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很难将学术界开发的教育理论 运用到自己日常教育教学中。凡教师都知道应该“理论联系实 际”,但大部分教师都很难做到。在前两轮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培 训中,我们认为一些新理念和新思维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确 实给人以启迪,但在教学中还是不能运用。理论虽好,但却爱不 起来,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此浅谈几点笔者的认识。
一、为何教师不爱“理论”
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是产生教育理 论的唯一原因。然而教师的工作有很强的实践性,通常是通过自 己的行动来体现自己所教的知识,因此,受制于各种现实条件的 制约。问题一旦出现,教师第一的反应就是运用自己习惯的思维 方式和已形成的价值观来选择行动解决问题。而不是先运用理论 进行分析和解释,然后再采取行动,这就本能地预先排除了许多 理论上可能的行动路线和方式方法。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系统 地、理想化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正在发展的人,他们具有很大 的差异性。教师很难将理论准确地一一对应于学生的培养,而是 直面问题,综合使用多种行动方式加以解决。教师工作的内容多 样繁杂,无法清晰地进行剖析和精确的计算,其工作效果很难严 格按照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检验和量化。
教育是有目的行为,从事的是“良心事业”,带有很强的主 观性,需要带着情感和道德意识全身心的投入。教师有一种“为 了学生好”的心理预期,对他们抱有美好的希望,学生的进步, 使教师获得持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对学生无论是喜欢还是 讨厌,都是一种感情。而这种感情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态度 和工作效果。感情是不可能从理论上选择标准的,所以教师厌恶 冷冰冰,无人情味的理论。反而,学术理论会妨碍教师对学生全 身心的爱和关注。
二、为何“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很难做到
学术界的理论研究遵循的是“研究——开发——应用——推 广”的模式,研究产生理论,理论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教 师的工作和专业发展更多的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遇到问题 非常复杂,不是现有的教育理论就能解决的。教师往往将学术理 论束之高阁,很少有人问津。所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提法很难 适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遇到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寻 找特定的方法。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开发出来,这些方法也不可能任意地使用到其它情境中去,并且 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有意无意地对这些方法进行检验正确与否。 首先教师自己实践反思自己的经验,对经验进行提炼,开发出符 合自己的理论,最后才推广到类似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采用的是 “实践——反思——开发——推广”的模式,与学术界理论研究 模式完全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现实,而理论工作的对象是思 想,思想可以抽离现实,以单纯的方式呈现出来,而现实是复杂 多变的。教师的工作植根于生动、具体的现实中,应该以教师亲 历的经验进行行动研究,提炼和总结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规律。
三、教师需要的理论
上述分析表明,那些远离教师实践的“宏大理论”对教师工 作的指导意义不大。这是否意味着教师不需要理论呢?完全不 是。教师非常需要理论,而这些理论应该贴近他们自己的教育教 学实践,对他们的日常工作有明显的启发意义。这些理论应来自 教师自己的实践和经验积淀。
来自教师自身的理论可以被称为教师的“实践理论”,它们 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 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的实践理论的包容性非常强,包括 理想的和现实的,言说的和行动的,情感的和理性的,道德的和 益智的等等,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其具体内容可以包括教师的教 育信念,自我认识,人际感知,教学机智,策略性知识,批判反 思意识等等。从来源上说,教师的实践理论产生于教师自己的行 动,大都来自个人的经验,并以在具体事物中践行作为自身的目 的,它不是通过单纯学习和传授而获得的。经验在这里起到很大 作用,它要求我们身体力行,所以对教师更具有亲和力,更少威 胁感。教师在教学中一边认识自己的实践,一边理解别人的实践, 在理解、反思和行动三者互动中对自己的理论不断进行修正。其 实教师的工作本身就包含了教师的实践理论。
