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留守儿童是中国近年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他们多存在“亲情饥渴”和“知识饥渴”等问题,在心理与学习上受到严重影响。本文从留守儿童的现状出发,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教育留守儿童的建议与对策,认为爱心教育、鼓励表扬、融入集体、亲情沟通是治理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学习 心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此类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的分开而缺少必要的思想指导和观念的塑造,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再加上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以及祖辈知识能力的匮乏,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也往往遇到更大的困难。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溺爱或失于管束,从而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和“知识饥渴”,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正因为他们在家庭里失去了一定的温暖和教育,而学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家,学校就更应该重视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作为教师更应该给予最好的关爱和教育。教师该如何拯救正在迷途路上的留守儿童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见解。
1 留守儿童现状
1.1 学习上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再加上农村落后的教育条件、教师个人精力的限制和浮躁的社会风气,都使得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沦为班级的差生。甚至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过早离开课堂,步入社会,直至误入歧途。
1.2 生活上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然而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另有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由于父母的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饮食方面也逐渐有所改善。但由于祖辈错误的饮食观念,任由留守儿童本身决定饮食的好恶,从而养成偏食的习惯,客观上促成了一批肥胖儿童的产生。
1.3 心理上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①来自教师与社会的关心由于长期难以到位,也在客观上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甚至厌世情绪。最常见的现象是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以一种无所谓的心态面对学习与家庭、社会成员的交往,缺乏应有的价值判断能力,在面对最基本的是非问题时怀有较强的报复心理和叛逆情绪,世界观出现明显偏差,与传统的好孩子的标准渐行渐远。其中较为极端的留守儿童们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甚至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在心理上已呈现出较为严重的扭曲状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问题,他们的生存现状无不让我们教师深感痛心。毕竟,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前途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因而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这一问题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那么我们该如何教育留守儿童呢?
2 教师如何教育留守儿童
2.1 多给予爱的教育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灵在流浪。②只有用爱的教育才能融化心理的冰石。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更多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我校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档案,定期关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时常嘘寒问暖,让他们时常感受来自老师的关怀。
教师除了应给予学习与生活上关怀之外,还应当教会留守儿童爱社会、爱班级、爱他人(尤其是家人)的习惯,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学生。某次语文课上,某性格较为孤僻的留守儿童写了一篇帮爷爷奶奶做家务的作文,虽然文章短小,语言稚嫩,但我仍然就他的爱心在全班公开提出表扬。此后该生渐渐改掉自闭的习惯,逐渐融入到班集体中,主动参加了多次由全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并且带动了其他几位留守儿童的共同改变。
2.2 多给予鼓励和表扬
在智商方面,留守儿童基本上与同年龄段的孩子并无本质区别,他们完全具备成长为栋梁之才的可能。但由于多种因素,留守儿童表现得较为孤僻、自卑,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拉越大,从而成为部分教师眼中的“包袱”。实际上,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的方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改变留守儿童的封闭的生活与心理空间。其中,可以鼓励留守儿童为班级负责,成为班委,融入集体中,让他们感受到重视的感觉。另外,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尤其在他们取得进步和成绩时,及时地予以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那么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乐观生活的信心。即便在课堂提问中,也要适时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反映,积极动员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及时抓住他们希望参与的契机,充分肯定其回答的合理性,委婉指出需要改进之处,对他们今后的表现寄予更多希望。总之,只要教师有足够的信心与耐心,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鼓励与表扬,留守儿童的心理世界与行为方式必然会发生质的改变。 2.3 号召班集体的爱
集体的爱对性格孤僻的儿童来说,是一个淡化心理问题的重要桥梁。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和别人交流,怎样让他们很好的融入班集体,使他们的心理能健康的成长。在一次教学过程中,利用给每位同学过生日的机会,单独为某位留守儿童过了一次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关心他们的同时,又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特殊性,更不能让他们有被施舍的感觉,否则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效果。
2.4 沟通父母寻温暖
父母的关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由于条件的限制,部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并不顺畅,或在联系过程中过多关心其学习成绩,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横加指责。在语气使用方面,不少父母动辄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如何如何,缺乏必要的引导与鼓励。因此,在无法改变其父母返乡创业、就业的前提下,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合理教育孩子,也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环节。
首先,建议父母至少每周给孩子打一到两次电话,并且在询问成绩的同时,鼓励孩子谈谈学校里的趣事,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取得的进步。减少和杜绝训斥与威胁用语的运用,增加鼓励和表扬用语使用的频率。其次,建议父母在寒暑假期间将孩子接到身边,让他们体会应有的天伦之乐,感受到父母实实在在的关怀。但父母在此期间不应以补偿的心态片面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是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打工挣钱的不易,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3 结语
教师不仅要关注留守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注留守生的心理,细心体会,耐心倾听,让他们的各种烦恼与困惑有地方、有人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对这样一群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我们必须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用爱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不再孤独,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用温暖的言语去温暖留守儿童,用温暖的行动,去温暖留守儿童,使学校变成更多留守儿童精神的乐园。
注释
① 关欣.关注留守儿童 防范四大问题[J].农民文摘,2008(6).
