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痴老王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1583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
  老王平时喜欢摆弄花草,但他的花草很少是从花市里买的,都是他自己淘来的。
  老王并不老,四十刚出頭。他淘来的花草,应该归属于奇异类。在他眼里,件件都是无价之宝。比如,那一截粗壮的、有些怪异的树桩,是他去乡下的亲戚家,在村头遇到有人正锯一棵老榆树,他发现了老榆树根下,旁生的这个桩造型别致,就让人家出个价钱,他要买。乡下的树桩也就是个烧火棍,不值几个钱。再说,现在谁家烧大锅灶呀,就送给了他。再比如,那盆山梅,是他从野外挖来的,黄绿色的叶子,结着红通通的小果子。还有那盆细叶百合、胡枝子……这些花草里他最得意的是那盆幽兰。
  这盆兰花他养了五年多。记得那次,他和几个朋友去大山里,在密林丛中的一处幽谷,发现一簇野兰,旁若无人地兀立着,开着一朵朵素净淡雅的花儿,山风挟着淡淡的花香,让人沉醉。老王上前,摸摸叶片,闻闻花香,像发现了宝贝一样,爱不释手。多清幽的花儿,他要带几株回家养着。他用手攥起一簇轻轻地往上拔,可是,山上的土质硬,没有铲子拔不上来,他试了几次,终于放弃,但他不死心,硬是跑了十几里山路,押了十元钱向山民借了一把铲子,挖了一簇。因这兰生长在山谷里,老王叫它幽兰。
  回家后,老王去花市买了一个漂亮的花盆,栽在里面,精心侍弄着。老婆骂他,你个没正事的家伙,当年侍候儿子,也没这么上心过。老王咧嘴一笑,骂随你骂,山人自有主张。这幽兰果然和别的兰不一样,叶子疏落有致,轻薄而柔韧,向下弯成自然的大弧度。令老王没有想到的是,幽兰虽然长势挺好,可是,第二年却没有如期开出花来,第三年也没有开。是不是没有接地气呢?老王隔三差五地将花盆从五楼搬到楼下,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小区里的人见了都说,这盆兰奇特,和花市里卖的兰不一样。
  老王听了,说,当然了,这是大山里的呢!为了它,我可是费了一番功夫。
  开花吗?
  开啊!淡淡的,娇嫩的小黄花,素而不艳,丽之不妖。老王漫不经心地说。可大家都能从老王的话音里听出自豪的味道来。
  很香吗?
  香!当然香!说着,老王夸张地咂着嘴巴。
  听者说了一句,哪天开花了,一饱眼福。
  说者或许无心,但老王上心了,加倍地呵护这盆幽兰,巴巴地希望它早点开出花来。
  如果不是同学的一句话,老王还一直沉浸在开花的梦里。
  一次,一个喜花的老同学来到老王家,老王向他介绍自己的宝贝,到了这盆幽兰面前时,老王好一番渲染,同学很诧异,直说,难得!真难得!
  老王不禁得意,是啊,这是我从……
  这是一种很奇特的幽谷之兰,只在幽谷开花。你怎么能养开花了呢?土壤和气候都不对呀!
  嘿嘿。老王尴尬地笑了两声,连忙岔开了话题。不过,老同学的话好像指点了迷津。
  此后,老王想了各种办法,去大山带回来一些山土,营造和山谷里差不多的环境,但这盆幽兰始终没有开出花来。
  好在老王喜欢的只是奇花异草。
  开与不开,都是一奇。
其他文献
“我听到一个传言,”桑斯特洛姆说,“你这里——”他环顾四周,确信这间小药店里只有店老板和他两个人。药店老板是一个50多岁的矮个子。没错,只有他们两个,但桑斯特洛姆还是尽量放低声音:“你这里有一种令人察觉不到的毒药!”  药店老板点点头。他从柜台内走出来,锁上药店的前门,然后走向柜台后面的那个门口。“我准备喝杯咖啡休息一下,”他说道,“你可以进来跟我喝一杯。”  桑斯特洛姆跟着他绕过柜台,穿过门,来
期刊
蓝凌河,像一条玉带,蜿蜒在群山峻岭之间。清凌凌的河水,将蓝岭村一分为二,东岭人居,西岭耕田。西岭山巅之上,有蓝灵寺,晨钟暮鼓,香火不息。  蓝凌河不宽,离对岸七八步之遥;蓝凌河不深,蹚水过河,水至腰间。河水不疾不徐,清澈见底。哗哗的流水声,是蓝岭人独享的天籁之音。人从东岭到西岭,要蹚水。蓝岭人在河中间垒几块石头,石头上架几根圆木,就是桥。雨季,水涨,桥冲毁;雨停,水落,再建桥。祖祖辈辈,从没改变。
期刊
