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强:我们要种一棵黄花梨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j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
  有一瞬间,甚至不能呼吸

  我想象不出侯小强笑起来的样子。
  这不只是我和他交谈两个小时过后才有的感受,甚至包括他本人,都承认自己是一个面无表情的人。有一次,赵薇与他吃饭,饭毕,很好奇的问他:你为什么一点笑容都没有?类似的事情还有一次,一个台湾催眠师,在帮他解压之后,提醒他:你跟我交流这么久,我没见你笑过一下下。
  侯小强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要大。和刘晓庆一起合影,对她调侃说,我唯一超越你的地方就是,我看起来比你成熟。
  2013年3月中旬,侯小强两鬓几乎从斑白变为全白。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整个3月份,关于盛大文学旗下起点中文网的离职风波闹得满城风雨,身为盛大文学CEO的侯小强,不仅遭受到了太多的议论,也承担了与日常相比超负荷的工作。
  盛大文学不仅是中国网络文学内容生产的主要源头,拥有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小说阅读网、榕树下、言情小说吧和潇湘书院等多家网站,作为一家文学产业链公司,旗下更是拥有华文天下等3家出版公司,并于最近成立了自己的编剧公司,内容辐射到了游戏、影视等多种下游形态。单说品牌影响力和网络文学市场份额,盛大文学几乎没有敌手。而起点中文网则是盛大文学最重要的资产。根据艾瑞数据,2011年盛大文学旗下网站占整个市场超过70%份额,其中起点中文网独占43.8%。
  2013年4月初,盛大文学总裁、起点中文网总经理吴文辉正式从盛大离职,并带走了跟随他创业至今的一干人等。从2004年10月盛大全资收购起点中文网开始,回顾来看,这8年半的时间,也正是网络文学产业从不被人看好的草根生意到被主流社会逐渐认可所用的时间。于是有人开玩笑说,“8年抗战打完,接下来真的要打3年内战了?”
  消息对外公布后,多数评论认为,以侯小强为代表的盛大投资方,同以吴文辉为代表的起点创始团队之间的矛盾,是由利益分配不均所导致,作为沟通双方的主要桥梁,侯小强的管理不力,被认为是这场萧墙之变的重要因素。
  “作为CEO,尽管我不需要向别人承认,但我还是很有挫败感的,因为他们毕竟是我的下级。当然,这个事对我的影响也没那么大,我实际上是个特别固执的人,过去怎么做,现在仍然这么做。他们批评我无非就两点,第一,我不管他们,不深入基层。实际上这正好是我的理念,有时候不管就是管理。如果我什么事都替你去决定,插手你的过程和结果,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成熟的领导。第二,他们又攻击我管得太多,觉得我把这个收走了,那个收走了,让他们空心化。那我该管的地方当然要管。”说到这,一度处在火山口上的侯小强仍然义愤填膺,比较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微博签名也从“帝国巍峨”改为“有一瞬间,甚至不能呼吸。”
  “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一些反思吗?”我问。
  “反思当然会有,但是我不会改变,不会一味的职责自己,不能把一切揽在自己身上,那我负重太多了,我不需要给自己负重那么累,别人的错我也要去归咎到自己。这个世界上发生很多事,有时候因为你,有时候因为他,有时候因为天命,天命不可违,我按照自己的逻辑去做,问心无愧。”其实人生也是一场江湖,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侯小强相信这个世界最核心的真相就是付出即得到。
  吴文辉离职以后,侯小强利用最短的时间迅速补齐了岗位所需人员;与100多位顶级作家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并召开作家大会稳定军心;完善产业链格局,成立编剧公司;应用大数据,嫁接和分析起点的商业模式。
  侯小强常常在公众场合和公共平台里发表职场的言论和看法,经历过这一场维时两个月的“职场考验”过后,不知他又能与人分享什么样的特殊体会?
  这一年,也正好是侯小强加入盛大的第5年。5年前,在盛大文学的成立典礼上,陈天桥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5年前的唐骏只是一个人,5年后的侯小强,在他身后矗立的是一个完整而专业的团队;5年前的唐骏是客人,我是主人,而5年后的侯小强是主人,而我可能和很多人一样是嘉宾。”
  从侯小强的办公室望出去,5月的上海,阴雨连绵,位于浦东区中南部的张江高新技术园,生活可能不算方便,但地方大人少,幽静。2008年,他第一次来到这里,彼时的张江还只是一个不毛之地,望着周遭的荒凉景象,他有过一个念头的犹疑:我是不是来错了?
