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目前,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工作是低效或是无效的。因此,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呢?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建立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首要的任务是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鏡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可见,建立一个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并且能自觉去钻研,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和谐、生动、自然的学习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中,应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中数学素材渗透于教学中,学生学习起来可避免枯燥无味而且有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直观趣味和知识实用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兴奋的状态下进入学习的佳境,放下包袱,学有所得,而且能激励他们养成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这一课时,“角是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孩子们在树下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话锋,进入主题:“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数学教师不一定按教材顺序讲课,而应寻找学生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和顺序。有时五节课完成的内容三节课就能解决,学生就可拥有更多的时间循环体会、突破难点、化解疑点。如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及应用,教材是按应用——方程解法——应用的顺序编写,而我尝试这样讲:先讲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最后讲应用,因为后讲应用既讲授了新知识,又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各种解法,比书上绕个圈儿的顺序节省了很多时间,并且这样也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获得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变式训练,提高效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活动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要有模仿、记忆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但低层次的活动并不能形成数学能力,通过变式,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和组织,把底层次的知识变为高层次的常识,再把数学放到现实中使用,这时数学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所以,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梯度清晰的适度的“变式”,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不同组成部分和完善知识结构。
六、利用多煤体技术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例如,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这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再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多煤体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对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认识。正所谓教学相长,教然后知不足。在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应该更多的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好数学。
一、建立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首要的任务是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鏡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可见,建立一个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并且能自觉去钻研,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和谐、生动、自然的学习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中,应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中数学素材渗透于教学中,学生学习起来可避免枯燥无味而且有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直观趣味和知识实用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兴奋的状态下进入学习的佳境,放下包袱,学有所得,而且能激励他们养成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这一课时,“角是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孩子们在树下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话锋,进入主题:“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数学教师不一定按教材顺序讲课,而应寻找学生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和顺序。有时五节课完成的内容三节课就能解决,学生就可拥有更多的时间循环体会、突破难点、化解疑点。如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及应用,教材是按应用——方程解法——应用的顺序编写,而我尝试这样讲:先讲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最后讲应用,因为后讲应用既讲授了新知识,又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各种解法,比书上绕个圈儿的顺序节省了很多时间,并且这样也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获得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变式训练,提高效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活动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要有模仿、记忆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但低层次的活动并不能形成数学能力,通过变式,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和组织,把底层次的知识变为高层次的常识,再把数学放到现实中使用,这时数学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所以,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梯度清晰的适度的“变式”,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不同组成部分和完善知识结构。
六、利用多煤体技术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例如,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这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再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多煤体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对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认识。正所谓教学相长,教然后知不足。在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应该更多的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