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的政治化倾向

来源 :体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ue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本身的内在属性,决定了体育政治化倾向成为历史必然。体育运动的国际性,使得体育无法摆脱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影响;体育盛会的影响力,国家国际声望与凝聚力的需求,体育本身的发展需要,为体育作为政治工具实现政治目的创造了条件。体育在卷入政治的同时,会对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产生影响。在遵循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借助体育政治化,使体育事业发展更加理性化、人性化,更加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应该成为体育政治化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体育政治化;奥运会;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7-0001-08
  
  关于体育与政治关系问题的讨论是自现代体育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变得更加活跃。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临近的数月内,国际、国内相继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先是中国的人权、环境问题,然后是达尔富尔问题,接着又是台独和藏独分子的破坏行为,使北京奥运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非议、诋毁和质疑。然而,就在北京奥运会无比成功举办后,国际上仍有一些反华势力对其说三道四,体育政治化问题再次引发世人的关注。体育究竟该不该政治化?体育为什么会政治化?其内在动因是什么?如何看待体育政治化?体育究竟能否摆脱政治?一连串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 体育政治化的该与不该
  
  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100多年的历史来看,奥林匹克和政治的关系一直存在着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交织,在“是”与“非”之间苦苦挣扎,反映出现代体育正处在欲脱离政治却又难以摆脱政治的尴尬局面。
  
  1.1理想:体育不该政治化
  自现代奥运会诞生以来,国际奥委会就始终高扬着非政治性的大旗,提出奥林匹克运动不是政治运动,各级奥委会不是政治组织,政治问题不应该由奥运会解决的口号。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国际奥委会对政治的介入表明了鲜明的拒斥态度。关于国际奥委会的职能,“反对将体育运动和运动员滥用于任何政治或商业目的。”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成员规定,“以种族、宗教、政治、性别或其他理由对某个国家或个人的任何歧视都与奥林匹克运动成员的身份不相容。”关于国际奥委会举行仪式接纳新委员的誓词“……我将遵守道德条例,决不接受任何政治或商业的影响,不受任何种族或宗教考虑。”关于国家奥委会的使命和职责,“国家奥委会应保持其自主性,抵制可能妨碍其遵守《奥林匹克宪章》的任何乐力,包括政治、宗教、经济上的压力。”关于奥运会的报名资格,“国家奥委会必须审查各单项体育协会推荐的参赛者名单的有效性,并确保任何人没有因种族、宗教或政治原因或其他形式的歧视被排除在外。”国际奥运会的领导人多次重申:“我们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体育完全脱离政治。”历届国际奥委会主席也都无一例外地在遵循着《奥林匹克宪章》,坚持奥运远离政治这一立场,在政治上奉行不与政府打交道、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原则。一些体育学者、政治学家也坚持体育与政治无关的立场,他们提出了许多观点,如“体育归体育,政治归政治,体育不应与政治混淆在一起”、“体育与政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育超政治”、“当你跨过体育的门槛时,就应把政治弃在门外”,体育是“自由的”“自我的”的活动,“奥运会是世界体育盛事,是全世界人民不分肤色、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不分政治(含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政治要素)的一次盛大聚会”。在动机和理想上表达出奥林匹克想通过一个非政治的体育运动创造一个非政治的美好世界。
  