  这是自任职盛大文学CEO以来,侯小强唯一有过的一次悔意。在此之前,他是新浪的副总编辑,曹国伟曾评价他:某种程度上他救了新浪。工作生活都在北京,年轻有为,有很多欣赏他的人,曾经有一家医药公司,开出一年一千万的年薪,3%的股份邀请他加入。
  但在侯小强的心中,如果能将一个几千万的公司变成几亿乃至几十亿的公司,这个成就感会更大。2008年上半年,陈天桥到北京开“两会”,住在西直门,他指着西直门立交桥对侯小强说,“如果未来的文学能够像这立交桥一样四通八达,那该多好?”这跟侯小强想象的未来高度一致。
  4个月后,侯小强加盟盛大。这是一个不容易的决定,从熟悉的领域到全新领域,从北京到上海,从一个很强势的老板到另一个更强势的老板。(我问盛大的工作人员要一些侯小强的资料,对方很神秘的告诉我:侯总的采访其实不多,因为吧,在桥哥手下干活儿不能太高调。)
  时至今日,公允而言,侯小强带领这家公司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多方预期。“如果用几句话总结,第一,没有后悔过;第二,感觉到压力很大;第三,希望很大。”喜欢总结、迷恋规则的侯小强身上始终有一种危机感,有一种紧迫感,似乎什么事情不做,就来不及了。
  这种不易放松的情绪可追溯到侯小强的幼年。父母工作忙碌,把他锁在家里,与外界的接触很少,从小排遣孤独的方式就是看书。以至于最初几年进入校园的时候,不是很合群,“唯一跟我玩的就是一个小侏儒,90厘米,但是我必须要用各种东西买通他。”
  人一旦被孤立,后果可能有两种,一,反对社会;二,更加拥抱社会。侯小强庆幸自己是第二种,“当我有力量以后,绝不孤立你。”所以,在微博上,他积极的为公益救助事件鼓与吹;生活中,养着几条猫几只狗;与人相处,不太会使用拒绝。   孤独是一剂良药,因为智慧就来于此。虽然在采访的过程中,侯小强跟我分享了很多关于他与朋友之间互动的情景、段子,我也相信,另外一面的他一定幽默、风趣。但我仍然觉得,那只是他生命里很小的一部分。这个每天坚持六点起床,起床以后念经打坐,对时间观念要求严格,痛恨迟到;每晚要看一张恐怖片入睡,至今为止,已看过一千多张恐怖碟片;每天做梦,梦的主题一直是追杀与被追杀,逃亡与被逃亡(他永远是被追杀被逃亡的那一个)、回到故乡;这样一个人,解读他,要从他的孤独和独处开始。
  对话#
  美剧可以,韩剧可以,我们也可以

  林:盛大集团成立编剧公司,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
  侯:其实最早我们是卖影视公司版权,刚开始卖的时候挺难的。不是价格的原因,是大家不认可网络小说,觉得它不是一个特别主流的东西,比较低端。我身边做影视剧的朋友从来没看过网络小说,我的好朋友新丽传媒的董事长曹华益:捐你几个钱,买你几个版权吧。刚开始真的是这样。
  林: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网络文学的价值?
  侯:就是两三年前。那时候已经有了示范效应,再加上别人发现《人民日报》连续七八天也在登相关新闻,《时代周刊》上也有介绍,大家觉得这个东西还是不错。到第三个阶段,就是我去了一趟台湾,大概两年多以前,和一个电视台的台长见了一面,他们做过《命中注定我爱你》一些台湾最畅销的偶像剧。他们的模式就是培养编剧,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对他们的模式感兴趣,我经常去偷师学艺。
  林:偷了些什么师?
  侯:他们有很具体的机制,但是落实到大陆还是要去变化,要去革新。比如说他们是一边做一边就拍。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本身就是上游,本身就有一大批作家了。
  林:从台湾回到北京之后,多长时间决定要成立这样的公司?
  侯:我就和董事长陈天桥反复的沟通,我们俩每天不断的争,到最后我们有一个统一。陈天桥也是一个特别能学习的人,他也去外面不断的了解,所以我跟陈天强在重大的问题上几乎没有分歧。
  林:涉及到资金的问题呢?
