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角门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mai1978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栋房只住着两户人家,东边是石大家,西边是石二家。
  石大和石二是亲哥俩,哥俩合买一栋房住了下来,房子周正,院子敞亮,只是中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让人感觉不大舒坦。石大和石二原本打算把墙拆掉,变得通透,后来两人一合计,毕竟是两户人家,中间没什么遮挡可能会不大方便,就留下了中间这堵墙。
  石大娘是石大和石二的老母亲,石大把娘从老屋接来,住在了石大家。“骨肉亲,筋连筋”,石大娘虽住在石大家,有事没事也总愿去石二家。而去石二家还要拐过长长的墙,石大娘上岁数了,腿脚不大灵便。哥俩一商量,就在墙上抠出一扇门来,这样石大娘两院子来回走,自然方便了许多。
  石大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葡萄架,藤蔓爬过墙头,长龙盘旋一般,钻到了石二家。石大媳妇笑着说,老二家的,长出葡萄你们就摘了,也不用我往你屋里送了。石二媳妇也笑,这都送上门来了,我还客气什么!石二家的院子里种了一棵大李子树,像一把巨伞,长长的枝头也翻过墙头,伸向石大家。石二媳妇笑着说,大嫂,一入秋,这李子一嘟噜一嘟噜的。你们就在院子里摘着吃吧,也不用我往你屋里送了。石大媳妇也笑,入秋我一定吃个饱。
  石大娘最爱看的就是石大家的和石二家的唠家常,石大娘很少插话,她一会儿看看石大媳妇,一会儿又瞧瞧石二媳妇,像是在欣赏两幅怡人的画。
  更多的时候,石大娘忙乎两个院子里的活计,给葡萄树浇水、剪枝、松土。葡萄树郁郁葱葱的,看得让人舒心,石大娘想着一家人吃着葡萄,脸上就挂满了笑。忙完石大家院里的,石大娘也不歇息,又穿过墙角门,来到石二家,给李子树喷药。石大娘的脸上挂满汗珠,顾不上擦,想着一家人吃着李子,石大娘心里乐开了花。
  “多好的天也难免有雨。”先是石大家养的狗从墙角门钻到石二家院子里,便了一当院子,石二媳妇看着皱了眉;再是石二家养的猪羔子从墙角门钻到了石大家院子里,拱歪了葡萄架,石大媳妇看着撇了嘴;接着是石大家的鸡从墙角门钻到石二家,啄了石二家的苞谷;又是石二家的大鹅从墙角门窜到石大家,出溜了石大家洗好的菜……石大媳妇劝石二媳妇看好猪鹅,石二媳妇劝石大媳妇管好鸡狗,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声音逐渐抬高。说着说着,石大媳妇进了自己家的屋,随手摔了门;石二媳妇也进了自己家的屋,一脚踢翻了板凳。
  第二天,天依旧阴沉。不知道什么时候,伸到石大家的李子树枝被剪得一片狼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爬到石二家的葡萄藤蔓也被剪得七零八落。石大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想穿过墙角门看个究竟,可一推门,门关得死死的。石大娘细细一瞧,门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上了一把锁;石大娘只好绕过长长的墙去石二家,仿佛一辈子都没走过这么远的路。她来到石二家,再一瞧墙角门,门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上了一把锁!
  一个门上了两把锁,这世上真是少见啊!石大娘一摸心口窝,哇凉哇凉的……
  一栋房两户人家,更像是两户人家了。
  各过各的日子,看着风平浪静,可石大娘心里却急得冒了火。她呆呆地望着墙角门,心里堵得慌,琢磨着用什么钥匙能打开这两把锁呢?