  1.2现实:体育已经政治化
  事实上奥运会从一开始就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它的发展历程也进一步表明体育与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奥运会上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到奥运代表团的国旗和国家名称的争执;从冷战时两大阵营对奥运会的相互抵制,到慕尼黑奥运会的政治谋杀等等,奥运会已经很难摆脱政治的介入,且两者之间无时无刻不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难怪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说:“在职期间每天处理的问题中有90%是与政治相关的问题,纯体育的问题只占10%。”
  通过对历届奥运会政治化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政治无处不在,奥运会的上空总弥漫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其主要表现为:
  1)申办奥运会过程中的政治化。一个城市能够承办规模巨大的奥运会,说明它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化水平和组织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在和平发展时期,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成功的一个标志。近年来由于承办奥运会会给举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甚至会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威信及影响,各国政府对本国具有实力的城市申办奥运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申办奥运会的竞争激烈程度达到空前,而申办奥运会常常成为许多国家的政治任务之一。与此同时,国际不同利益集团的参与,强权政治与地缘政治的影响,国际媒体的炒作,各国外交的幕后斗争与较量,国际奥委会的内部矛盾等等也使得申办奥运会的竞争更加政治化。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失利与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圣火传递过程中的政治化。奥林匹克圣火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最高象征,而奥林匹克火炬点燃的是人们对奥运会的激情,传递的是和平与友谊,代表的是希望和梦想。完成奥运火炬的全球之旅,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心愿。然而,在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却不断会受到阻挠和破坏,总是会有人企图利用火炬传递博取政治利益。例如,在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路线制定和传递过程中,先是台湾当局拒绝圣火人岛,剥夺了台湾人民共享奥运圣火传递的参与渴望,开创了奥运圣火传递史上自毁契约的先河。接着当奥运圣火传递至伦敦、巴黎时,又遭到“藏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骚扰、阻挡、示威、抢夺、扑灭等对“圣火”的亵渎和不尊行为,致使传递活动多次短时间中断,使奥运政治化不断升级。
  3)奥运会开幕式的政治化。奥运会开幕式历来都是奥运会的重头戏。奥运会开幕式既要反映出以和平、团结、友谊为宗旨的奥林匹克精神,也要展现出东道国的民族文化、地方风俗和组织工作的水平,同时还要表达对世界各国来宾的热情欢迎。尽管奥运会的承办是以城市名义而非国家,以尽可能地减小奥运会政治化的程度,然而遗憾的是,美好的愿望未必都能够带来美好的结果。奥运会从诞生至今,“政治捧场”、“政治砸场”的现象就从来没有中断过。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每一届奥运会主办城市都会竭尽全力邀请各国的政治头面人物为自己主办的奥运盛会进行“政治捧场”,并由主办城市所在国的国家元首为奥运会宣布开幕,以此来彰显主办城市对奥运会的重视。殊不知各种各样的头面政治人物在奥运盛会的出现,恰恰起到了对奥运会“政治捧场”的巨大作用。而一些国家的政要与名流,常常会以各种政治借口拒绝参加开幕 式,以引起“政治砸场”效应。
  4)奥运会竞赛过程中的政治化。虽然奥林匹克宪章第51条规定,运动员不得在任何奥运比赛地点进行“与示威,或是与政治、宗教或种族有关的宣传活动”,但运动员作为社会和国家的一员,难免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其结果是民族主义情感使得奥运会成为了国际政治竞争的舞台。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美国黑人运动员在颁奖仪式上抗议种族歧视就是典型的例证。当美国国旗在国歌的伴奏中升起时,200m金牌得主托米·史密斯和铜牌得主约翰·卡洛斯,低头举起带着黑色手套的拳头,抗议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但是他们随后就因此被驱逐出奥林匹克村。对于那两只黑色的手套,史密斯事后称他的右手代表了“美国黑人的权利”,而卡洛斯左手则代表了“美国黑人的联合”。虽然体育没有国界,但运动员、裁判员、体育官员有国籍,“为国争光”、“为国拼搏”这些具有煽动性的政治口号以及颁奖时的升国旗、奏国歌对竞赛夺金的过分渲染,把个体的胜利与国家民族的荣誉紧密联系,这不能不冲击“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和“更高,更快,更强”奥运内涵,使体育承载更多的政治义务,使奥运会竞赛的政治味越来越浓。此外,奥运竞赛过程中的吹黑哨、打假球、消极比赛、裁判不公、使用兴奋剂、赛场观众情绪宣泄、球迷骚乱、赛场暴力等问题也常常和政治搅在一起。
  5)奥运宣传报道中的政治化。奥运会宣传报道历来被称为“奥运第二战场”,全世界数十亿人往往都是通过媒体来了解奥运会的。从某种角度来说,历届奥运会都是“媒体制造”。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背景下,往往被各个国家视为对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政治立场表态的窗口,这使得媒体奥运与真实的奥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某些新闻媒体常常借用奥运会来表现一个严肃、重大的政治主题,他们对与承办奥运会国家相关的一些政治事件的兴趣远远超过报道运动场内破世界纪录的新闻,给奥运会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某些奥运体育评论几乎不涉及任何体育专业知识和专业内容,即使是讨论体育专业项目,也总是力图从中寻找或者发掘超出体育范畴上的政治意义;还有些新闻传播话语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化与狭隘的民族心理倾向,对奥运赛事不是客观、公正、全面地进行报道,而是在报道的议程设置和模式上偏离主题,厚己薄人,并尽可能地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还有些新闻媒体为了获得新闻的轰动效应,在报道过程中有意夸大或歪曲事实的某些细节或因素,并尽可能地与政治挂钩,使体育新闻报道的角度、规模、结构、手法等与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属性极不相称。更有一些媒体,把一些政治事件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利用奥运会来制造假新闻,严重地背离了新闻道德和奥林匹克精神。
  
