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养猎豹的正强化行为训练

来源 :野生动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ubo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全年,太原动物园对8只群养猎豹(Acinonyx jubatus)进行了系统的正强化训练.依据群养个体相容性,将每2只猎豹个体分隔在1个笼舍中,仅由1名训练员就可以在40 min内完成对8只猎豹的全部训练内容,并可以有效减少训练时的个体干扰及攻击行为.对猎豹的训练项目、行为要求、使用口令、训练进度、训练目的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群养个体在训练时的空间分隔、时间安排、如何减少食物争抢等训练要点,为圈养猎豹及其他物种的群养动物训练提供参考借鉴.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探讨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的生理性体温调节能力,2018年8月,以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鳄蜥研究中心成体饲养池内的鳄蜥为研究对象,探讨鳄蜥在20.0~30.0℃时,调节体温(Tb)与环境温度(Te)的关系.结果表明:以2.5℃梯度变温时,鳄蜥的调节体温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升温时,Tb=0.533Te+13.084(F1,48=327.65,R2=0.872,P<0.001);降温时,Tb=1.150Te-3.454(F1,48=1476.48,R2=0.969,P<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国内公众对懒猴(Nycticebus spp.)的认识途径、认知程度、保护意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众对懒猴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处于较低水平,尤其对其野外种群的了解较为欠缺,部分公众仍将懒猴视为宠物或药用资源.学历、成长环境、野生动物关注度等因素对懒猴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具有明显影响,高学历、城市背景及对野生动物关注度较高的人群意识水平普遍较高.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是保护策略制定及实施的前提,政府部门及学术组织须展开长期合作,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向公众尤其是偏远社区及中小学生传播更为专业和准
2017年天津市动物园首次引进大食蚁兽(Myrmecophaga tridactyla),雌、雄各1只,并于2018年7月16日产下1只雌性幼仔.在哺乳期间,雌兽面部出现丘疹状水泡,嗜睡,活动时快速徘徊,显现烦躁状态,四肢明显无力,食欲不佳,易呕吐,反复出血性肠炎.2019年9月,雌兽食量降至健康时的1/3,体重降至35 kg,减少15 kg.血生化检查显示,血氨与治疗后对比异常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偏低.血涂片瑞氏染色可见薄型红血球、卡波德环状小体和偏心红血球.根据实验
通过对1例成年雌性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发病后的临床特征、死后剖检、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虎体内多种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临床特征表现为,渐进性消瘦、食欲减退至废绝,病程持续一个多月后死亡.尸体剖检可见严重黄染,淋巴结肿大坏死,肝、脾、肾、胰、肺等脏器表面均有灰白色结节.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发现,淋巴滤泡结构、淋巴结结构被大片形态一致的淋巴细胞样肿瘤细胞取代.同时,在多个器官中均发现了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影响周围正常的组织结构,且各脏器中的肿瘤细胞与淋巴结中肿瘤细胞形
经病理剖检并结合临床检查分析,对1例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死亡病例进行病因分析.结果表明:该病例胰淀粉酶增高;胰脏明显肿大,为正常3~5倍;胰腺腺体蛋白变性,间质见大量白细胞浸润,腺体组织呈灶状坏死;胰腺出血,切面和周围组织高度出血、坏死,确诊为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根据病例分析结果,提出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的治疗和预防方案.
为探明死亡圈养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体内分离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MT820501)的耐药情况及致病性,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特性分析,同时以小鼠感染实验检测其致病性.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西丁、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青霉素-舒巴坦、卡那霉素、丁胺卡那、新霉素、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多黏菌素B敏感,对大部分β-内酰胺类药物及少部分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小鼠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半数致死量为8.42×107 cfu
2020年5月25日,贵州省某动物园的梅花鹿(Cervus nippon)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腹部胀大等症状,截至5月29日已发病死亡6头.为查明发病原因,采集发病梅花鹿的血样及发病死亡梅花鹿的组织样品送检.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结果,初步诊断该动物园发病梅花鹿疑似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和支原体混合感染,经细菌分离培养、生化特性鉴定确诊为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结果显示,造成该动物园梅花鹿发病死亡的原因为产气荚膜梭菌的感染,并根据其症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巴布亚企鹅(Pygoscelis papua)的自然分布区域为南极大陆及亚南极圈附近的海岛,近年来引进我国进行人工饲养和繁育.2018—2020年,对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场馆内自行繁育的巴布亚企鹅幼雏的观察发现,人工饲养环境下的巴布亚企鹅幼雏易感白肌病,该病通常为群体发病,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死率可达90%.根据病死企鹅的临床特征及剖检病理结果可诊断为白肌病,治疗性诊断结果证实,该病是由于维生素E缺乏所致.通过对亲鸟企鹅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待幼雏企鹅独立摄食后,继续在其饲料中单独添加维生素
报道了国内圈养羊驼(Vicugna pacos)住肉孢子虫病的确诊病例.诊断的依据是:(1)提示性临床症状,动物机体出现消瘦、贫血症状,临床出现肌肉震颤和神经症状.(2)尸体剖检特征性病变,心冠脂肪萎缩,呈胶冻样变;心包、胸腔有较多积液;食管平滑肌内有多个纺锤形的虫体包囊,呈乳白色,与肌纤维平行.(3)组织病理学特征,镜下食道平滑肌内可见住肉孢子虫包囊、小室及慢殖子;肌纤维出现不同程度的透明变性、萎缩、溶解,间质结缔组织增生.住肉孢子虫属专性异宿主性寄生虫,尚无特效药物,定期查虫驱虫、提高机体抵抗力和严控
2021年1月18—24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头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死亡.采集组织及粪便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组织涂片镜检、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细菌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生化鉴定、细菌16S rDNA和多重PCR鉴定,确诊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感染,并根据诊断和药敏试验结果,给出相应的防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