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思考”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huan009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家王志坚
  王志坚,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工笔画艺委会主任、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常务副會长、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齐白石纪念馆馆长、湘潭市文联副主席、湘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1958年10月出生,湖南湘乡市人,自幼酷爱文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多次获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等权威机构的金奖和银奖,他因此在全国颇具影响,被誉为全国书画百杰。部分作品被中华世纪坛、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名家纪念馆等艺术部门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作品多次在《人民日报》《美术》《国画家》《艺术中国》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多年来他曾在北京、上海、广州、山东、湖南、澳门等地及韩国等国家举办个人画展。2016年被评选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国画家。
  王志坚是我比较熟悉的湘中画家,他所呈现出来的艺术面貌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他的绘画,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都流露出丰富的湘楚文化元素。他画的牛,充满着生活情趣,给牛赋予一种精神,甚至使其成为乡土文化的一个象征。他的工笔画,选择了一些人物众多的画面来表达他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我这里用了“思考”一词,这与湖南工笔画的主流传统“反映”是不太一样的。
  湖南工笔画有一个主流传统,那就是比较写实地反映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当然,这“反映”中有画家的思考,但这思考是隐蔽起来的,是同客观相统一的。但是,当代艺术却强调“思考”,这思考是强调主观的,有时是先入为主的,甚至是理论预设的;思考是从客观中出位的,所以在艺术形式、艺术语言上必须强化主观性,以往在“反映”为主的主流绘画中那双看似客观审视的眼睛不见了,换成了以“思考”为主的当代绘画的主观视角,这给了“思考”绘画更大的自由表现空间,也确实在艺术的视觉效果上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比如王志坚的一幅表现1998年军民共同抗击洪水的作品,老实说,我费了好大劲才看明白这个题材,而一旦我看明白,其独特的构思与艺术语言的震撼力便瞬间征服了我。毫无疑问,王志坚从中国民间版画,尤其是请神、敬神、年画的表现形式上吸取了灵感。这种取消三维景深而以上下左右四至的平面延展来表现一个宏大场景的空间思维,是中国民间绘画中常见的,特别是众神皆临的降神场面。王志坚用这种盛大祭祀活动表现众神降临的构图,来表达他对1998年抗洪的思考而不只是反映——那些抗洪的勇士们,不管是在洪水中筑成人堤的战士、在岸上送水送饭的百姓、扛沙袋冲向决口的军人、持铁锨严阵以待的民工、给人打伞遮雨的老者、忙着包扎伤员的护士,都是功德等量、果位等级的“神”。所以,除了护士一袭白衣,其他画面中出现的数以百计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少,统统都穿红衣,甚至铁锨都是红色的,这种色调上单纯的统一造成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我们知道,红色是生命的颜色,红在中国文化中是驱邪镇魔很神的颜色。王志坚认为,是这些红衣“众神”扛起了救苦救难的天责,生命在这滔天的洪水和瓢泼的豪雨中齐声共唱一支感天动地的“神”曲——我发现画中人物大多张开了嘴,他们在天地之间呐喊、歌唱,把生命和人性的伟大与神圣高扬到极致。画中穿插出现了一些戏剧脸谱,颇令人费解,但我认为那正是画家的“思考”所在,是画家对大灾大难中人性的刻意神化——在中国古代,只有神才有脸谱,在专为大疫举行的驱傩仪式上,众军士都要戴上脸谱,以增强人的力量。
  我前面提到,湖南是一个有数千年巫鬼文化传统的地方,至今有些地区还有傩戏。显然,王志坚的画承接了这个古老的传统。这幅抗洪作品在音画效果的联通上做得也很成功。古人云“画是无声诗”,王志坚却想让他的画充满声音:翻腾的波涛和瓢泼豪雨组成了宏大的背景声,脸谱的穿插出现让人联想到京剧、秦腔、傩戏的锣鼓点子,而画中人物的张嘴呐喊则是众声合唱。所以,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宏伟作品,而对于声色的艺术安排,则显然是静心思考的结果,若仅仅“反映”生活是不够的。
其他文献