  2 体育政治化的内在动因
  
  由于体育本身的内在属性,体育运动的国际性,体育盛会的影响力,国家国际声望与凝聚力的需求,为国际国内政治集团介入创造了条件,使得体育作为政治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政治目的成为可能。同时,体育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政治行为的参与,自然也就会被政治所利用并被打上政治烙印。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体育的政治化倾向成为一种必然。
  
  2.1体育本身的内在属性,使得体育政治化倾向成为历史必然
  关于什么是体育,《体育概论》教科书曾经下过这样的定义: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属于身体文化的范畴。体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体育是指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而广义的体育则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从对体育的定义可以看出,运动属性是体育自然内在价值的核心,而文化属性是体育自然内在价值的灵魂。近30年来,随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体育的外延作用不断扩大,体育的文化意义不断深化,其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主义价值远远超过其运动价值,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
  体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与政治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可能摆脱意识形态而独立存在,必然要与所处时代的社会上层建筑以及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和政治倾向发生密切的联系。从奥运会的诞生来看,无论是古代奥运会,还是现代奥运会,都与人人平等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从现代奥运会的发展来看,现代奥运会本身就是一个带有政治目的的社会运动,与自由民主、平等竞争的政治取向息息相关。从现代奥运会的主题来看,“科学,民主,和平,友谊”,“更高,更快,更强”等都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政治问题。从奥运会体现的政治精神来看,参与竞争的任何人,无论地域、民族和种族,无论富贵和贫穷,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这种组织与运作方式本身就体现了反对种族歧视和意识形态争斗,提倡人类友谊的政治取向,这既是体育精神,也是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政治精神,同时也是当前国际关系强调的政治原则之一。由此可见,奥林匹克运动虽然本身绝不是政治运动,但是它包含着明确的、高尚的政治目的。
  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00多年的历史来看,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化也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这是因为奥林匹克运动是在阶级社会中孕育、产生并发展起来的,难免会与它所存在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国际不同利益集团的斗争都不可避免地会对这一运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首先,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以体育为载体的国际文化活动,已经被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通过体育增进友谊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这也为国际政治乃至特定国家的政治创造出良好的机会和氛围。许多国家正是利用体育所创造的机会,实现了政治和解和民族团结。其次,体育看起来是一项非政治性的社会文化活动,但它的政治功能却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通过体育反对战争、维护民族平等、实现妇女解放、反对强权政治,这些政治理想均可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然而,从另一方面讲,由于参赛国的政治立场观点及政治制度不同,特殊历史时期国际政治格局也会对体育文化交流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如冷战时期美苏两大政治阵营互相抵制第22、23届奥运会,已经成为政治干预奥运的典型例证。此外,从参赛的运动员来看,有色人种与白种人运动员之间、职业与非职业运动员之间、大国与小国运动员之间、不同性别运动员之间、著名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之间仍存在着许多矛盾与冲突。而这些矛盾冲突中有许多又会与政治挂起钩来。还有奥运会不是由“神”来运作的,奥林匹克的参与者也是社会中现实的人,他们的文化习俗和政治观念、政治立场也会不同程度地为 奥运打上政治烙印。正像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那样,“作为经济集中表现的政治像一根红线一样,一直贯穿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史,以至于使政治色彩不得不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特征之一,并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家们的关照。”
  
