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主要方面.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并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质疑;发散思维
一、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明确指出,培养人才的重点是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其基础是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不仅只是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于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品质,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能面对客观现实,用数学的方法分析矛盾,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增设了 “实践与综合运用”,有意识地体会数学思维与它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二、鼓励学生质疑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能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看教师能否创设出合理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 “数学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 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 ”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的表现和发展.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发展思维,才能唤起创造的热情,释放出最大的学习潜能. 通过外部诱因,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境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是关键环节. 一方面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 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另一方面更要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使学生提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学习中鼓励学生对问题质疑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手段,引导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地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老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要轻易的否定,老师在这时候应该起到的是组织和引导作用.
三、培养发散思维
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的人才必须具备创造性的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前人或者今人取得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有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前进或新的突破的思维能力. 要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得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教育、教学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传统教学往往只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略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训练,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和主动性的培养.
采用“变式”教学,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思维能从谬误或偏见中解放出来,在条件发生变化时,善于随机应变,不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具有多角度、多层次思维的特点.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采用“变式”练习,拓宽解题思路,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灵活性,达到正确掌握知识,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思维的严密性是指善于系统地、全面地、准确地思考,它要求考虑相关,也要考虑整体重,在全面. 一题多问是指通过一题练习从多渠道、多途径去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纵横联系、正反比较,使学生认识题目的全貌. 一问多选或一空多填等多解题是当今流行的命题形式. 它除了具有题形灵活、容量大、试题可信度高、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宽等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的另一种形式. 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 重视题解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再一方面,可以巧妙提出某命题,指出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反例,提高辨明似是而非的是以及否定似非而是的非的能力.
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从已有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理、公式、法则、逆向进行推理,反向进行证明,从反方向形成新的结论. 逆向思维是摆脱思维定式、突破旧有思想框架、产生新思想,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
总之,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和各种能力的核心, 教师要从多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更重要的为学生今后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质疑;发散思维
一、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明确指出,培养人才的重点是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其基础是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不仅只是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于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品质,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能面对客观现实,用数学的方法分析矛盾,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增设了 “实践与综合运用”,有意识地体会数学思维与它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二、鼓励学生质疑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能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看教师能否创设出合理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 “数学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 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 ”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的表现和发展.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发展思维,才能唤起创造的热情,释放出最大的学习潜能. 通过外部诱因,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境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是关键环节. 一方面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 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另一方面更要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使学生提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学习中鼓励学生对问题质疑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手段,引导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地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老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要轻易的否定,老师在这时候应该起到的是组织和引导作用.
三、培养发散思维
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的人才必须具备创造性的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前人或者今人取得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有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前进或新的突破的思维能力. 要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得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教育、教学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传统教学往往只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略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训练,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和主动性的培养.
采用“变式”教学,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思维能从谬误或偏见中解放出来,在条件发生变化时,善于随机应变,不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具有多角度、多层次思维的特点.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采用“变式”练习,拓宽解题思路,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灵活性,达到正确掌握知识,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思维的严密性是指善于系统地、全面地、准确地思考,它要求考虑相关,也要考虑整体重,在全面. 一题多问是指通过一题练习从多渠道、多途径去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纵横联系、正反比较,使学生认识题目的全貌. 一问多选或一空多填等多解题是当今流行的命题形式. 它除了具有题形灵活、容量大、试题可信度高、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宽等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的另一种形式. 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 重视题解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再一方面,可以巧妙提出某命题,指出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反例,提高辨明似是而非的是以及否定似非而是的非的能力.
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从已有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理、公式、法则、逆向进行推理,反向进行证明,从反方向形成新的结论. 逆向思维是摆脱思维定式、突破旧有思想框架、产生新思想,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
总之,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和各种能力的核心, 教师要从多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更重要的为学生今后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