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中的定势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定势思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屡受诟病,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应摒弃学生们的思维定势,大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问题是多样的,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我们就不应该只强调和注重某一种思维方式,而忽略另外的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就冲突比较激烈的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来说,我们既要看到它们对问题解决的积极作用,更不能回避它们的消极影响。多种思维方式应成为当代社会创新型人才具备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定势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头脑风暴;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在教育界,关于定势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讨论早已开展多年。目前,主流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便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灵活高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而定势思维却因保守性、习惯性和单一性等,被广泛认为是阻碍和束缚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因此,很多教师视定势思维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夸大了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其实,定势思维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在类似和相同情境下能够更快的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使之相辅相成,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接下来,就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讨论,激发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培养发散性思维,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激发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促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同类问题的解决
  定势思维是人的最基本思维方式,它客观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中。人们无论是在学习新知识,还是在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时,都会自然而然的联系到以往的学习经历或遇到过的类似问题。从中寻找到相似和相同的特征,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学习的迁移理论证明,有效的利用定势思维,可以促使学习和经验的正迁移。
  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是重点知识之一。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我们将计算机系统与人体结构进行类比教学,而不仅仅展示计算机系统组成图。通过人体结构的知识迁移到计算机系统组成的新知识当中,促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新知识。其次,在讲授Office办公套件时,Word、Excel、PowerPiont这三个软件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特征——都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办公软件。所以,在窗口组成、菜单设置、操作理念等方面都是类似的。只要将Word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通过定势思维的方式,另外两个软件只用强调不同于Word的功能性操作方法即可。
  另一方面,定势思维因其墨守成规,僵化地利用以往知识和經验进行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导致遇到一个崭新的问题,与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没有任何相同的属性或相似特征较少时,就会停步不前或者非常艰难的勉强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比如,学生们在做Word作业的过程中,出现鼠标失灵或损坏的情况,学生就无法对文档进行保存。因为他们的定势思维是:鼠标坏了就换,或者没有鼠标无法操作计算机等。面对这类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我们不需要告诉学生怎么做。其实,教师只需要多问学生一句“只能用鼠标保存文档吗?”,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键盘组合键“Ctrl+S”。有时候,教师的一个简单问题,就能使学生换一种思路去解决问题,这也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引导过程。
  2、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多种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有效方式,其流畅的变通性和独特性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多形式、多手段的途径。目前,从国家层面到地方企业都在强调创新型社会,教育的主流也是大力推行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培养计划。当今社会,大到国家之间的竞争,小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强调的是“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采用不同方式等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操作都介绍多种操作方法。比如,利用“头脑风暴”提问:“关闭窗口都有哪些办法?”接下来,很多同学踊跃回答,几乎都能将关闭窗口的办法汇集完整。然后,教师继续追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在思考还有没有其他关闭窗口的办法呢?为什么别人会这种方法,而我不会?老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出关闭窗口的六种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使同学们围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最终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发散性思维虽然能够提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培养创造性思维。但是,没有目的性的发散性思维,容易造成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后果。所以,发散性思维往往与聚合性思维配合,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将学生们发散的思维引导到问题本身上来,以免散而不聚,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同样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更应该辩证的看待两种思维方式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瑾.论思维定势与人类认识的发展[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2003(05)
  [2]李剑锋、王菲.创新性思维与思维定势[J].唐山学院学报.2003(17)
  [3]刘怀惠.思维定势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州学刊.1989(4)
  [4]苑士军.论主体的认知定势.晋阳学刊.太原.1988(5)
  [5]蔡映辉.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考试.2008(5)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推进,初中英语词汇更加综合化,词汇的教学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能力和运用能力成为新的难点。为了确保教学过程中学与用B并行,必须将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确保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  1.前言  词汇作为学习中最基本的材料,需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参与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探究,使学生在实验中既主动又规范,既积极合作又感到愉悦,从而全面提高实验质量。  【关键字】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学习既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又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提出,初中化学教学的方式也有了相应变化。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环节。笔者作为化学教学一线工作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就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效果的提高进行了简要分析,力求结合实际,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提出,初中化学教学的方式也有了相应变化。在化学
有限差分波束传播法(FD-BPM)是模拟光在光波导器件中行为特性的重要数值方法,它的模拟精度决定于它的帕德(Padé)展开阶数以及计算步长,阶数越高或计算步长越小精度就越高,但
摘要:因特网把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和资源库以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以网络教学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教学的主流。  关键词:网络;计算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必须在思想观念、教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