  侯:资金他就支持我了。尽管别人也说他事无巨细,但是对待我上,他还是相当放权。
  林: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布局?
  侯:刚刚开始。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培养编剧不是去培育肯德基的肉鸡,5到17天就可以做出来让人吃了。我们也不是种一棵野草,今天种了过10天就长出芽来。我们要做的是种一棵黄花梨,没有5年、10年、100年的经营怎么能成长为一棵黄花梨呢?正因为它未来的价值大,所以才需要去呵护、培养,何必急着去把它催肥呢?
  林:怎么实施?
  侯:我们基本上就做两件事。第一,签一百个编剧,然后去培养他们,给他们培训的机会。不需要学费,我要做他的经纪,签了约之后甚至可以开工资,未来分成。第二,我们会把很多小说变成大纲、剧本,变成半成品,然后去拍卖项目。
  林:对签约编剧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侯:第一,肯定他得有这个意愿,第二,要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比如有叙事的能力、在剧本写作技巧上的能力、有研究类型化文学特长等等,有可能是全才,有可能是专长,但不管怎么样,未来这100个人可能有50个人被淘汰,剩下的50个人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里面配四个人,这里面有会讲故事的,也会写边角料的,也会把它可视化的等等,四五个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未来也会有十个工作室。
  林:这100个人会择优从原创的作家群里面挑吗?
  侯:对,绝大多数是从作家里面选,一部分是从大学的新闻系。所以需要我们向美剧、韩剧学习,我们的课程大纲都是从美剧、韩剧里面借鉴。我们这次宣布的编剧导师其实有老外。
  林:你觉得你们一定能培养出来?
  侯:当然可以培养了。美剧证明了,韩剧证明了,台剧证明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没有什么不一样。别人签成熟的编剧,我们签草根的编剧。
  林:你负责什么?
  侯:我负责描绘蓝图,负责定目标,负责找人,负责在一些重要的项目自己去带,但是我肯定不会全能的,我找最合适的人来做。我经常跟我们团队各个子公司的负责人说一句话,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你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会出现,你不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会躲的远远的。
  林:你怎么获取到业内的信息?
  侯:得去研究,去找人。不只是看书,你要跟别人交谈。比如中国比较大的影视公司的老板都跟我特别熟,很多还是很好的朋友,你要去跟人沟通,甚至列席人家公司的会议。有时候别人公司开会我都要去听的。
  林:你以什么样的身份去?
  侯:好朋友。然后我就去听,听完了以后我去研究消化,我去做模型。做完模型以后还要找人帮助他去定目标,并不是我真像一个甩手掌柜一样,编剧这个事做不做?怎么做?我自己起码得知道。
  林:对你来说,现在实施这个项目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侯:因为这是别人没做过的事,没有一个成熟完整的经验让你去拷贝,摸着石头过河。但毕竟还是内容为王,不能光是凭关系,比如《红高粱》,山东卫视的台长、副台长都是我的好朋友,他就说我就交给你吧。这种买卖只能是一次。
  林:大数据理念可以应用到编剧公司吗?
  侯:当然可以。美国的剧本写作有规范的,什么时候该虐心,什么时候收尾,什么时候有性,什么时候有暴力,什么时候有阴谋,它有规范。现在亚马逊、阿里巴巴、谷歌都在讲大数据。大数据就是利用多年来积累的这些数据去研究、分析、改造你的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现在大数据已经成为大互联网公司的标配了。某种意义上阿里巴巴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它是一个大数据公司。
其他文献
春暖花开,阳光灿烂,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气息,束缚的一个冬季的身体是该和慵懒说再见的时候了,挥洒热情,释放激情,来一场由内而外的蜕变,重新找回神采奕奕与曼妙身姿吧。  看,她们已经行动起来。  孙宁说,练习瑜伽吧,它能美体塑型,又能宁神静气,放松心态。女人拥有平和、乐观的内心才会发现世界的精彩。成熟、自信的女人最美。  童瑶说,做个水美人吧,女人如水,在干燥的春日里要让肌肤喝饱水,补水面膜、煲汤必不