一栋房只住着两户人家,东边是石大家,西边是石二家。  石大和石二是亲哥俩,哥俩合买一栋房住了下来,房子周正,院子敞亮,只是中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让人感觉不大舒坦。石大和石二原本打算把墙拆掉,变得通透,后来两人一合计,毕竟是两户人家,中间没什么遮挡可能会不大方便,就留下了中间这堵墙。  石大娘是石大和石二的老母亲,石大把娘从老屋接来,住在了石大家。“骨肉亲,筋连筋”,石大娘虽住在石大家,有事没事也总愿
期刊
一开始没有战壕,那里只是广褒空寂的戈壁。戈壁上散落着两排房子,国界线从中间划开,戈壁被分成不均等的两块。可是两排房子距离如此之近,你可以清晰地听得到对方的交谈甚至咳嗽。  每一天他都无所事事。他躺在沙地上,看昏黄的天空,把枪胡乱地丢在一边。那边有人吹起口琴,曲子被黄风刮得支离破碎,却将他的两只耳朵灌满。坐起来,看到吹琴的士兵了,有着和他一样魁梧的身材,一样粗壮的胳膊,一样忧郁的表情,一样无所适从的
期刊
趟子手,镖局里的最末,相当于军队的探路尖兵,由新人嫩手充当。趟子手都想早日升级挣上镖师的工钱。  仁、义、礼、智、信,在镖局却是“信”字打头,就是讲不得“仁”。“提脑袋找食吃,拎刀枪过日子”得时时防着歹人,若是唐僧心肠,难免中贼人圈套。丢命事小,丢镖事大。不这样,就请别路发财。  事在清末,京城会友镖局派队押黑龙江。  说心里话,这趟走镖,沧州人李回德功夫最好。这李回德身材英武,相貌堂堂,但他是新
期刊
在海边居住的这段时间,我经常看到海边的白雾。  和陆地上的雾气不同,海边的白雾更加浓重,白色的雾气漂浮在海水上,有时候一动不动,好像雾气中千军万马即将杀出来。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浮动的海水氤氲着白茫茫的雾气,倒也有一种别致的美感。  我因为好奇走近白雾,却猛地嗅到海水的腥味。我像触电一样逃了回来。  从此我开始害怕海边的白雾,并且会生发联想,我吃的三文鱼、大马哈鱼、各种罐头在我的腹中不安起来,
期刊
他永远停留在了十岁,留在亲人的模糊记忆中。  他的照片,现在已被父亲烧毁了吧。大人们都是这样做的,还有被褥和枕头,一同烧掉。他悲伤地想。  庆幸的是他还保留着思考的能力,就跟活着的时候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就是:现在他是一具尸体,僵硬地沉在冰冷的河底,被世人遗忘。  他每天看着冰面上的人走过,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孩子。他们冒着风雪,从河的这一边赶去那一边,在集市散了后再回来。他们匆匆而过,从
期刊
清风山金川寨的大土匪青面兽封三拜,是个有两三百人的小绺子。只有一百多条枪,当然还有鸟铳大刀片儿和红缨枪,七拼八凑的队伍。可是这拨人敢弄事,硬是攻打了通阳镇上的日本宪兵大队。这下可捅了篓子,日本人扬言要联合几个据点的鬼子兵,进剿清风山,炮轰金川寨。还说,杀个鸡犬不留,清风山上的石头也要火烧三茬,油滚三遍。  青面兽封三拜也不是吃素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大苇荡里再次伏击了日军的三辆运军火的大卡车,三
期刊
我曾在这世界里看到许多怪异的人,而后我才明白,怪异的是这个世界。  ——题记  一  现在是晚高峰,公交车正在缓慢地行驶。车上的人,大多麻木或者疲惫。  侧身站在我前面的那个中年男人,此时根本不知道他背后的包正在被一张薄薄的刀片划开。而手持刀片的那个人,他手腕上正慢慢张裂开一道细长的口子。  一无所知的被害者,紧张但嚣张的作案者,麻木又演技高超的围观群众,这一幕和当年我第一次见到那伤口时的情形一模
期刊
这一天,刚吃罢午饭的福镇人谁也没想到,北门张记南北货店里,突然从屋内跑出个披头散发的漂亮女人来。那女人跑到店前的廊檐下,声嘶力竭地喊:我不想活了,我不想活了!  福镇人认得,那是店老板张杏林的第二房太太。  张杏林的这二房太太叫陆筱筱,是咱福镇的一朵花儿。当年,陆筱筱还在福镇简师读书时,张杏林便想方设法和她好上了,并指天划地发誓今生今世,爱二太太要爱一辈子的。为此,张杏林的原配姜娟香不知大吵大闹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