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i900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文化共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以血缘关系形成为核心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已成为族群权威或民间传统,虽具有明显的宗法性,但仍以特有的方式合理的存在着。而民间传统滋养的传统体育活动已内化为民族文化,自然地被传统社会组织传承和传扬。研究以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个案作为切入点,探寻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潜文化力,为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寻找更具有生命力的渠道。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55-05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anding Dow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 “Youguo”of  White Trousers Yao Nationality in Nandan as an Example
  ZHANG Ping1,HU Xiao-ming2,WANG Su1
  (1. Guilin Colleg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2. Sports Science Colleg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By means of documents, data study, field observ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mmonness of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Guangxi and deems that: centering on the core of blood relationship,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has been functioning as group authority or folk tradition. Though possessing distinct quality of patriarchism they exist in their particular way with rationality. Nourished by folk tradition, traditional sports have been internalized to be a part of the ethnic culture. And consequently, they are handed down and spread by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Youguo” of White Trousers Yao nationality in Nanda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ly cultural heritage power of traditional sports so as to seek more dynamic channels of developing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Key words: Guangxi;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White Trousers Yao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人类第一个完善的社会组织是以动物命名,以图腾作为标志和象征,具有共同意识的图腾群体[1]。而较晚形成的氏族则是以祖先或其他名称命名的。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长期以来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群体,这些具有特定目标的群体就是组织 [2]。而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只是产生于他们协作生产和劳动生活的需要,以自发的方式生成的,同时它也是源于人类困境中生存的需要。据民族志资料显示[3],许多民族村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都还保留着原始民主议事制度的氏族公社组织。因不同的自下而上的生存状态和不同的村落文化,人们建构的社会组织也不同。它是一种拥有相同血缘关系,具有权威性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法或图腾制度,它以“草根式”的传统文化,生于斯、长于斯,因而具有传统文化的典型性和符号性。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民族文化,如其要得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传统社会组织的作用不可或缺。本文基于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的体育人类学考察,发掘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以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发展民族体育寻找更加稳固的依托。