既然教师与学者有不同的教育理论,就应要相互交流和相互 取长补短,教师要理解学术理论的含义,要自觉地认同学术理论 的指导意义,不能产生排斥情绪,并在行动中有所落实。教师既 然有自己独特的实践理论,就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发掘,不 断地总结和提升,让学术理论与实践理论相互合作,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为何教师不爱“理论”
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是产生教育理 论的唯一原因。然而教师的工作有很强的实践性,通常是通过自 己的行动来体现自己所教的知识,因此,受制于各种现实条件的 制约。问题一旦出现,教师第一的反应就是运用自己习惯的思维 方式和已形成的价值观来选择行动解决问题。而不是先运用理论 进行分析和解释,然后再采取行动,这就本能地预先排除了许多 理论上可能的行动路线和方式方法。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系统 地、理想化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正在发展的人,他们具有很大 的差异性。教师很难将理论准确地一一对应于学生的培养,而是 直面问题,综合使用多种行动方式加以解决。教师工作的内容多 样繁杂,无法清晰地进行剖析和精确的计算,其工作效果很难严 格按照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检验和量化。
教育是有目的行为,从事的是“良心事业”,带有很强的主 观性,需要带着情感和道德意识全身心的投入。教师有一种“为 了学生好”的心理预期,对他们抱有美好的希望,学生的进步, 使教师获得持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对学生无论是喜欢还是 讨厌,都是一种感情。而这种感情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态度 和工作效果。感情是不可能从理论上选择标准的,所以教师厌恶 冷冰冰,无人情味的理论。反而,学术理论会妨碍教师对学生全 身心的爱和关注。
二、为何“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很难做到
学术界的理论研究遵循的是“研究——开发——应用——推 广”的模式,研究产生理论,理论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教 师的工作和专业发展更多的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遇到问题 非常复杂,不是现有的教育理论就能解决的。教师往往将学术理 论束之高阁,很少有人问津。所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提法很难 适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遇到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寻 找特定的方法。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开发出来,这些方法也不可能任意地使用到其它情境中去,并且 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有意无意地对这些方法进行检验正确与否。 首先教师自己实践反思自己的经验,对经验进行提炼,开发出符 合自己的理论,最后才推广到类似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采用的是 “实践——反思——开发——推广”的模式,与学术界理论研究 模式完全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现实,而理论工作的对象是思 想,思想可以抽离现实,以单纯的方式呈现出来,而现实是复杂 多变的。教师的工作植根于生动、具体的现实中,应该以教师亲 历的经验进行行动研究,提炼和总结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规律。
三、教师需要的理论
上述分析表明,那些远离教师实践的“宏大理论”对教师工 作的指导意义不大。这是否意味着教师不需要理论呢?完全不 是。教师非常需要理论,而这些理论应该贴近他们自己的教育教 学实践,对他们的日常工作有明显的启发意义。这些理论应来自 教师自己的实践和经验积淀。
来自教师自身的理论可以被称为教师的“实践理论”,它们 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 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的实践理论的包容性非常强,包括 理想的和现实的,言说的和行动的,情感的和理性的,道德的和 益智的等等,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其具体内容可以包括教师的教 育信念,自我认识,人际感知,教学机智,策略性知识,批判反 思意识等等。从来源上说,教师的实践理论产生于教师自己的行 动,大都来自个人的经验,并以在具体事物中践行作为自身的目 的,它不是通过单纯学习和传授而获得的。经验在这里起到很大 作用,它要求我们身体力行,所以对教师更具有亲和力,更少威 胁感。教师在教学中一边认识自己的实践,一边理解别人的实践, 在理解、反思和行动三者互动中对自己的理论不断进行修正。其 实教师的工作本身就包含了教师的实践理论。
既然教师与学者有不同的教育理论,就应要相互交流和相互 取长补短,教师要理解学术理论的含义,要自觉地认同学术理论 的指导意义,不能产生排斥情绪,并在行动中有所落实。教师既 然有自己独特的实践理论,就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发掘,不 断地总结和提升,让学术理论与实践理论相互合作,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