一  他的名字和庙号都让人觉得孤独。  他叫佶,是在出生半年后才正式拥有这个名字的。  爹爹为什么会给自己起这个名字?佶自己也不清楚,他从来不曾问过,毕竟他的爹爹不是寻常人家的爹爹,而是被称作“官家”的大宋皇帝。所以一些无关紧要的疑问,还是不要多琢磨的好。  说来这个“佶”字并不常见,用作姓名的更少。“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诗经·小雅·六月》曾不厌其烦地歌颂周宣王时代的一
期刊
采访人:曹隽平  受访人:贺安成  曹隽平:非常高兴贺老师能又一次接受我的采访。记得十年前我刚刚担任《艺术中国》杂志主编时,第一个采访对象就是您。当时适逢建国六十周年大庆,您在中央美院任教的小儿子贺羽,为首都国庆群众游行绘制了胡锦涛主席的巨幅油画像;您本人的水彩画入选中国美术馆“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大型画展;您的大儿子贺奕在《收获》杂志上再次发表长篇小说,可谓三喜临门!我那次采访的标题
期刊
第一次对话时间:2005年4月2日至3日  地点:北京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李铎工作室仕龙书屋  第二次对话时间:2005年10月1日至10月3日  地点:湖南醴陵  第三次对话时间:2009年4月1日至4月5日  地点:湖南长沙、株洲醴陵  第四次对话时间:2011年8月16日  地点:北京 人民大会堂湖南厅  第五次对话时间:2015年8月13日  地点:北京 军博大厦二楼李铎新迁工作室  
期刊
摘要:笔者把新疆三山山脉分四段按山基、山中、山上、山顶分别处于什么地带有何物种特色,这样依山取势,实地取质非常明朗。地质地貌总有一种规律。以墨分五色,色彩艳丽,山脉雄起,按段落墨着色,自由发挥,凭画者的艺术语言和思想创作。  关键词:山脉 戈壁 沙漠 绿洲 中国画 山水 艺术语言  概述  新疆的三山山脉与大漠戈壁及绿洲都是非常独特且唯一的地理环境,它与内地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不能用内地山水的传统的
期刊
摘要:周家大院为湖南永州涧岩头村的一片古民居,四大家院门前抱鼓石基座浮雕承秦汉遗风,造型古朴、形态优美,线条遒劲有力。六块浮雕巧妙利用藤蔓、云雾、水纹形成“S”形,风格统一。明清时期图案“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在这里得到了印证,每一块浮雕都有不同的吉祥意义,而在吉祥意义的表达上又有湘南雕刻的特点,从吉祥意义的构成和画面构图上都与其他地区图案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同时也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湘南民间
期刊
一部中国绘画史如同中国历史一样,自古绵延至今,从未发生断裂,这是举世皆知毋庸置疑的事实。近期为研讨士夫画作家画查找资料,在书店见到几本著述,竟把晋唐宋元从一部绘画史中生生割裂开来,奉为正宗圭臬;而将明清至近现代贬为畸变另类,甚至将青藤、八大、石涛等文人画巨匠当作异类,提醒人们要以“和为贵”为目标,对这些“疯子”“孤愤者”敬而远之,着实让人吓了一大跳。  细细读来,终于明白,论者是在为中国画寻找出路
期刊
郭睿,山东嘉祥人,先后就读于曲阜师范、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导师为陈辉教授。现供职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文创艺术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花鸟画的创作和研究。出版著作有《小小画家·中国画》《实力派画家·郭睿》《郭睿花鸟画》《墨守我心——郭睿作品选》《雪泥鸿爪——郭睿画集》《一花世界——郭睿作品集》《国画入门教程——花鸟》等。另有文章和画作发表于《美术观察》《新
期刊
湖南師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湘南写生作品选
期刊
2020年5月26日,在由湖南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主办、湖南省歌舞剧院承办的“国宝国乐 国韵湘音——云上音乐会”的晚会现场,我看到多年前自己参与复制的楚国双虎座凤鸟漆木鼓架和马王堆出土的“T形”帛画等国宝复制品亮相时,忍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四十年前开启的我的文物复制之路和多年来我在文物复制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的痴迷与执着、痛苦和隐忍,以及当年省博物馆文物复制工厂的一幕幕如同电影般齐齐涌上心头,令我
期刊
摘要:本文以蚊形字与蝇形字(后重新命名为《女书之歌》)为着眼点,探讨其为描绘在绵亘江永广西灌阳边界的都庞岭东蔍雄奇壮美的三峰山下,先民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创造了本民族具有传奇色彩的女书文化;分析女书文化与当代艺术领域融合创作实践的可行性,为研究中国女书文化在现代文明发展中得以传承、焕发新的生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女书 艺术 中国画  江永女书、瑶族故池千家峒、千年古村上甘棠,并称湖南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