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的微观甄别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XUE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历史观的立场上是高度一致的,二者都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上也是统一的。但是彼此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系统阐述的切入点是有所不同的,为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本文首先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概念进行考察,然后分别根据《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二者对历史观的描述进行考察。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
  一、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考察
  首先,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概念进行考察,可以初步的考证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观的立场上都是唯物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当我们在使用二者概念时确有不同的使用倾向。例如我们在表明自己的历史观立场时,唯物史观是与唯心史观相对的,是以历史观为底蕴的,我们会选择用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一词虽然没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被直接提出,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文本中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详尽、系统的阐述。马克思指出“这种历史观是跟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按照马克思的本意,这里“这种历史观”【1】可以定为唯物史观。自此之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沿用该词,直至1890年,恩格斯在致施密特的信中突然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后来的多次场合恩格斯也使用历史唯物主义一词,例如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并没有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提出而舍弃了唯物史观概念的使用,而是一起使用,进入19世纪,两个概念被融合并传播开来。直到列宁将二者进行了区分并予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2】。
  当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进行考察时,不难发现恩格斯使用该概念具有极强的政治目的。历史唯物主义一词最早是德国的青年学者们在使用,他们为了体现自己学术的精湛,体现对马克思哲学的深入理解,他们将唯物主义进行“套用”,好似什么都可以与唯物主义结合,在历史上自然也可以结合。恩格斯起初是反对这种乱用与套用,但是当这种现象形成趋势时,恩格斯试图借用这种流行趋势,将政治色彩注入其中,加深广大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也未尝不可。
  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历史观的考察
  根据《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观的切入点是存在细微差别的。例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发表以后, 我同他不断通讯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3】,虽然这里马克思没有明确指出恩格斯的另一条道路是什么,但是从马克思的表述中我们是可以提炼出二者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切入点是不同的。马克思在《<政治经学批判>序言》中侧重的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角度去描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例如,马克思指出“与一定发展阶段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4】。紧接着马克思又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5】然后,马克思又对变革进行了区分,分为物质变革和意识形态形式变革。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述逻辑是十分严谨的,环环相扣。
  恩格斯则侧重强调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内在规律,以此来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历史发展是不同的。例如,在《费论》中恩格斯提出“在自然界中( 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的反作用撇开不谈) 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 而一般规律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6】“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 全是具有意识的, 经过思想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7】并且恩格斯总结出“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 历史进程是受内在一般规律支配的”【8】这一结论。“尽管各个人都有自觉期望的目的, 在表面上, 总的说来好像也是偶然性在支配着”【9】,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 性支配的, 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10】。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恩格斯对社会发展和合目的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思想。
  并且在《费论》中恩格斯还明确的区分了旧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同黑格尔哲学进行了区分。旧唯物主义在历史发展中找不到“物”,探寻不出历史发展的根源,认为精神力量支配着历史的发展。而黑格尔在找寻历史发展的源动力时,则不是从历史本身去探寻,而是从思辨的思维中去把握历史的发展。恩格斯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的或不自觉的, 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 那么应当注意的, 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民族, 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個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 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的或不明显的,直接的或以思想的形式, 甚至以幻想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 这是可以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规律的唯一途径。使人们行动起来的一切,都必然要经过他们的头脑;但是这一切在人们的头脑中采取什么形式,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情况决定的。”【11】这里可以清楚地知晓恩格斯在表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想,并且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决定论,强调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随后恩格斯又对历史条件对理论发展起决定作用以及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进行了论述。从文本的考察不难发现,恩格斯并没有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系统的论述,而是根据历史事实来进行阐述。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观的考察
  在对《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观进行考察前,我们首先应该清楚地知晓《形态》是在怎样的现实背景下写的。1845年6-10月的德国理论界堪称“热闹非凡”,6月赫斯发表了《晚近的哲学家》,在文章中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该月25-28日,费尔巴哈的《就<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谈<基督教的本质>》发表,在文章中费尔巴哈针对赫斯的批判进行反驳。10月鲍威尔发表《路·费尔巴哈的特点》,在文章中提出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本质上是没有区别。与此同时,施蒂纳发表《施蒂纳的评论家们》。以上就是在《形态》写作之前的德国理论界动态。
