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高考房”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83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高考季,“高考房预订火爆”再次登上热搜话题,门牌号带6、8的房间被家长疯抢,有人过完年就迫不及待地把房订了。至于曾住过高分考生的“吉利房”更受坊间热捧,花好几倍的价钱也未必订得到。
  其实,“高考房”不只现在有,科举时代同样有。只不过,科举时代既有价格昂贵的高考房,也有免费的高考房,还为贫困考生免费提供食宿。
  每次科考前,各省考场附近的旅店老板都会设法吸引考生的眼球,希望有考生入住。清人吴应箕在《留都见闻录》中描写了江南贡院旁邊“高考房”的情况:每到科考,南京居民将秦淮河两岸的房子整修一新,以吸引考生。不仅如此,许多精明的、有房产的居民甚至让家人搬到外面去住,将房子腾出来变成临时旅馆,租给前来应试的考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赚一笔不菲的房费。为了尽可能招揽到富裕的考生,这些旅馆的名称大多使用与科举相关的吉利话,比如“状元店”“状元古寓”“状元阁”“青云店”等,让考生得到某种精神安慰。
  考生入住这些高考房,需要花多少钱呢?每到科考,考场所在城市的外来人口剧增,旅店生意自然十分火爆,食宿费用也会成倍地上涨,甚至导致整座城市物价飞涨。光绪八年(1882年),时任山西巡抚的张之洞在奏折中说:因为举行考试,太原物价涨了三倍,不但考生遭殃,太原居民也受到影响。
  从现有文献来看,考试期间,考生光住宿费一项就要花掉5-10两银子。而在清朝中期,担任私塾教师的秀才年入不过10余两银子,可见住宿费确实昂贵。
  这么昂贵的费用,贫困考生肯定无法承受,那么他们在考试期间住哪里呢?值得庆幸的是,当时还有一种廉价或免费的高考房—试馆。
  试馆是会馆的一种,由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建,供同乡同行集会、居住。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会馆逐渐开始为科考服务,专门用来接待到京城或省城的考生,为他们提供食宿,因此被称为“试馆”。很多试馆规定,遇到科考年份,凡是无关人员都要搬出试馆,腾出房间让考生入住。
  应该说,试馆这种公益性的免费高考房,为贫困考生提供了经济保障,使他们有机会与富贵子弟同场竞技。可提供这种高考房的主要力量并不是来自官方,而是来自民间,为维护天下学子的公平竞争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世界上最“简陋”的景点能达到什么程度?答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简陋到只有一个水泥砌成的圆柱形建筑,一年只有三个月发出光束的观赏时间,全球却有数百万游客追捧其为最有意义的景点,甚至有百万人亲自签名并广为流传。  它就是豎立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以北的维迪岛上的世界著名景点“梦想和平塔”,每年10月9日,灯塔点亮,直到12月8日熄灭。  而这两天正是英国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的生日和忌日。作品的设计者是列侬
世人提起拿破仑,通常有两个印象:个子虽矮,却是个战神。但拿破仑的人生,远远不只有辉煌的军事成就。  拿破仑很爱读书,他坚信,要想创造历史,先要研究历史,所以阅读了大量历史、哲学、政治类书籍,是个十足的社科迷。  在军校上学时,他已在读伏尔泰、卢梭的作品,毕业后当了尉兵,别的同事结束执勤就出去浪,他则在自家的破房子里研读炮兵的原理和历史、攻坚战的法则、柏拉图的《理想国》-远征埃及时,他在船上也塞了很