② 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68.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学习 心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此类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的分开而缺少必要的思想指导和观念的塑造,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再加上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以及祖辈知识能力的匮乏,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也往往遇到更大的困难。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溺爱或失于管束,从而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和“知识饥渴”,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正因为他们在家庭里失去了一定的温暖和教育,而学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家,学校就更应该重视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作为教师更应该给予最好的关爱和教育。教师该如何拯救正在迷途路上的留守儿童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见解。
1 留守儿童现状
1.1 学习上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再加上农村落后的教育条件、教师个人精力的限制和浮躁的社会风气,都使得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沦为班级的差生。甚至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过早离开课堂,步入社会,直至误入歧途。
1.2 生活上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然而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另有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由于父母的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饮食方面也逐渐有所改善。但由于祖辈错误的饮食观念,任由留守儿童本身决定饮食的好恶,从而养成偏食的习惯,客观上促成了一批肥胖儿童的产生。
1.3 心理上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①来自教师与社会的关心由于长期难以到位,也在客观上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甚至厌世情绪。最常见的现象是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以一种无所谓的心态面对学习与家庭、社会成员的交往,缺乏应有的价值判断能力,在面对最基本的是非问题时怀有较强的报复心理和叛逆情绪,世界观出现明显偏差,与传统的好孩子的标准渐行渐远。其中较为极端的留守儿童们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甚至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在心理上已呈现出较为严重的扭曲状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问题,他们的生存现状无不让我们教师深感痛心。毕竟,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前途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因而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这一问题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那么我们该如何教育留守儿童呢?
2 教师如何教育留守儿童
2.1 多给予爱的教育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灵在流浪。②只有用爱的教育才能融化心理的冰石。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更多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我校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档案,定期关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时常嘘寒问暖,让他们时常感受来自老师的关怀。
教师除了应给予学习与生活上关怀之外,还应当教会留守儿童爱社会、爱班级、爱他人(尤其是家人)的习惯,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学生。某次语文课上,某性格较为孤僻的留守儿童写了一篇帮爷爷奶奶做家务的作文,虽然文章短小,语言稚嫩,但我仍然就他的爱心在全班公开提出表扬。此后该生渐渐改掉自闭的习惯,逐渐融入到班集体中,主动参加了多次由全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并且带动了其他几位留守儿童的共同改变。
2.2 多给予鼓励和表扬
在智商方面,留守儿童基本上与同年龄段的孩子并无本质区别,他们完全具备成长为栋梁之才的可能。但由于多种因素,留守儿童表现得较为孤僻、自卑,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拉越大,从而成为部分教师眼中的“包袱”。实际上,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的方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改变留守儿童的封闭的生活与心理空间。其中,可以鼓励留守儿童为班级负责,成为班委,融入集体中,让他们感受到重视的感觉。另外,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尤其在他们取得进步和成绩时,及时地予以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那么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乐观生活的信心。即便在课堂提问中,也要适时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反映,积极动员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及时抓住他们希望参与的契机,充分肯定其回答的合理性,委婉指出需要改进之处,对他们今后的表现寄予更多希望。总之,只要教师有足够的信心与耐心,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鼓励与表扬,留守儿童的心理世界与行为方式必然会发生质的改变。 2.3 号召班集体的爱
集体的爱对性格孤僻的儿童来说,是一个淡化心理问题的重要桥梁。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和别人交流,怎样让他们很好的融入班集体,使他们的心理能健康的成长。在一次教学过程中,利用给每位同学过生日的机会,单独为某位留守儿童过了一次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关心他们的同时,又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特殊性,更不能让他们有被施舍的感觉,否则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效果。
2.4 沟通父母寻温暖
父母的关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由于条件的限制,部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并不顺畅,或在联系过程中过多关心其学习成绩,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横加指责。在语气使用方面,不少父母动辄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如何如何,缺乏必要的引导与鼓励。因此,在无法改变其父母返乡创业、就业的前提下,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合理教育孩子,也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环节。
首先,建议父母至少每周给孩子打一到两次电话,并且在询问成绩的同时,鼓励孩子谈谈学校里的趣事,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取得的进步。减少和杜绝训斥与威胁用语的运用,增加鼓励和表扬用语使用的频率。其次,建议父母在寒暑假期间将孩子接到身边,让他们体会应有的天伦之乐,感受到父母实实在在的关怀。但父母在此期间不应以补偿的心态片面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是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打工挣钱的不易,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3 结语
教师不仅要关注留守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注留守生的心理,细心体会,耐心倾听,让他们的各种烦恼与困惑有地方、有人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对这样一群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我们必须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用爱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不再孤独,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用温暖的言语去温暖留守儿童,用温暖的行动,去温暖留守儿童,使学校变成更多留守儿童精神的乐园。
注释
① 关欣.关注留守儿童 防范四大问题[J].农民文摘,2008(6).
② 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