期刊
戛纳红毯四年,范冰冰的心态也在转变。谈到红毯放弃“中国风”的问题时,范冰冰说,现在每一个人都知道我,我可以做自己任意想做的事情,只表达想表达的态度。所以今年是一个转变,也是一个刻意的转变。  Circle:今年的开幕红毯,为什么抛弃了以往被大家熟知的“中国风”,而选择了国际知名品牌的高级定制礼服?  范:以前做中国风的主要原因是希望用一个比较明显的方式告诉别人,我是来自中国的演员。否则每次走到任何
期刊
影院经理都有一个愿望:“观众不是在电影院里,就是在来电影院的路上。”然而,想要实现这个愿望,影院经理面对的竞争对手实在太多了,包括餐厅、KTV、酒吧、健身房、商场等等等等。影院作为卖电影的商店,并不是专卖店。中国一年生产700多部电影,能在影院卖的大约200多部,这其中不少电影只能在影院一日游。而影院经理关心的,只有那些能赚钱的影片,给它多排片!给它排在好时间!  影院的生长  近来,电影业内人士
期刊
李潇:80后女编剧,200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之际开始创作剧本《搭错车》,此后顺风顺水走上编剧之路。  主要作品:《大男当婚》、《大女当嫁》、《麻辣婆媳》、《当婆婆遇上妈》等等。  李潇的性格看上去坦率直接,约好了去她家里拍摄,以为她怎么也得薄施脂粉捯饬一下,结果,她素着一张脸,穿着T恤运动裤就出来了。怎么拍?就这么拍!书架前抱臂一站,搞定!好在这位山东大妞身段高挑,眉眼生得热烈,反而很容
期刊
陈彤:原《中国青年报》记者,后成为知名专栏作家,著有《有多少爱可以胡来》等书。2005年,与王海鸰共同创作电视剧《新结婚时代》,成为正式编剧。  主要作品:《新结婚时代》、《马文的战争》、《说好不分手》,电影《我愿意》等。  《无限怀念,有限悲伤》是陈彤一本书的名字,2005年出版。因此知道作家陈彤比编剧陈彤早很多,那时她给一些报纸写情感专栏,结集出书,文风深遂隽永,又带点都市小女人的清醒,读来很
期刊
最近开始流行“猎豹体”,借其表达观众的心声大概可以写这么一段:“我看懂了你的电影,却不喜欢。我没看懂你的电影,却付了钱。我是观众,烂片就烂片,没什么,爽就好。”  “不求最好,但求最爽”可以被理解为主流观众的普遍观影心态吗?对此,最接近观众的影院经理可能最有发言权。上海万达影城五角场店经理沈佳俊对本刊记者说:“观众的需求是多方位的,除了电影的品质,他们还看重影院的设备、环境、服务,甚至交通的便利也
期刊
毛姆说,听故事的欲望在人类身上就像对财富的欲望一样根深蒂固。  故事讲到今天,无论悲喜,它只陪伴,不说教。千年以来,从语言,到书籍、电波、银幕、荧屏……故事的传播介质在变,故事的讲述人在变,但打动人的本质却从未改变。  陈彤、张巍、李潇,三个写故事的女人,是如何通往这条动人的路途?  我们知道,所有打动人的故事,首先要从打动自己开始。
期刊
张巍: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开始剧本创作,已独立、合作完成电影、电视剧集20余部。  主要作品:《男才女貌》、《杜拉拉升职记》、《陆贞传奇》,电影《101次求婚》等  张巍面前摆了三个杯子:摩卡星冰乐、乌龙茶、水果,每一样她都喝两口,显得天真、又好奇心十足。有一种人是这样,能旁若无人地守着自己的静,又对万事万物充满兴趣,巨蟹座的张巍,看上去就是这样子。  她会和你聊工
期刊
从《爱在春天》的神秘复拍,到跨年演唱会上的震憾亮相,再到《星跳水立方》的纵情逾越,每一次露面,俞灏明传递的都是“越来越好”的正能量。昔日略带羞涩的“国民弟弟”渐行渐远,今朝阳光自信的“励志哥”明朗清晰。  尼采说,“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  痛苦给了灏明力量,历经了800余天的苦痛挣扎,他脱胎换骨,最终成为自己精神的解放者。  当周围的人还在为他“筑起
期刊
今年年初,徐峥因《泰囧》获得“中国电影发展推动力人物奖”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相信《泰囧》的奇迹很快会被打破,可能我拍的电影票房会越来越低,但希望我的电影越来越好。”  截至目前,《泰囧》的票房奇迹还没有被打破。不过已经有很多声音在说,中国电影正在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2013年国产影片整体质量的提高是“空前繁荣”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人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超跃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票房市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