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点滴屋檐似是细碎的管弦声。  绢纸削薄,微微发黄,笼罩着一星单薄的烛火。李义山缓缓剔亮灯笼,眼神迷离,约是思念起故人。我见他闲坐无聊,便从灯里化形出来,抬手一点他的额头:“黄叶风雨,秋寒入骨,你可是思念妻子了,为何不回去看看?”  他忽然见我,却也不惊,可能知道我是伴他多年的这盏孤灯,只是怅然抬手,去接那飘零夜雨:“身为男儿,不建功立业,怎么归乡见妻子?”可那眉宇间却是说不出的
敦煌石窟里那些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头顶没有光环,借助云但不依靠云的神就是飞天,他们靠衣裙、彩带飞上天。然而把这些彩带运用得得心应手的,并不一定都是柔美轻盈的小仙女。  敦煌石窟创建于北凉时期,窟中的内容基本上是对西域石窟的模仿,此时的飞天造型简朴,多为椭圆脸,大鼻子,深凹的眼窝,大眼睛,大耳朵,且多为男性,并且动作比较僵硬,飘带舞动的形式单一,身子只要是“U”字形,基本就是在飞舞了。  一眼认出西域
明朝开国年间,混搭风相当讨嫌。有不懂法的军汉们擅自穿靴子在街上踢球,被朱元璋撞见后,统统当场砍脚。明初最杰出的画家戴进也因为给画里的平民错用了官服的大红色,被明宣宗剥夺了画家身份,晚年贫寒而死。  但从明朝中期起,混搭却成了服饰潮流。成化年间,朝鲜使团来人贡,朝鲜人穿的马尾裙瞬间吸引了满朝文武的眼球,引得官员们纷纷效仿。随后,混搭風越来越大胆:明初时士绅们指定穿戴的峨冠方巾,大户人家的佣人大摇大摆
梅兰芳扮演穆桂英时用到了印匣道具,只是一个黄绸包裹的六面体,却代表着王权。出征之际,元帅威风凛凛地高擎印匣,便可调动兵将,指挥千军万马。  戏中的桥段是。朝廷将印匣送来,命穆桂英率兵出征,穆桂英想起杨家满门忠烈却屡遭奸臣陷害,朝廷从来不闻不问,只有等到战势危急才想起杨家。这方印匣能接吗?穆桂英心生犹豫,但佘太君的态度很坚决,“一事当前,以国家社稷为重。你若实在不肯挂帅,就让我这个百岁之人来吧!”穆
说到《水浒传》里潘金莲的悲剧,有人认为她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有人对她则报以哀其不幸的深切同情;也有人把她个人悲剧归结为当时的社会。那么,在围绕潘金莲的主客观情境中,究竟有哪些暗藏的“悲剧”元素?  无力改变的贫穷已注定没有人权。  潘金莲是穷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被卖给清河县的张大户家当丫鬟。当时的社会,穷人家卖儿卖女的现象很多,尤其是遇到灾荒年。丫鬟就像主人家的房屋、存款一样,属于私有财产。既然
希特勒非常热爱读书,他从奥地利的一个小镇“北漂”到维也纳后,读完了维也纳图书馆1/3的书;参加德军去前线打仗时,别的战友都在讨论女人和美食,他却专心致志地读书;当上德国总理后依然嗜书如命,哪怕苏军兵临城下,他还在地堡里读书。  希特勒读的书五花八门,其中历史类占了很大的比例。他希望通过历史——尤其是伟大君主的历史,想象自己就是救世主,将会领导德国从衰败走向荣耀。不过,他只是有选择地读符合自己观点的
安史之乱众所周知,但很少有人知道祸源之一是安禄山的秘书高尚。  高尚原名高不危,出身贫苦,母亲以乞讨为生。但他勤奋好学,文采斐然,出人头地的欲望也很强烈,曾对朋友说:“我应为举大事而死,绝不能一辈子咬着草根、啃着菜叶!”  后来他靠人推荐做了安禄山的秘书,成为领导的死忠粉,不肯离开片刻,甚至跟进卧室。安禄山肥胖嗜睡,打起呼噜也是山响,而高尚能守在旁边办公直到天亮。秘书做到“贴身保姆”的级别,自然大
1714年,俄罗斯帝国的监察官涅斯捷罗夫揭发西伯利亚省总督加加林公爵犯了盗窃国库罪。可这桩指控始终未能成功,因为枢密院办这案子的是多尔格鲁吉公爵,跟加加林的关系不错,两位老爵爷互相袒护。  三年之后,涅斯捷罗夫找到机会,上奏沙皇彼得一世,诉说加加林如何敲诈勒索、中饱私囊、侵吞国库。彼得一世于是派了个调查委员会——自己身边出生入死的近卫军侍从,前去调查。  事实很快就查清楚了。近卫军回来了,带回了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