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坦克开进新校区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sam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北京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前夕,曾经被用作教具的T-34老坦克在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整修后,重新开动了,北理工师生们口口相传的“校宝”在良乡校区的国防文化广场上跑了起来。北理工良乡校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卫星城东,距校本部约35公里,于2007年9月投入使用,可容纳在校生3万余人。
  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设计制造的中型坦克,战斗全重32吨,发动机功率50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7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00千米,是一型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都很突出的坦克。T-34坦克是二战中最经典的坦克之一,如今不少影视作品和博物馆中,都能见到它坚毅的身影,但是在国内能开动的T-34却极为罕见。
  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苏联一共生产了T-34系列坦克84000多辆,其型号主要为安装76.2毫米坦克炮的T-34/76坦克和安装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坦克。北理工所保存的坦克为T-34/85型坦克。
  20世纪50年代,有1800辆以上的T-34坦克落户中国,它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曾是我军的主战装备。那么,北理工的这辆能动的“校宝”老坦克究竟从何而来?
  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是党在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52年8月,学校设立坦克制造专业和坦克發动机专业,这也是新中国最早的坦克类专业。
  1954年起,学校开始筹建坦克陈列室和实验室。至1956年,学校建起了1634平方米的坦克陈列室,并向国家申请到了一批坦克装甲车辆作为教学之用,这次“跑”起来的T-34/85坦克就是当时调拨到学校的专业教具。
  在北理工机械车辆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建设中,这些珍贵的老坦克功不可没。当时专业采取五年制培养模式,学生的基础课非常扎实,专业课也比较系统。不仅如此,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学生必须完成认识实习、拆装实习、驾驶实习这“三大实习”,因此每一名学生都要到这些坦克车辆上完成实践。“三步登车上得快,调整椅子关窗盖”,这是基本坦克操作要领口诀。

  时至今日,作为一款经典坦克,这辆老坦克已经退出了教学一线,但是T-34坦克依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为充分发挥这批珍贵坦克的历史文化价值,北京理工大学于2019年委托中国兵器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启动珍贵旧坦克修复工程。
  这辆“校宝”T-34虽然车辆整体保持完整,但是因为多年停放,维修也历经3个多月。仅仅是修复原装的12缸柴油发动机,就耗费了2个多月的时间,一些零部件还需要单独定做。
  2020年9月2日,在占地面积3765平米的北京理工大学国防文化主题广场,包括T-34在内共陈列展示7台国产、苏制、美制和日制坦克车辆。这些珍贵的历史坦克大都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或抗美援朝战争,车体上留有明显的战争痕迹。
  未来,这批珍贵历史坦克将移入学校规划建设的博物馆中进行保存。
  责任编辑:钟鑫
其他文献
镜子里的人  长久的对视之后,我们开始拥抱,  两个灵魂的重量,  几乎要压弯爱与恨的脊梁。  拷问、交接、搬出各自的流放地……  拆了它们,拆了那隐身术,  我指给你看:对立的苦、皮相后面的浮屠,  从虔诚的话语里抽身而去的孩子。  神圣的敌人,同我们一样,  啃食光和不可言说的那部分。  我们各自为营,从清晨到黄昏,  我们一再为心里的枯枝送行,  为三千弱水造船、取瓢。  在高速公路上  一
编者按:  文科的同学学编程,理科的同学学写作,以下两篇讲述发生在北大和清华的事,预示着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些趋势。  点击了Run程序中的运行键后,谢云腾带着疲惫爬上床,留下电脑在黑暗中飞速运行。这已经是他写这次文科计算机基础实验班课程作业的第三个晚上。  这是一次网络爬虫作业,要求爬取“新浪每日热点新闻”版面连续31天的新闻内容,并对字数、图片等信息进行分析。由于数据量庞大,程序运行耗时长,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芙蓉”一词代指荷花最初源于屈原的这篇《离骚》。  自古以来歌颂荷花的文学作品甚多,无数诗词里用“芙蓉”一词指代荷花,如南北朝薛道衡的“珠桂浮明月,莲座吐芙蓉”,唐代李商隐的“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宋代欧阳修的“七月芙蓉生翠水。明霞拂脸新妆媚”。人们喜爱荷花,也赋予其精神。唐代大诗人李白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歌颂了莲的朴素天然,宋代文人周敦颐一
主持人语:  “当钟声出现在蜻蜓的翅膀上……”王学芯的诗总能从微小的视点出发,以诗人的现场感,统  领诗中的物象和秩序,这组诗与他以往的诗歌相此,色彩更为明亮,虚实相间中,生动的气韵物流  天外。诗人在传统与现代、自由与严谨,自然与存在中互相渗透,互为你我,从而彰显出诗学意义  上的品质、品位,价值和深度。  艺术都是相通的,程维的诗歌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艺术的传承和拓展,诗歌亦有他水墨  国
居然能有一本书找到我?  这本书的书名为InTheBlinkOfAnEye?HowVisionKick-StartedTheBigBangOfEvolution,直译过来的意思是“眨眼一瞬间——视觉如何开启生命大爆发”,最终我们的翻译版本把书名定做了《第一只眼——掠食者、演化竞赛与达尔文之惑,视觉的出现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作者名为AndrewParker(安德鲁?帕克),他曾于澳大利亚博物馆从事
第十七个名字  从我出生就拥有自己的姓氏与名字  姓氏来自祖先,名字来自父母  我背着姓氏走过历史与过去  我背着名字走向以后和未来  我一天天地长大,名字也在跟着长大  长大后的名字也都是我  不同的声音呼唤着我,用不同的名字  我拥有十六个名字,却只拥有一个姓氏  我的名字对世界毫无意义  没有人想偷走我的名字  时光所偷走的,只是空洞的符号  空洞的符号不会哭泣  我拥有十六个名字,却只拥有
主持人语:  阿峰的诗摒弃了浮泛的抒情,力图周一种现象学的观照方式来对世界和生命进行描述,但它们描述的不是现实的表象,而是打破逻辑链条和符号化存在背后的某种“本相”,以及生命在“井井有条”的身体与“头发和树枝摩擦所产生的静电”之间的徘徊和困境。阿峰诗歌所具有的“透视”与“还原”的力量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诗性体验。贾志礼的诗则融合了冷峻与狂欢、愤怒与颓废、杀伐之气与慈悲情怀,绵密的意象、浓烈的情绪与经过
树洞花园也让我体会到了学校的用心之处,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古色古香、独具匠心的建筑融合在一起,既为它披上一层优雅的古典美,又彰显了北京林业大学“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独特内涵。  所谓治愈,不过是与悲伤握手言和,是自我救赎,慢慢疗伤的过程。在北京林业大學,有一个地方让每一场治愈都变得神奇浪漫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树洞花园。初见树洞  从我第一次见到它,我便可爱地称它为树洞先生。“先生”年龄不大
踏春图64×43cm
期刊
cm
你是一尾鱼  海雾是人生的背景  我的发  被海风拂成柔柳  你的眼睛明亮  如同波涛汹涌  追逐着海梦  粼粼的光  组合成美丽而痛苦的风景  在天地之间闪烁  我手持钓竿  虔诚地垂钓  你水泡般苍茫的叹息  这海阔大无比  你短暂的驻足  已含住我映入水中的倒影  之后  你摆尾而去  那圈圈扩散的涟漪  已成夜夜涨潮的泪泉  你是一尾鱼  我高高垂起的钓竿  已放不下来  雨晨  在这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