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劳耐尔教授等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笔者以C语言这门课程为例,主要讲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提升学生主体作用和地位的四种手段。
一、任务驱动——落实工作过程导向的有效思路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这种教育模式为基础,强调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参与意识,笔者在C语言教学上将章节式的教学内容以课题的形式重组划分。在研究学习每个课题的时候,将内容以学生必须掌握,并经过学习必须完成的任务知识和任务练习两大部分呈现如图所示。
任务知识主要是将一个学习课题的知识点划分为需要学生完成的几大任务,通过解决任务的过程达到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任务练习则是对任务知识的巩固,检查任务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以C语言中的“指针变量与一维数组”学习课题为例,将学习内容以三大任务来呈现:
用学习任务模拟企业中的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以课题的形式进行重组。课堂学习以完成对课题的研究为目标。课题成为学习领域中典型工作任务的载体。
二、学生工作页——落实工作过程导向的有效载体
笔者将每个学习课题制作成一个完整的学生工作页,包含明确需要研究学习的课题名称;任务知识,有简单的解释说明;需要完成的任务练习和任务拓展;本课题学习情况反馈等几部分。
每位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课题前,都会拿到一张学生工作页。明确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的几个任务知识,然后有目的地根据工作页上的提示说明先进行自学。这个过程后,教师开始发挥主导作用,检查学生对于任务知识的完成情况,并做补充说明,力争让学生对任务知识理解透彻。而学生是有备而来的,带着刚才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听讲,学习效果会更好。
大部分学生都已完成任务知识的学习后,进入下一个环节“任务练习”阶段。这个环节需要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的合作性。
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即学生工作页上的任务练习部分,直接将课堂上得到论证的正确答案写在工作页上,有助于他们重新整理解题思路。那么,对于部分学得相对较好的同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练习的同时,可以尝试拓展练习部分。这个部分不做硬性要求,但是学生若是完成了拓展部分练习,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得到加分,以示肯定。
当一个课题学习完成后,每位学生在学生工作页“学习情况反馈”一栏中,认真总结本课题的学习情况,反馈仍然存在但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反映自己的学习感想或其他建议等都可以。
每个课题学习完毕,学生工作页上交教师进行评价考核,代替对作业的批改。学生工作页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反馈,也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小组合作——落实工作过程导向的有效手段
以小组学习团队模拟企业工作团队,有利于培养学生协同合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小组合作较之传统教学,也更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C语言教学时,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基本上是4~6名同学。每个学习小组任命一个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团队的负责人,负责带领全组成员一起完全学习任务。当组内碰到难题时,组长有责任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求助。在课堂管理上实行组员向组长负责,组长向教师负责的二级管理制度。
另外,把竞争机制带入小组学习活动中,营造组内协同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对完成任务的质量和速度都领先的小组给予大力表扬和鼓励,并在考核分中加分,激发其他组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组合作以成功完成任务为共同目标,以集体利益为大局意识,增强组内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成长。每个学生在团队中努力成为同伴学习的榜样,众多学生也在同伴中寻找自己学习的榜样,从而形成你追我敢的学习气氛。
四、多元评价——落实工作过程导向的有效保障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知识、能力、态度等的综合体,培养现代合格的“社会人”。那么如何来评价我们的学生是否合格,我们应关注哪些因素呢?在学习领域具体化、实施化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应与每项培养目标相结合。对于知识、能力、态度的多方位培养,要求评价模式不能单一化,而应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这是落实学生主体的有效保障。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把“态度”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我们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关键能力。姜大源认为,所谓关键能力即参与意识、自信心、成功欲、心理承受力、社会责任感、全局与系统思维、联想与创造力等与纯粹、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的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比专业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笔者在C语言这门课程上采取的评价方式是这样的:学生最后的总成绩=关键能力(50%) 期中考试成绩(20%) 期末考试成绩(30%)。关键能力成绩占到总成绩的50%,并明确要求关键能力成绩必须合格才有资格参与最后的期末考试。在关键能力的评价中,笔者细分了几个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具体为“关键能力成绩=行为习惯分 学生工作页评分 小组协作分 其他附加分”。行为习惯是学生手册上要求学生需要做到的一些具体行为,如上课迟到、旷课、纪律差、上课睡觉等不良行为。根据制定的行为习惯条例扣分,将行为习惯纳入课程学习总分,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障有效课堂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工作页、小组协作,这些都是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将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进行加分鼓励,如学生工作页上“学习反馈”一栏,能坚持认真反馈的同学说明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这些正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如小组协作中,团队意识强、表现出色的小组或个人给予加分,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协同合作能力和突出的主体意识。而对于不认真完成学生工作页上的任务,或是在小组合作中不参与小组活动、缺乏团队精神的同学。要求其改进的同时,在分数上也给予一定的扣分体现,增加压力,督促其进步。
其他附加分体现在本课程方面有特殊表现者,如参加学校组织或其他单位组织的相关技能比赛获奖的同学,可以在附加分中给予加分,肯定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优异的成绩。
评价的多元化能更真实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那么教师在完成平时的教学任务之外,为使这一细化的各项评价做到有序有效,笔者重用了一个人物——课代表。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主要的决策者,但具体操作由课代表执行。课代表负责对关鍵能力进行周汇总,汇总成绩在下一周公布,并在班内排出名次。这样及时的反馈,能保证评价工作正常进行,并切实在学生中起到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
