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天王御照”和“天海关照会”——1861年春太平天国和英国的交往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3月我在英国图书馆发现“天王御照”一件,很有文物、史料价值。它有助于理解太平天国的制度和1861年太平天国与英国的交往。此件“天王御照”在英国图书馆编号为OR12501。原件质地黄缎,纵高约104厘米,横宽约74.5厘米。内长方形边框两道,外框纵高90厘米,横宽49厘米;两道框之间的纹饰为:上双凤朝阳,下
其他文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军方制定了以亚太地区为主要战略取向,以打败日本为目标的“橙色”战争计划。这一战略方针坚持了23年,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才正式被以“先欧后亚”大战略为基础的“彩虹5号”战争计划所代替。本文拟揭示这一战略演变的全过程,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美国的军事战略发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英军事合作提供必要的说明。
读陈剩勇先生在《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上发表的《清代社学与中国古代官办初等教育体制》一文,颇有收获,但也有一些疑点,现提出来向陈先生与同行们求教。 陈先生文中认为社学与义学是官学,我以为社学与义学由官府倡导,并非意味着就由官府来办,因而说其是官办就不免牵强,特别是社学与义学不像州县学那样在各州县都有较固定的设置,而是显示出较大的地域差异性,这更表明这些社学与义学决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具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它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换句话说,政治制度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而政治制度史,则是研究国体与政体的起源、形式及演变规律的科学。 中国作为一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历代关于政府制度和官制的著录与考索不绝于书,但是,把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却是近代西方资
陈寅恪和胡适都是对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影响甚大的一代宗师,但他们不仅在文化观念、治学方法和治学领域上颇不相同,而且在与政治当局的关系上也迥然有别。胡适始终与政治保持着某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而陈寅恪一向疏淡于政治,甚至不屑于与政治人物交往。即便如此,他们之间却一直保持着非同一般的信赖与推重。特别是始终坚守“独立之精神”的陈寅恪,在蔡元培去世后居然不顾国民党当局的用心,有意力荐胡适继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并在1948年12月“出人意料”地随胡适
近代江南农村的工价持续上涨。虽然对雇主而言工价持续偏高,但比照实际购买和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雇工收入仍然偏低,从而导致雇工短缺。而农业经营的普遍亏损,使得以往作为雇主的小农只能减少包括雇工在内的所有农业投入。因此,致使该区经营式农场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不在于小农转向更为便宜的家庭劳动力,而在于这时发生了单纯依靠农业已无法维持生存,不得不重新配置资源的近代转型。
齐泽克对马克思的商品关系理论有两点误读:一是认为马克思把商品关系的形式看得比内容更重要,他重点研究的是商品关系的形式是如何把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掩盖起来的;二是认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缺陷就在于只揭示了商品价值量背后的劳动时间的内容,但并没有清楚地解释把劳动时间的内容隐藏起来的那个商品形式本身的秘密,而马克思的学术贡献就是建立在对上述缺陷的超越之基础上的.这两个观点都是建立在对马克思商品关系理论的误读之基础上的,之所以会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基于拉康式解读思路的齐泽克根本无法进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解
西周金文中的京到底位于何处?金文家争论了几十年,仍然莫衷一是。这个难题几乎成了古史界干古之谜。谜底如何揭开?本文试图从另外几个角度去探索。谨以芹献,就正于方家。 一、从《诗》镐与方的地理说起 西周时玁狁犯周所及之地域,文献中主要的有“镐”与“方”两地。其确实地望,
《颜氏家训》卷一《后娶篇》云: 江左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媵终家事;疥癣蚊虻,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斗阋之耻。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至于三四,母年有少于子者。后母之弟,与前妇之兄,衣服饮食,爰及婚宦,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身没之后,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
一般提到“开元之治”,就会首先把目光集中在姚崇、宋璟、韩体及张九龄等一代贤相身上,大摆他们的事迹,但这些名相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的?玄宗任用贤良的用人路线有什么特色?“开元之治”时期的宰相政治中又存在什么问题及玄宗主要采取什么策略对付这种问题?等等,尚很少看到有专门的文章论及。在这篇短文里,不可能对有关“开元之治”时期宰相政治中的方方面面都研究清楚,只就其主要方面略抒己
宋、辽、金三史成书于元之季世,史官们仓促命笔,潦草将事,失误甚多,为世所讥。尤其是《辽史》一书,内容非常贫乏,复文反倒不少;篇幅不能算大,自相抵牾之处则屡见不鲜,尤为世人诟病。尽管《辽史》的缺陷是如此之多,但只能为之补苴、拾遗,以弥补其不足,不能创制新编,以取而代之。因此,我们还必须认真研读是书,以便从中探索种种问题。本文打算对《辽史》列传进行初步分析,借以考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