  2.2国家国际声望与凝聚力的需求,使得体育与国家政治密不可分
  现代奥林匹克在历史发展中注入了国家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在不断地加强。虽然申办和主办奥运会是以城市名义而非国家,但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很难想象会有哪一个城市能够成功。尽管《奥林匹克宪章》中规定“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个人或团体竞赛项目中运动员间的比赛,不是国家间的比赛”,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又具有鲜明的国家特色,其代表团的组成、运动员的参赛资格、运动会的进行都是以国家的形式为主进行的。奥运会上国旗的悬挂、国歌的演奏、运动员佩戴的胸徽、奥运金牌统计等等也都离不开国家,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运动员是国家的代表。此外,一个运动员想在奥运会上取得好的成绩,与他所在的国家能否为他提供优越的训练环境和条件有着重要的关系,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表现无疑也凝聚着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奥运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形式,主要是以国际间体育运动比赛的方式进行的。既然是比赛,就必然有胜负。但是,体育比赛又是一种特殊的竞争方式,它以严格的规则为竞争双方提供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所难以达到的、理想的、对等的公平竞争条件,一切由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种族的差别而引起的不平等在竞技场上统统无效了,消失了。运动员所能凭借的只有自己强健的四肢和机敏的头脑。因此竞技比赛的胜负作为这种公平竞争的结果具有不可争辩性。正是由于运动员与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竞技运动结果的不可争辩性,才使得运动员与国家形象结合起来。所以奥运会表面上看是运动员个人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却是代表着不同国家间的竞争。
  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与人一样,也有获得他人对自身较高评价以及他人尊重的需要或欲望。即国家在物质上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需要国际社会尊重与承认。这种精神需求在国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实力、成就、优势,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等欲望;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名誉或威信的欲望。而举办或参与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利用体育的政治象征意义完全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尤其是在奥运会这样广泛参与而又竞争激烈的赛事中,更能以其特有的形式为国家和民族赢得地位和威望。
  尽管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国家都希望提高本国的地位和声誉,获得别国的尊重,但国家声誉的实现是和国家的实力、国家过去的行为相联系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具有强大的国际展示功能,它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展示自己国家形象和民族素质的重要舞台。奥运竞争所产生的冠军、金牌,既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荣誉,也是国家、民族、社会制度和政治领导的荣誉。因此,无论是举办国还是参与国都会利用体育这种直观语言向世界展示自己,说明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综合国力的强盛。每个主办国都会把举办奥运会作为打造良好国际形象,增强在国际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绝佳机会。例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使处于国际社会边缘状态的韩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成为韩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之而来的是进出口贸易扩大,经济、技术交流加速发展,国际信用评价部门对韩国的信用评价指数也相应提高。而在奥运会取得好的成绩,对参赛国家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二战后新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冷战”时代政治上较长时间得不到世界承认,政府面临国内不满的巨大压力。经过论证,政府把体育作为特别扶持的行业,作为激励民心、提升形象的工程。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东德体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起,仅有1800万人口的东德,多次成为奥运金牌和奖牌第二得主,使整个世界刮目相看。
  国家凝聚力是一个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政党及人民群众之间在共同理想、目标、利益一致基础上所产生的吸引聚合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国家利益的维护力。世界不同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发展的快慢,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虽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国家凝聚力的强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具有提高民族士气和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大政治功能,特别是奥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赛事。奥林匹克运动过程本身蕴涵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因素,奥林匹克运动竞赛的胜负总是伴随升国旗、奏国歌等渲染民族国家意识的一系列庄严仪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荣辱。奥运竞赛对民众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其它任何活动都无法比拟的,而竞赛中的获胜对激发国民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意义远远超出比赛本身,超过任何政治家的努力。与此同时,国家也会在这种不流血的“战争”中获得巨大的聚集人气与凝聚民心的政治利益。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华健儿一鼓作气,勇夺51枚金牌,列金牌榜首位,实现了中国奥运会历史性的突破。国人沸腾,海外华侨欢呼雀跃,海内外掀起了巨大的爱国浪潮。这种巨大精神力量和凝聚效应,对于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来说尤其重要。
  