  一天,石大娘回原来住的老屋忙活了一下午,傍晚提着两篮子东西回来了。她先是喜滋滋地去了石二家,把篮子递给石二媳妇,笑着说,你大嫂包了一下午饺子,她不好意思过来,让我给你送来。石二媳妇闻了闻,羞赧地说,大嫂包的饺子就是香;然后,石大娘又拎着篮子来到石大家,把篮子递给石大媳妇。她笑着说,你弟妹包了一下午饺子,她不好意思过来,让我给你送来。石大媳妇闻了闻,羞愧地说,老二家的包的饺子就是香。
  石大娘两头跑,或送点蔬菜,或送点水果……绕着长长的墙,石大娘却不觉得远了。想把两颗心系在一起,自己就是那根线。
  这天,石大娘正欲绕墻去石二家,却瞥见墙角门开了一个缝,她的心里一下子风定天清。打开墙角门,一股和煦的阳光照射进来,她欢喜地穿过墙角门,去看看那边的情况。原来,那边的锁也早已卸了去!
  在石二家的院子里,石大娘隐隐听见了说话的声音,和风细雨,让人迷醉。那是石大媳妇和石二媳妇坐在李子树下唠家常。
  石大媳妇笑呵呵地说,老二家的,那天我的脸跟猴屁股似的,你可别和我一样。
  石二媳妇咯咯直笑,大嫂,那天我的臭脸是不是熏着你了。
  石大媳妇要起身,说,一会儿我给你摘葡萄去。
  石二媳妇拉住大嫂,先吃够李子再说。
  石大媳妇说,咱俩多亏了咱娘,把这疙瘩解开了。
  石二媳妇说,可不是!要不是她给咱俩送这送那的,恐怕咱俩还一直误会着呢。
  石大媳妇说,咱娘给我送饺子,说是你送的。可我一下子就闻出来了,是咱娘包的饺子。
  石二媳妇说,是啊!我一闻,那饺子有娘的味道。
  石大媳妇说,娘的心胸可以载大船呢。
  石二媳妇说,娘的心里载着两只船。
  石大娘听着,讶异自己那点秘密,轻而易举地就被儿媳识破了。可儿媳的话,甜了自己的心,她不由得舒心地笑了。转过身,她看着敞开的墙角门,犹如心的形状,高高的、长长的墙,也没有它宽大。
  她抬头看到墙上爬着的葡萄藤蔓,正向石二家蠕动;又看到高高的李子树,也正向石大家的院子里招手呢。
其他文献
他叫麋,是一家玩具加工厂的工人,主要负责将各种颜色的头发粘在芭比娃娃头上。两个月前,他辞掉了工作,在家宅了起来。  他给一些报纸画插画,赚的钱有时候多,有时候少。他想的是,反正他也不怎么出门,赚的钱只要够付房租就行了。  他每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从猫眼里看楼梯间的动静,那个猫眼很大,而且视线可以观察到很开阔的地方。  他见过很多场景:提着菜上楼的老太婆;喝醉酒的中年男人;背双肩包的女生;靠在
期刊
胡三死了。胡三死得很草率。胡三死得不符合瑞河人的想象。  胡三煮熟偷来的鸡蛋,连吞四颗,噎死了。  胡三光棍一条,没有人去收尸。谁会去给一个偷鸡摸狗的胡三收尸呢?  瑞河甩着步子走出五里,椭出一湾,湾里卧一寺庙,刚好位于北斗星座下,取名七星寺。寺里和尚不多,一人,常年随寺庙卧在湾里。村里人叫他光头和尚,寺里香火凋零,传和尚能通阴阳,时有村里人求事,靠此度日。  光头和尚听闻胡三无人收尸,遂出山坳,
期刊
牛还没回来,黄老汉慌了,牛是黄老汉的命根子。  牛每天在日头落山的时候,都能从山上自行回来,今天很奇怪,日头掉进山窝窝好久了,牛还是不见回来。  夜幕已经拉开,黄老汉坐在阶沿上,一直望着牛下山的地方发呆。不行,得去找。黄老汉拿着手电筒,口袋里揣了一颗苞米,就向山中走去。  月牙儿还没升起来,可能要等到后半夜。只有星星在巴掌大的天空中给黄老汉点灯。黄老汉在山里生活了一辈子,山的角角落落,旮旮旯旯,熟
期刊