  1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文化共性——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源”
  广西隶属我国西南领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界们在研究壮、瑶、侗和苗族等少数民族时,必然会研究它们的传统社会组织,由它寻迹该民族的发展史。而今,西南很多少数民族村落的氏族关系都尚未发生彻底解体[3],原始文明虽逐渐萎缩,社会进程也在不断更替,但氏族关系始终得不到彻底摧毁,氏族部落母体孕育的血缘纽带一直绵延不断贯穿于少数民族的村落史。由此而形成的传统社会组织,已深深内化为民间传统,与之共同构成村落传统文化。   1.1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组织是传统文化的维护者 血缘关系是传统社会组织形成的核心,所有家族组织成员都凭着血缘相同的身份互相认同,没有这一血缘关系的内在网络,社会组织便不可能存在。如瑶族的“石牌”、“油锅”和仫佬族的“冬”、苗族的“鼓社”、侗族的“款”等等。“石牌”是盘瑶、山子瑶和贵州荔波瑶地区,以家庭血缘为纽带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石牌内部存在着维护父系家族制度的血缘关系;仫佬族聚“冬”而居,其内在的精神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宗亲关系,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而联合起来的宗法性的家族形态[4];而“油锅”也是白裤瑶特有的血缘家族社会组织,它由15~20户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家庭组成,一个“油锅”基本上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汉语将它们统称为“油锅”,意为“同一个祖宗的兄弟,大家同锅吃饭,有事互相帮助[5]。”以家族为中心的亲属网络在传统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凝聚力和人们身份认同的象征。罗伯特·F·墨菲曾指出:“在我们自己个体化和社会碎裂的文明中,亲属关系仍是我们最亲密纽带的主要来源。但在过去更简单的集团和现存的初民中,亲属关系提供的远远不止对个人的爱和供养,因为它形成了整个社会的真正结构。”[6]而具有血缘关系的传统社会组织则是一切民间传统文化的维护者,由家族延伸到整个村落。
  1.2 具有明显宗法性的传统社会组织合理的存在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宗法性,它们具备族长、族权、族规、族产等宗法统治的特征,遵从祖先崇拜,凝聚族群组织的精神和亲情力量。社会组织中的头人不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与封建血缘宗族组织中族长的族权是完全不同的。头人的产生既不是世袭的,也不是选举的,而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组织具有各自的规章律令(石牌律等)或款约(侗款)等习惯法、拥有公共的土地财产。南丹白裤瑶每个“油锅”都有一个为群众所拥戴的男性长者担任油锅头,有“油锅”的习惯法规,且有定期的会议,不服从锅头意志或多次拒不承担义务、或严重危害“油锅”成员利益,屡教不改者,由公众决议后将缘由祭告祖先,开除出“油锅”,从此不再认他做为兄弟,剥夺其一切权利,连死后都不许埋入“油锅”墓地[7]。可想而知,这种惩罚在一直依靠族群,在不断迁徙的恶劣环境下生存的人,等于是剥夺了生存的权利。而这种社会组织就是以它特有的作用至今仍被保留着,以其长期所形成的权威性和凝聚力维护着村落的社会秩序。黑格尔说过一句话“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传统的文化在当代总是被选择和被重新解释进而被整合入现代文化之中[8],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少数民族传统的社会组织至今仍着身于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态文化,以特有的方式维护着族群的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2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潜在文化力——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民间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它包括举止言谈、衣食住行、祭祀、节庆、婚丧嫁娶等,它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而且是历代人所积淀下来的、不断传承的民族文化[9]。民间传统的保存,对于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最大的帮助,这一点对于当前的中国社会也尤其重要。而传统的社会组织来源于生活样式,引导、维护着民间传统。民间传统中滋养产生的传统体育,也自然地被传统社会组织传承、传扬。广西南丹白裤瑶的传统体育也未曾离开过“油锅”组织,已内化为民族文化,贯穿着民族发展史,俨然已是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潜在文化力。且据研究发现,白裤瑶的“油锅”组织,在管理白裤瑶社会的传统仪式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即使在文化变迁的当代,它的社会功能特别在保存、传递、和传播民族文化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具有难以取代的独特性。[10]