  2.3体育运动的国际性,使得体育无法摆脱国际政治的影响
  自19世纪后半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和世界经济市场形成,民族间的壁垒被打破,体育也超越国界,出现了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和比赛,形成了体育国际化趋势。奥运会作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性运动会,已成为遍及全球、涵盖世界各个领域的体育盛会。从场上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肤色、操不同语言的运动员、教练员、服务人员,到场下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体育器材、饮料、服装、赞助商,到场外的支持者和电视机前的世界范围内的观众,无不体现着体育的世界性和全球性。而也正是体育运动的国际性,使得体育无法摆脱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影响,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一个特殊场所。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度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在这个充满战争、动荡、政治纷争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每行进一步,无不受到战争、强权政治、意识形态、国家主权、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恐怖主义、国际间冲突以及各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使其打上深深的政治烙印。20世纪初,由于爆发世界大战而取消了3届奥运会的举行,而因国家间的冲突所引发的赛场暴力事件也无不与政治有关。可以说利用奥林匹克运动达到政治目的的行为在现代奥运史上屡见不鲜。例如,20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纳粹集团在上台前曾十分仇视和反对奥运会,称之为“犹太人与和平主义者搞的花样”,还斥责德国运动员在1932年奥运会上与黑人比赛有损日耳曼民族的尊严。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以后,认为利用奥运会可以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因此不惜代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准备, 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只有充分地认识到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才能在遵循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深化对体育政治化倾向的认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并放大其正面效应,尽可能地减少其负面效应使体育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23,37,53,59。
  [2]任海,罗湘林,论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政治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5,26(2):1-5,10。
  [3]刘吉,我说体育——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危机[J],体育文史,1999(2):4-10。
  [4]张晓舟,黑人民权运动,被忘却的记忆[N],南方都市报,2008-01-28。
  [5]万晓红,现代奥运报道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异化与背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6):29-32。
  [6]编写组,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8,152。
  [7]龙春晓,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化与商业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1):33-35。
  [8]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13。
  [9]卫京伟,王勇,从奥运历史看现代奥林匹克与政治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6,13(2):15-18。
  [10]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0-11。
  [11]储新宇,国际政治视角下的国家需求结构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8):78-83。
  [12]肖平,国际政治博弈中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11):281-283。
  [13]刘学谦,增强当代中国的凝聚力[J],党建研究,2006(9):22。
  [14]刘修武,奥林匹克大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119。
  [15]张鲁宁,论政治因素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相互制约与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3):23-25,[16]郭长寿,刘颖,奥林匹克运动与反恐怖主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3(8):31-33。
  [17]余蓉晖,周福建,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双重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4)L4-6,15。
  [18]窦卉平,江亮,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政治条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24(3):51-53。
  