夕阳方落,红云一层一层铺在天际。近湖的一枝树杈上,六只雏鸟探出头来,闭着眼睛乱叫。大鸟自午后就不知飞去了何处。不光大鸟,但凡是有脑子的动物,或用四足或用双翅,都已逃离了这处湖畔。就像满天下有脑子的人提起一个青衫老者,都摇头咋舌,或表示得而诛之,或表示避之唯恐不及。  除了雏鸟啾啾乱鸣,湖畔还有长剑铿然作响。一个年轻剑客缠斗青衫老者,自午至昏,仍不罢手。实际上,两人从第一招就分出了胜负,但谁也不说出
期刊
老杨自己也不知道,有一天会成为辽东一带赫赫有名的唢呐王。  事情追溯到二十年前,那时候,老杨还只是个挑着担子卖针头线脑的货郎,除了对唢呐的痴迷,根本没有本钱娶同学梅子。一个沮丧的秋天,老杨去朱集镇进货,正遇到一家迎亲的队伍停在那儿争论。老杨一打听,原来,男方家许诺的唢呐队来不了,新娘在生气,不下车,要悔婚!  这可不是小事,新郎一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老杨的脚就迈不动了,连忙从担子里取出一只唢
期刊
1  傍晚,一队官船浩浩荡荡开到了镇江府,两江总督黄廷桂弃船登岸。一大队文武随从紧跟着,一时间,街道上人山人海,鸣锣开道的喧嚣地动山摇。  忽然间,黄廷桂的脖子一凉。他一摸,大叫一声:我的朝珠呢?  这朝珠可不是寻常之物,是清代官员官服上佩戴的串珠,一共一百零八粒。凡是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都得随身佩戴,不得马虎。现在,朝珠竟然丢了,黄廷桂当然大惊失色。  作为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元老,黄廷桂
期刊
顺着正在关闭电梯门的缝隙,见张大林边跑边喊,小刘按下了开门键。张大林喘着粗气,一手掐着油条,一手端着豆浆,还做出滑稽的双手作揖的样子,打着招呼:“两位早。”又靠近我说:“昨天晚上在酒桌上我没胡说啥吧?”  这两天我心情好,老婆的脸放晴了,瞅着张大林睡眼惺忪的样子,心想不如跟他开个玩笑。我说:“没胡说啥啊!就是赵行长来敬酒的时候,你说年会上演出的节目都不行,比你的快板书差远了!你小学三年级表演的《奇
期刊
飞机降落在印度洋的一座岛屿,这里距离B岛还有一段距离。经过一个时期考察,B岛的开发价值已经确认,这次参与投标的几家外国公司应该不会从我这里得到机会。  我来到行李转盘,一个女人迎面向我走来。  “您是G总吧?”  “你是?”我很惊讶。  “我是S媛,以前在您公司工作。”  我迅速过滤记忆仓,她的名字还有印象,样子记不清了。  她来做什么?  我掂了一下文件包,寒暄几句后迅速离开机场前往酒店。  当
期刊
“我听到一个传言,”桑斯特洛姆说,“你这里——”他环顾四周,确信这间小药店里只有店老板和他两个人。药店老板是一个50多岁的矮个子。没错,只有他们两个,但桑斯特洛姆还是尽量放低声音:“你这里有一种令人察觉不到的毒药!”  药店老板点点头。他从柜台内走出来,锁上药店的前门,然后走向柜台后面的那个门口。“我准备喝杯咖啡休息一下,”他说道,“你可以进来跟我喝一杯。”  桑斯特洛姆跟着他绕过柜台,穿过门,来
期刊
蓝凌河,像一条玉带,蜿蜒在群山峻岭之间。清凌凌的河水,将蓝岭村一分为二,东岭人居,西岭耕田。西岭山巅之上,有蓝灵寺,晨钟暮鼓,香火不息。  蓝凌河不宽,离对岸七八步之遥;蓝凌河不深,蹚水过河,水至腰间。河水不疾不徐,清澈见底。哗哗的流水声,是蓝岭人独享的天籁之音。人从东岭到西岭,要蹚水。蓝岭人在河中间垒几块石头,石头上架几根圆木,就是桥。雨季,水涨,桥冲毁;雨停,水落,再建桥。祖祖辈辈,从没改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