  所以,《形态》首先就要对以往的哲学进行清算。在圣布鲁诺和圣麦克斯两节中,马克思分别就鲍威尔对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对黑格尔的批判进行了反批判,指出了他们对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甚至是扭曲,并且对他们哲学中精华的部分予以了肯定和支持。并且指出当我们想要批判黑格尔哲学时费尔巴哈是不可逾越的。由于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出版,此文章中的无政府主义是与马克思准备要论述的社会思想相矛盾的,所以《形态》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形态》中马克思的核心问题意识是建立有关“人”和“社会”范畴的总体联系,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对《形态》中有关“人”和“社会”的论述进行考察时,可以发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马克思强调“社会的”“人”,而恩格斯则强调“人”的“社会”。在论述历史的四重规定时,在底稿中可以看见马克思在旁做了批注。在“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旁加上了“黑格尔;地质、水文等等各种关系;人体、需要、劳动”。在第四个事实之后的“意识”旁边加上了“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命,而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这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们的意识也是这样受制约的”【12】。从这里的批注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对四重规定的强调而是批判性的补充,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此处是恩格斯所写。在论述“社会”概念时,马克思是完全脱离黑格尔与斯密的“市民社会”概念。而恩格斯认为“家庭”是历史的起点,人在家庭中从事社会的“共同活动”,这一思想中的“共同活动”是沿用赫斯所创立的特殊用语。综上所述,在《形态》中二者谈到“人”与“社会”时是有所不同的。
  四、总结
  结合文献学研究和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在以上三本著作中所展现出的各自思想发展过程,我们是可以具体分辨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是有微观区别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都作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 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采, 从不同的切入点论述的同时又有高度的一致性, 都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列宁全集[M].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3][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四卷, 210—23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6][7][8][9][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二卷,81—1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肖安琪(1994年3月-),女,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黑龙江大学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期格式合同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标准合同中会涉及到许多免责条款,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合同双方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本文通过概述格式合同免责条款中引入民商法规制的依据,围绕强制条款、任意条款等方面探究格式合同免责条款中民商法规制的主要内容,促进民商法的应用和完善,改善市场环境。  关键词:格式合同;免责条款;民商法规制  前言:新时期在制定格式合同免责条款时极易存在隐性条框以及不正当免责条款,使
期刊
摘要:笛卡尔在讨论错误来源的过程中,描述了意志的特征及意志自由。本文从笛卡尔的自由概念出发,探讨了无所谓的自由和自发的自由。而自由意志中的张力正是来自于此,这种张力导致了两种说法:相容论和不相容论。本文分别分析了两种自由概念的相容性问题。首先,无所谓的自由虽然表明自由是一种未决定的状态,但无所谓的自由依然具有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表明了自由与决定论相容的可能性。其次,自发的自由在受到二阶意志的影响
期刊
摘要:法院执行体现着法院在服务人民、法律实施方面的工作质量,也是人民群众面对司法纠纷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如何解决执行难的问题是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自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提出在两到三年时间解决执行难的要求之后,法院在推行执行工作中进行积极探索,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些执行难的问题,但是现阶段还有一些需要探究的问题。笔者从实践出发分析当前执行难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希望能为我国法院解决执行难提供
期刊
摘要:日本禅宗对世界美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并且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本文对日本禅宗美学艺术设计进行研究,并且探讨日本禅宗美学设计对当代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通过加强对日本禅宗美学的理解,并对当代城市特别是以旅游为主的如韶关这样的城市的人居环境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日本禅宗;美学设计;家居  一、日本禅宗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禅宗起源于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唐朝时期,六祖慧能把禅宗在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是当下社会的一种潮流,网络媒体是当前大众接受的一种时尚趋势,因此,新媒体时代乡村旅游是一大热点,努力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的手段之一就是占据新媒体时代的优势来进行相关的宣传活动。国家的高速发展,时代的飞跃进步,都是给予每一个产业生的希望,努力发展好产业,抓住好的机遇,创造一个可期待的新媒体时代乡村旅游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随着网络信息的流传,许多新型企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在农村的不断深入,电商在农村地区逐渐发展起来。农村电商的出现与发展,给乡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为乡村人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切切实实实现“乡村振兴”。本文以在校研究生对电商的研究以及电商在农村的发展為切入点,探讨农村电商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电商;乡村振兴;影响  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期刊
正当全国人民喜迎一年一度的传统春节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神州大地。此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成了严峻考验。大困难有大担当,大时代有大作为。习主席深刻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越是在磨难考验面前,越能砥砺
期刊
摘要: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整个社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新媒体行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在为了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的时候,行业的贡献也当然义不容辞。  关键词:新媒体;共同富裕;三农问题  新媒体行业在整个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利用无处不在的网络去向所有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它的成本
期刊
摘要:商务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它根植于普通英语。商务英语不仅具有普通英语的语言特征还具备自身的语言特征。探讨商务英语的翻译原则从准确把握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为切入点,以便最大限度地掌握商务理论、服务商务实践。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特点;原则  一、商务英语的特点  商务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ESP)的一种,是英语语言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商务英语根植于普通英语,它不仅具有普通英语的语言学特征,即普
期刊
摘要:生态翻译学主要以适应选择论和三维转换为基础,能在由原文、源语、译语、译者、读者、源/译语文化等多种因素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更加生动、形象。本文在生态翻译视角的指导下,以四川省城市宣传语为例,研究生态翻译学对城市宣传语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城市宣传语翻译;四川省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对外宣传战略的不断加强。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