  [编辑:李寿荣]
其他文献
7岁患类风湿,14岁因瘫痪辍学;15岁开始写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自学取得大专学历;出版25万字个人文集;开通“知心姐姐”热线;开展励志演讲……梦碎梦圆间,90后女孩李玉洁在轮椅上破茧成蝶。身着白色外套、蓝色旧毛衣,李玉洁的脸上始终带着浅浅的笑,这个26岁的姑娘感动了很多人。  童年患病,与病魔抗争20年  1990年,李玉洁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是泥瓦工,妈妈在家务农,家里还有一个妹妹。生活
人总是在挣扎与纠结之后,才能完成一次对自我的超越。当我说出“这个,我可以有”的时候,一缕阳光倏忽绽开,冷风寒云向后退了三步。  那是一个寒冷的午后。运动员们在操场上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司令台上系着一条耀眼的横幅:××学校第九届冬季三项运动会。我一动不动地坐在旁边冰凉的大理石上,兴奋、紧张、胆怯在心头搅作一团。  早在一个月以前,各班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准备冬季三项的相关事宜,我们的同学个个都是运动健将
摘 要:为了探讨建成环境与静态工作者BMI的关系,从参加2010上海国民体质测试的20~59岁成年人群中,选取以办公室静态工作方式为主的人群作为样本(共计12 044人;男性5 902人,女性6 142人),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进行男性和女性的BMI与建成环境变量的关系分析。模型中BMI评价等级(正常=1,超重=2,肥胖=3)作为因变量,工作场所是否有公共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居
选手自述  嘿!大家好,我叫高睿涵。我,隐藏在茫茫人海中。我既没有柔美的身段,也没有亮丽的双眸,但我有进取的心,有似水的情怀,有崇高的理想,我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不愿随波逐流。在《未选择的路》中弗罗斯特曾写过:“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融于大众的我会实实在在地成为平凡人。我不愿去走别人庸俗的老路,去过跟别人同样庸俗
摘 要: 在教学中融入STEAM教育理念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趋势,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在物理教学中融入STEAM 教育理念,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物理学科大概念“运动和力”中的“摩擦力”教学为例,依据包含“科学探究”与“工程设计”过程的6E设计型模式,尝试提出课程设计模式,并据此进行课程案例设计,深化学生对概
步入初中,同学们都要面对初中数学学习的新起点,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满怀信心,心里暗暗使劲,要把初中数学学好,争取优异成绩,因为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初中数学呢?老师给大家提几个有用的建议.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在数学学习中,解题中的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哪道题,总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哪怕是解出一部分也是胜利.要敢于去做题,善
【教师寄语】  一篇佳作的底色,是小作者在时光里的感悟。因此,写作的前提是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力。  ——丁锋  写作是挖掘内心潜藏的创作欲望的过程。生活中哪怕是一片花瓣,心灵中哪怕是不可觉察的一丝触动,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文字。当我们能细心品味生活、深入感悟生活的时候,动人的文字自然而然地就流淌出来了。  ——张昊  写文章,就是写生活。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就会活泼泼地昼
学围棋的不少,练书法的不少,弹钢琴的也不少,可是,能烧几个像样的家常菜的初中生,却少之又少。无锡市蠡园中学在2012年暑假里发起为学生开办了为期六天的“暑期厨艺班”活动。  厨艺班由专业的厨师长亲自执教。通过学习,学员们掌握了切菜、配菜以及炒、炖、煮等一些基本的厨艺技巧,还在师傅的指导下亲自烧制了青椒土豆丝、红烧肉、糖醋排骨、水煮鱼、咖喱牛肉等家常菜。  学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同学们学会了为自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博物馆的巨型毛笔“中华笔魁”。 这支巨型毛笔总长2.53米,笔杆直径100毫米,重达40公斤。  浙江湖州湖笔博物馆收藏的镶牙雕人物斗笔(斗笔:一种大型毛笔,笔头安装在一个斗形部件里,上安笔杆儿)  英国笔博物馆里陈列的各式各样不同时期生产的金笔尖  一位参观者在上海笔墨博物馆观赏各种笔的藏品  北京警察博物馆里陈列的钢笔手枪。这种外形为笔的手枪是一种防身武器,更是用于暗杀的特型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简介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由有着95年历史的华罗庚中学(初中部)与百年老校金坛市实验小学合并而成。学校秉承段玉裁、华罗庚两位大家“自强不息”的精神,开启“自觉教育”,建立了常州市“立体阅读”课程基地,并组建了“玉裁文学社”。目前,已有多位学生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了作品或在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中荣获特等奖。  张五芳:教育硕士,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