一、任务驱动——落实工作过程导向的有效思路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这种教育模式为基础,强调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参与意识,笔者在C语言教学上将章节式的教学内容以课题的形式重组划分。在研究学习每个课题的时候,将内容以学生必须掌握,并经过学习必须完成的任务知识和任务练习两大部分呈现如图所示。
任务知识主要是将一个学习课题的知识点划分为需要学生完成的几大任务,通过解决任务的过程达到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任务练习则是对任务知识的巩固,检查任务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以C语言中的“指针变量与一维数组”学习课题为例,将学习内容以三大任务来呈现:

用学习任务模拟企业中的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以课题的形式进行重组。课堂学习以完成对课题的研究为目标。课题成为学习领域中典型工作任务的载体。
二、学生工作页——落实工作过程导向的有效载体
笔者将每个学习课题制作成一个完整的学生工作页,包含明确需要研究学习的课题名称;任务知识,有简单的解释说明;需要完成的任务练习和任务拓展;本课题学习情况反馈等几部分。
每位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课题前,都会拿到一张学生工作页。明确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的几个任务知识,然后有目的地根据工作页上的提示说明先进行自学。这个过程后,教师开始发挥主导作用,检查学生对于任务知识的完成情况,并做补充说明,力争让学生对任务知识理解透彻。而学生是有备而来的,带着刚才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听讲,学习效果会更好。
大部分学生都已完成任务知识的学习后,进入下一个环节“任务练习”阶段。这个环节需要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的合作性。
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即学生工作页上的任务练习部分,直接将课堂上得到论证的正确答案写在工作页上,有助于他们重新整理解题思路。那么,对于部分学得相对较好的同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练习的同时,可以尝试拓展练习部分。这个部分不做硬性要求,但是学生若是完成了拓展部分练习,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得到加分,以示肯定。
当一个课题学习完成后,每位学生在学生工作页“学习情况反馈”一栏中,认真总结本课题的学习情况,反馈仍然存在但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反映自己的学习感想或其他建议等都可以。
每个课题学习完毕,学生工作页上交教师进行评价考核,代替对作业的批改。学生工作页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反馈,也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小组合作——落实工作过程导向的有效手段
以小组学习团队模拟企业工作团队,有利于培养学生协同合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小组合作较之传统教学,也更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C语言教学时,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基本上是4~6名同学。每个学习小组任命一个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团队的负责人,负责带领全组成员一起完全学习任务。当组内碰到难题时,组长有责任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求助。在课堂管理上实行组员向组长负责,组长向教师负责的二级管理制度。
另外,把竞争机制带入小组学习活动中,营造组内协同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对完成任务的质量和速度都领先的小组给予大力表扬和鼓励,并在考核分中加分,激发其他组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组合作以成功完成任务为共同目标,以集体利益为大局意识,增强组内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成长。每个学生在团队中努力成为同伴学习的榜样,众多学生也在同伴中寻找自己学习的榜样,从而形成你追我敢的学习气氛。
四、多元评价——落实工作过程导向的有效保障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知识、能力、态度等的综合体,培养现代合格的“社会人”。那么如何来评价我们的学生是否合格,我们应关注哪些因素呢?在学习领域具体化、实施化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应与每项培养目标相结合。对于知识、能力、态度的多方位培养,要求评价模式不能单一化,而应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这是落实学生主体的有效保障。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把“态度”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我们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关键能力。姜大源认为,所谓关键能力即参与意识、自信心、成功欲、心理承受力、社会责任感、全局与系统思维、联想与创造力等与纯粹、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的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比专业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笔者在C语言这门课程上采取的评价方式是这样的:学生最后的总成绩=关键能力(50%) 期中考试成绩(20%) 期末考试成绩(30%)。关键能力成绩占到总成绩的50%,并明确要求关键能力成绩必须合格才有资格参与最后的期末考试。在关键能力的评价中,笔者细分了几个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具体为“关键能力成绩=行为习惯分 学生工作页评分 小组协作分 其他附加分”。行为习惯是学生手册上要求学生需要做到的一些具体行为,如上课迟到、旷课、纪律差、上课睡觉等不良行为。根据制定的行为习惯条例扣分,将行为习惯纳入课程学习总分,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障有效课堂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工作页、小组协作,这些都是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将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进行加分鼓励,如学生工作页上“学习反馈”一栏,能坚持认真反馈的同学说明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这些正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如小组协作中,团队意识强、表现出色的小组或个人给予加分,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协同合作能力和突出的主体意识。而对于不认真完成学生工作页上的任务,或是在小组合作中不参与小组活动、缺乏团队精神的同学。要求其改进的同时,在分数上也给予一定的扣分体现,增加压力,督促其进步。
其他附加分体现在本课程方面有特殊表现者,如参加学校组织或其他单位组织的相关技能比赛获奖的同学,可以在附加分中给予加分,肯定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优异的成绩。
评价的多元化能更真实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那么教师在完成平时的教学任务之外,为使这一细化的各项评价做到有序有效,笔者重用了一个人物——课代表。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主要的决策者,但具体操作由课代表执行。课代表负责对关鍵能力进行周汇总,汇总成绩在下一周公布,并在班内排出名次。这样及时的反馈,能保证评价工作正常进行,并切实在学生中起到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