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壤电导率控制的养分供给对设施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来源 :中国土壤与肥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s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缺乏有效决策指标来引导养分的科学投入,过量施肥已成为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选用土壤电导率(EC)作为控制养分投入的决策指标,探索不同土壤EC对番茄生长、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为未来智能化设施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在设施番茄体系实地试验,运用可视化电导率传感器对土壤进行实时监测,并结合水肥一体化设备进行养分投入,通过测定不同土壤EC对应的番茄生长、产量以及品质指标来分析最适合番茄生长的土壤EC.结果 表明,番茄的株高、茎粗、叶片SPAD值等指标与土壤EC呈二次曲线关系,通过营养生长末期建立的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株高在EC为4.03 mS/cm时达到最大值,茎粗和叶片SPAD值分别在EC为2.93和2.54 mS/cm时达到最大值;干物质累积量和产量也与土壤EC呈二次曲线关系,通过模型拟合得出番茄干物质累积量在EC为2.97 mS/cm时达到最大值,单果重在EC为3.19 mS/cm时达到最大值;外形品质和营养品质多个指标也与土壤EC呈二次曲线关系,模拟结果显示番茄商品果率在EC为2.77 mS/cm时达到最大值,番茄可溶性糖、有机酸、维生素C分别在EC为2.94、3.15和3.03 mS/cm时达到最大值.土壤EC与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均呈二次曲线关系,将土壤EC控制在合理范围既能保障高产、高品质,也有助于控制土壤养分盈余,降低环境风险.在具备水肥一体化设备的前提下,设施番茄生产中土壤EC控制在3 mS/cm左右比较适宜.
其他文献
在土壤优先流研究中广泛使用染色图像分析技术,优化提升染色图像分析方法,可促进深入研究土壤优先流运动过程,定量细化分析优先流的发育组成研究.以典型农地甘蔗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利用色相分割技术,并结合分形与灰色系统理论对2种典型耕作方式(垄耕和免耕)的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 表明: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垄耕甘蔗地土壤空间内的优先流相对于免耕甘蔗地的枝状染色形态呈零散团块状和散点状,垄耕甘蔗地染色等级1、等级2和等级3的分形维数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垄耕甘蔗地土壤表层(
为探明稻蛙种养对稻田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变化的影响,以正常施用化肥的稻田为对照,测定套养虎纹蛙后其对各个时期稻田不同形态无机磷、有效磷含量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 发现,在虎纹蛙养殖后10~90 d,试验田与对照田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变化趋势各有不同;其中Ca2-p含量不断下降,Ca8-P、A1-P、Fe-P含量则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Ca10-P和O-P含量则不断增加,有效磷的含量在试验田和对照田均出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相同种养时期内,试验田的不同形态无机磷、总无机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田
探究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物理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和作用机理,为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坡耕地沉积结皮和翻耕以后形成的击溅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根据研究区坡耕地结皮形成的特点,试验共设计5个处理,分别为裸地、沉积结皮、沉积结皮破坏、翻耕和翻耕击溅结皮,每个处理对应2个重复,以安塞黄绵土25°坡面为例,设置雨强为120 mm/h,降雨历时为1h.结果 表明:(1)坡耕地沉积结皮促进坡面产流、抑制坡面产沙,打破结皮后,总产沙量是原来的19.28倍.(2)经
依托2001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8年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对麦豆轮作体系下豌豆田土壤碳排放、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NTS处理可以提高黄绵土土壤质量.NTS处理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质量均最高;2)NT、NTS可以减少黄绵土土壤碳排放量,增强土壤碳汇功能.各处理下土壤碳排放量表现为T>TS>NTS>NT.较T处理,NTS、NT处理下碳排放量分别减少21.58%、22.96%;不同处理下土壤碳排放效率(CEE
侵蚀沟形态特征是了解沟蚀发生、发育的关键性因素,探究不同季节侵蚀沟形态参数变化特征对深入理解侵蚀沟的侵蚀过程和侵蚀沟的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小流域内的3条侵蚀沟为研究对象,探究季节变化下侵蚀沟长度、面积、体积等形态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表明:(1)不同季节侵蚀沟横断面形态由沟头到沟尾均呈现出由“V”形向“U”形转变;(2)侵蚀沟在降雨期由沟头前进和沟尾后退所引起的长度增加量大于融雪期由沟头前进所引起的长度增加量;(3)侵蚀沟面积在降雨期的增加量大于融雪期,但不同时期侵蚀沟面积变化位置不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选择大豆、萝卜与玉米间作及3种作物的单作进行田间试验,在作物成熟期采样,进行样品测定.结果 表明:在玉米-大豆(玉//豆)、玉米-萝卜(玉//萝)、玉米单作(玉单)、大豆单作(豆单)、萝卜单作(萝单)处理中,大团聚体(> 0.25 mm)的百分含量明显高于微团聚体(<0.25 mm),其中以大团聚体中粒径为0.25 ~2 mm的百分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余两种粒径,大团聚体百分含量表现为:玉//豆
为明确大理白族自治州(简称大理州)植烟土壤理化特征与烟叶化学成分的关系,采集并分析了大理州12个植烟县(市)的土壤和烟叶样品.结果 表明:①大理州植烟土壤质地为重壤土,pH值和速效钾适宜,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水溶性氯和有效硼偏高,其中大理市速效钾偏低,漾濞水溶性氯偏高.②大理州烟叶总糖和糖碱比偏高,其他指标适宜.其中,弥渡氯偏高,总氮和钾氯比偏低,大理市淀粉偏高,巍山、南涧、剑川、漾濞、洱源、弥渡的氮碱比偏低.③简单相关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共同显示,在一定范围内,大理州烟叶钾离子含量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
石泉县是我国富硒(Se)的重点地区,研究其土壤Se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开发富硒土地,以1个·km-2的采样密度对石泉县研究区土壤的Se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石泉县研究区表层土壤中Se含量为0.06 ~ 12.8mg·kg-1,平均值为0.678 mg·kg-1,以足Se (0.175 ~ 0.40mg·kg-1)或富Se (0.40 ~ 3mg·kg-1)为主,其分布面积达到80.28%,Se中毒(>3 mg·kg-1)区域仅为3.83%,
为了对自1999年起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实施的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成效进行评估,利用多期Landsat影像解译了康平地区陆表生态系统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气候要素回归分析、生态系统转移矩阵以及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等研究方法,对康平地区自1984年以来的陆表生态系统格局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实施20年来的生态系统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并分析了其演变的驱动力机制.结果 表明:(1)1999-2020年康平地区的生态系统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沙地面积占比减少35.391%,耕地面积占比减少6.
研究筛选滇重楼根际土壤解磷菌,提高滇重楼产量和品质,为其微生物菌肥的研发提供优良菌株.采集四川、云南、贵州中10个不同地区野生品和移栽品滇重楼根际土壤分离筛选高效解无机磷菌,通过钼锑钪比色法进行溶磷能力测定,结合生理生化和16S rDNA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表明,共分离纯化42株溶磷菌,发酵液中有效磷的含量为66.68 ~ 104.10 mg/L,其中属于芽孢杆菌属Z3-4菌株解无机磷能力最强,发酵上清液中有效磷的含量为104.10 mg/L、增磷量为38.55 mg/L、解磷率为37.03%.菌株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