见的频率处理、振幅处理等效果处理设备或插件都可以用于对辅助传声器信号的声音调整,其主要作用是实现音量平衡和音色美化。
  音量平衡的调整可以使用压缩器等振幅处理设备。当辅助传声器信号电平较强时,对其进行压缩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该乐器的动态范围。比如可以为合唱声部拾音的辅助传声器进行压缩处理,统一各声部间的音量平衡。独奏乐器自身动态过大时也可以使用压缩器来控制。
  对于音色的美化则更多使用均衡器。以定音鼓的拾音为例。乐队录音中主传声器拾取的定音鼓的声音往往缺乏冲击力,而这种冲击力源于定音鼓的高频,录音时为它设置辅助传声器,并使用均衡器切除出它的低频成分,提升5 000 Hz左右的高频来增加定音鼓的冲击力。有时对辅助传声器进行滤波处理,比如使用高通滤波器切除所拾乐器无法达到的低频频率,可以起到减少其他声部串音、增加声音清晰度的作用。不仅是均衡器,也可以运用动态处理设备,通过调整建立时间和恢复时间的方式,改变声音的起始状态,从而调整音色。
  4 立体声辅助传声器的运用
  大多数情况,辅助传声器为单声道设置。但乐队中遇到体积较大的乐器(如钢琴、古筝等)、协奏曲演出时的独奏独唱声部,或者对乐器组进行补偿时,也可使用立体声传声器组作为辅助传声器。室内乐重奏演出(比如二重奏、三重奏等)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为每件乐器均设置立体声辅助传声器(见图5、图6)。
  此时的立体声传声器组多选择小间距立体声传声器对,指向性根据实际摆放位置和乐队编制等因素有全指向、宽心形指向、心形指向等多种选择。常用方式有小间距时间差AB制式或采用一对心形或宽心形指向平行摆放的复合式拾音方式,当然也可以采取常用的ORTF制式、DIN制式等复合式立体声拾音方式。对心形传声器而言,传声器间距一般为 10 cm~20 cm,而全指向传声器间距可以在20 cm~40 cm之间。
  相比单声道,使用立体声辅助传声器的优势是可以自然地拾取并重放出一定的声像宽度,一方面可以更准确体现乐器的自然宽度,另一方面独奏或独唱演员自然的身体摆动所带来的声音晃动会被拾取出来;重放的声音更加松弛自然。相反,单声道传声器重放声像为一个点,定位准确稳定但声音死板。
  选择立体声辅助传声器时,需要注意重放声像宽度的问题。重放声像宽度应与乐器的大小和作品表现的需要相适宜,宽度过宽容易产生大嘴效应或声像飘忽不定的问题,宽度过窄则声音接近于单声道,失去了使用立体声传声器的意义。另外,重放声像左右晃动问题应特别注意,晃动要自然,避免摆动幅度过大。上述问题可以通过改变立体声传声器间距夹角设置和调音台声像电位器的设置来解决。
  改变立体声传声器间距和夹角的方式遵循立体声传声器调整方式,即减小传声器间距或减小传声器夹角,拾音角度增大,乐器重放宽度减小。反之,增大传声器间距或增大传声器夹角,拾音角度减小,乐器重放宽度增大。
  对于声像电位器设置,一直存在两种观点。有的录音师认为可以通过声像电位器改变立体声传声器重放的声像宽度,设置在极左极右时声像最宽,缩小电位器设置可相应减小重放声像宽度。而也有录音师认为立体声传声器对的声像设置必须为极左极右,如果缩小电位器设置,根据声像电位器工作原理左右声道的信号会存在一定量的混合,由于立体声传声器对之间存在一定间距,信号混合会引起梳状滤波效应影响声音音色。
  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并参考实际使用效果,建议首先选择好合适的传声器间距和夹角,避免声像过宽或左右晃动过大。重放声像的左右定位可以通过调整立体声辅助传声器左右声道的信号电平实现。如果后期制作时发现前期所选择的立体声传声器间距和夹角不理想,可以适当调整声像电位器改善声响宽度和定位,但必须仔细对比调整前后的乐器音色变化,将梳状滤波的影响降至最低。
  5 总结
  文中分析了古典音乐实况录音中辅助传声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辅助传声器在音量补偿、改善水平定位和声像宽度、控制乐器/声部的纵深感和改善樂器音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对主传声器组拾音的重要补充,其已经成为录音师进行声音创作的重要手段。
  使用辅助传声器时必须首先保证选择和调整好主传声器组,根据主传声器组的声音情况确定辅助传声器的具体使用方式。辅助传声器的摆放需要考虑乐器拾音效果同时应有效地规避其他乐器、声部的串音。其电平比例和声像电位器设置也应参照主传声器组拾音效果和艺术表现力的需要;延时、均衡器、压缩器等效果处理手段均可运用于辅助传声器音轨。立体声辅助传声器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特别注意间距和夹角的调整。后期制作时如必需调整立体声辅助传声器音轨的声像电位器则应仔细对比聆听,避免梳状滤波等相位问题影响乐器重放音色。
  当然,文中所述辅助传声器的使用规则并非一成不变,实际工作中须灵活掌握,不要拘泥于特定的参数。耳朵才是最终的“审判官”,听觉效果是最重要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大康. 京剧实况录音中乐队的声像设计与实现[J]. 广播与电视技术,1998(6):60-62.
  [2] 张一龙. 关于辅助传声器电平与延时调整的探讨[D].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其他文献
通过对我国变电站建设投资控制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我国目前变电站投资控制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变电站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理论,阐述了变电站的全生命周期
自适应负荷型配电变压器的使用,凭借其所具备的性能特点以及自适应负荷功能,使其能够在不切断负荷的前提下就能实现变压器额定容量运行方式的转换以及电压接头调整等功能.本
财务重述制度作为错误的纠正机制,其建立旨在为了更好的反应各上市公司的经营与财务情况.基于此,本文以财务重述特征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对财务重述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上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肋间臂神经保留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60例,按是否行肋间臂神经保留分成两组,试验组34例,术中对肋间臂神经进行保留;对照
目的 探讨密闭式按需灌洗吸痰对减少和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及肺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均于伤后24 h内行
在新的形势下,各行各业和人民对电力的需求逐年增加,对电能质量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电力企业为了满足时代和人民的需要,需要做好各方面的控制.输配电线路损耗管理是电力企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十分的迅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智能电网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仅增加了我国电力资
本文概述了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含义,对热能和动力工程在电厂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厂中的合理运用,以供参考.
目的 探讨开颅手术颅内感染的病原菌构成、耐药性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556例行开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颅内感染情况、病原菌分布状况以及耐药性进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