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对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来源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u820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对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行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和导管溶栓治疗(CDT)的116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患者术后3 d内的相关临床指标。通过单变量回归分析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与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术后肾损伤(AKI)的关系。

结果

行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的患者48例,行CDT的患者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组间性别、是否患糖尿病、术前静脉溶栓、血肌酐值以及红细胞比容(HCT)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和HCT降低>10%能增加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后患者发生AKI的概率。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OR=4.735,P=0.011)、传统开放手术(OR=12.391,P<0.001)以及HCT下降>10%(OR=29.857,P<0.001)均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是AKI的独立风险因素,同时进行开放性手术和HCT下降>10%会增加AKI发生的概率。

其他文献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HUS是危重肾小球疾病,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目前分为经典型HUS和非典型HUS两大类。非典型HUS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易反复,急性期病死率高。TTP是一种少见但致命的疾病,其病理生理基础为特异性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
目的分析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影像预后、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其二者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至2017年147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及实验室指标等48项潜在影响预后的相关数据,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像预后和临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时间平均31(6~66)个月。(1)32例(22%)患者血管完全
目的探讨Turbo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ASO患者资料,共纳入28例符合诊断及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均应用Turbo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ISR。采用秩和检验比较患者术前、术后2 d、术后3个月的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差异
腘静脉瘤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静脉扩张性疾病,将瘤体直径达到或超过正常管径的两倍就定义为腘静脉瘤,属于真性血管瘤。该病虽然发病率低,却常因发生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在临床上备受关注。本文报道1例70岁男性腘静脉瘤患者的诊疗,以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对于囊状腘静脉瘤且直径>20 mm,首选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内脏动脉瘤(VAA)的治疗方法及其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8年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18例VAA患者的临床资料。真性动脉瘤10例、假性动脉瘤8例,均为单发,其中脾动脉瘤7例,肾动脉瘤3例,肠系膜上动脉瘤4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2例,肝动脉瘤2例。腔内介入治疗13例:瘤腔栓塞术9例,瘤腔内隔绝术4例;开腹手术治疗5例:瘤体切除+动脉重建术3例,动脉瘤切除术2例。结果腔内介
目的评价腔内成形术治疗单纯膝下动脉疾病导致严重下肢缺血的技术可行性、近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317例(322条患肢)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腔内成形技术,顺行或逆行成功通过病变,对闭塞段行球囊扩张治疗。比较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的视觉疼痛评分(VAS),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和溃疡愈合情况。结果317例患者(322条患肢)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 949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59例)和非VTE组(2 890例),通过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化疗、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等因素,分析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相关危险因素。在VTE组(59例)中,再以
随着血管腔内器具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腔内微创治疗已逐渐成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鉴于药物涂层技术在抑制下肢动脉内膜增生中的作用,载药器械获得了高级别的临床应用推荐,包括股腘动脉长段病变、钙化病变、再狭窄病变、膝下病变等。但载药器具也有一些局限性,如可能与术后全因死亡率增高有关、药物涂层脱落导致远端肢体栓塞、过敏反应等,所以需要持续改进涂层药物质量,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血管腔内治疗,
下肢重度缺血(Rutherford5、6级)的膝下动脉腔内治疗,近些年来以"Angiosome"理念指导的膝下动脉成形术为国际上众多临床中心所奉行。所有的临床结果均显示Angiosome概念指导下的靶血管直接开通组的病例无论在保肢率还是创面愈合率上都显著高于非靶血管开通组(间接血运开通)。但是,对于伴有局部破损的患足,"靶血管"并不一定符合Angiosome概念。近期的一些临床研究显示对于伴有足部
避免或减少支架植入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趋势,理想的血管准备策略包括球囊扩张模式的优化和减容手段的合理应用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对血管准备结果包括限流性夹层和弹性回缩的评估是行补救性支架的依据。目前,夹层分型和压力梯度测定作为新的评估方法被引入,以弥补单纯依靠血流速度和残余狭窄程度进行判断的局限性,但是在相关性和准确性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