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即救亡——“九一八”事变后鲁迅关于抗日问题的社会批判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a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一八"事变后,鲁迅关于抗日问题发表过许多言论,而并非如很多传言所说从未提过抗日。鲁迅对国民党政府在日本侵略者面前的妥协、退让,常常尖锐地嘲讽,对中国社会在国难声中表现出的种种丑恶、荒谬现象,也进行了持续的批评。在鲁迅思想中,启蒙与救亡其实并不冲突。他认为,只有中国人普遍在精神上实现现代化,国家才能最终免于受欺凌的命运。而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的种种丑陋现象,其实是国人代代相传的国民性病症在特定时期的显现。鲁迅对此加以批判,既是为了抗日救亡,同时也是在延续"五四"时期的启蒙事业。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审美式艺术定义是艺术定义最根本的范式之一,比尔斯利的审美式艺术定义可谓该范式最精致、最现代的一个版本。通过准确分析比尔斯利的艺术定义,可以发现审美式艺术定义的优点与不足。比尔斯利的审美经验观经历了从杜威式到混合式的前后期转化,两个时期各具有五个特征,各有短长。他的艺术定义历经修改,最终确定为一句精心构造的、包含"意图""审美兴趣""能力"三个关键词的话,属于工具性的审美式艺术定义。他的审美经验定义和艺术定义遭到以迪基为代表的分析美学其他派别的猛烈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审美式艺术定义本身是可以被轻
期刊
审美可见者是马里翁现象学重点关注的一种现象。马里翁以可见者的现象性(显现方式)问题为核心,既揭示了审美可见者的现象性的具体内涵,又指明了这种现象性在整个现象性系统中的地位。他指出,普通可见者显现为自我构造的对象,并以预见的方式被自我经验,它的现象性是对象性;与之不同,审美可见者则超越对象性而自身显现为充溢且新颖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能被自我预见,只能在事后被反复观看,并运作起一种无限解释学。审美可见者的现象性并不是现象性的稀有案例,而是平凡的,它能够通达现象本身的现象性。根据马里翁的讨论,平凡的自身显现的审美
高允为北魏平城时期的名臣,历事五帝,颇有政绩;在文坛亦享有盛誉,是北魏文坛的先驱人物。《隋书·经籍志》等著录的《高允集》21卷(或20卷)约在唐代中、后期前后散佚。明代起,陆续有高允文集辑佚本出现。专辑佚诗者,最早为冯惟讷《古诗纪》,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皆以《古诗纪》为基础编成。诗文兼辑者,最早为张燮《七十二家集》。张溥在其基础上,删改而成《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灏《畿辅丛书》又以张溥所辑为基础增删。吴汝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乃删选张溥之书。专辑佚文者严可均《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