  2.1 迁徙中孕育的传统体育活动,渗透于社会组织的组织与管理功能 瑶族是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到明清时期,两广已成为瑶族的居住中心,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 000 m左右的高山密林中,这种迁徙生活是瑶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徭僮》中,即有瑶族“椎髻跣足,衣斑斓布褐,各匀远近伍,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的记载。特别是民间珍藏的《盘古圣皇榜文券牒》和《评皇 券牒》,记述了瑶族先民“手把硬弓求野肉”和“入山居住,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活动[11]27。白裤瑶秉承着瑶族的传统游猎游耕经济,直至解放前,仍是处于“刀耕火种”的生活状态。因此,狩猎和采集活动在白裤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桂海虞衡志·志器》载:“徭人弩又名偏架弩,无箭槽,编架而射之。”唯南丹弩,弓材为绝佳。为了增加弩的杀伤力,往往涂毒汁于矢,史载“溪峒弩箭皆有药,唯南丹为最酷”。[12]65便知“弩”为白裤瑶狩猎的首要工具,同时也集结了白裤瑶族众的聪明和智慧。白裤瑶聚“油锅”而居, 仅在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现在仍存在21个“油锅”。白裤瑶村规规约中有:油锅成员互为兄弟,有互相帮助、保护的义务。如有违背,又不听劝者,经过油锅会议将其驱逐出油锅。[13]由此可探知:白裤瑶在经过不断地迁徙过程中仍能聚“油锅”而居,除体现了民族坚固的团结和凝聚力外,社会组织的组织与管理功能功不可没。
  而今,狩猎已是白裤瑶的民间传统。除了嗅觉灵敏的猎狗,“油锅”还按男人数配备猎枪及男子不离身的砍刀。打猎无需特别组织,按祖辈积累的方法进行即可。凡见到野猪、麝香之类的猎物,报告到寨老,只要他招呼一声,中、青年男子就自觉背上猎枪,带上火药、铁码和猎狗迅速汇集寨坪上,在发现猎物者的指引下,遵照寨老的分工奔赴岗位实行任务。白裤瑶猎捕野兽经验丰富,可根据野兽所食,或看树、草叶,或猎物所走的脚印判断其去向和离开原地的时间,确定捕猎行进速度、设立包围圈大小。不管多长时间,不辞辛劳、翻山越岭,直到把猎物捕获方才收兵。白裤瑶“油锅”的组织与管理功能已渗透于白裤瑶生活中,而狩猎即是生活的内容之一。尤其在不断迁徙的年代,白裤瑶族众更是要紧密团结、互相帮助才能战胜众多的困难,因此组织与管理功能的重要性也是可想而知的。
  2.2 节庆中欢愉的传统体育活动,社会组织的聚居功能使其成为传承链 节庆是一种非常态的生活状态,不仅可以展示和传递民族传统文化,更是人们心理欢愉的狂放裸露,众多的身体活动随之也展现出来。白裤瑶有一句话“五黄六月过小年,正月十五闹年街。”小年就是农历6月30日,此时农作物刚好收成,可以稍作歇息,也是对丰收的庆贺。同时,也象征着白裤瑶人不忘祖宗、世代团结和互助。而闹年街即农历春节,期间除了着民族盛装和兴奋的心情外,传统的民间活动便是最重要的节日内容,斗画眉、打鸟铳,吹喇利缺一不可。而打陀螺则是白裤瑶“盛大”的传统体育活动,集体着盛装和热烈、壮大的竞斗场面,足可以体现这种“隆重”,犹如西班牙的斗牛节热烈、狂放。打陀螺,举行最密集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七,或者春节期间的里湖乡的圩日。2011年春节,课题组调查时当地的族众就认为:自古白裤瑶族众都认为打陀螺是他们的生活内容,就如身体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当与族众一起打陀螺时,就会感觉是最幸福的时刻,只要逢圩日或节日,都会有头人组织打陀螺。“油锅”内或“油锅”间,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而陀螺打起时就会有一种过节的感觉,就会有很多族众一起参与和观看,打到精彩处常常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白裤瑶的陀螺头平、脚矮,用瑶寨木质坚硬的红青刚树木修造而成。陀螺有大有小,小孩练习用的二、三两,中号的2~3斤,最重的可达5斤,为成年人所用[14]。由此,也看到打陀螺其实已经是一种无形的传承。长辈和长辈间、长辈和晚辈间、孩子和孩子间,一条坚实的传承链。如今,在白裤瑶陀螺竞技场也能看到白裤瑶女子的身影,飒爽之态一点也不亚于男子。“油锅”组织的聚居功能不仅使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展现与传播,更使其得以传承,不仅是一种生活的聚居,也是文化的聚居,而此则意味着社会组织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递,彰显了“油锅”组织的权威性。尤其在当代,“油锅”组织依然获得族众的认可,“油锅”头人在维护本油锅组织的正常生产秩序外,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传承民族文化[15]。因此,在组织白裤瑶传统节日活动中,它的作用仍然难以取代。据此可确定,白裤瑶的传统体育文化即是一种保持本真的原生态体育文化,没有任何粉饰,却也代代相传,确因“油锅”组织的聚居功能。   2.3 丧葬仪式中的传统体育活动,社会组织的祭祀功能使其具有权威性和民族心理归属感 白裤瑶的丧葬仪式神秘而神圣,透显出族群文化的深深印迹。“砍牛祭丧”是白裤瑶重要的社会活动平台,这一天附近几十里内村寨的人们都赶来观看,往往形成几百人的一次聚会。砍牛祭丧前,打铜鼓是必不可少的。清人李文淡《庆远府志》卷十《杂类志·琐言》说:“瑶壮俱尚铜鼓,而所用之时不同,有用、之于吉礼,有用之于凶礼。南丹惟丧事用之,犹须吉日,可击则击,不可击则止。”[16]因铜鼓是“油锅”的公共财产,平常的日子,由“油锅”头收藏,没有征得他的同意,谁也不准动。且铜鼓不能随便乱打,只有在春节和葬礼时,祭过铜鼓后才能打,可谓白裤瑶人民崇拜的“神器”。在白裤瑶的社会里,铜鼓不仅是油锅组织世代传承的宝物,而且还在白裤瑶的生命礼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代表了白裤瑶共同的祖先,实现了构建群的界限,缔结油锅组织的可能。[17]据调查,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的21个“油锅”,就有铜鼓40多面,有3/4都是祖先留下来的传世铜鼓。族众在祭祖、葬礼时,仍会去找“油锅”头人,由他组织整个祭祀仪式。祭丧前,各“油锅”带来的铜鼓,由本油涡成员拿到铜鼓架上挂起来。丧事用的铜鼓多少不等,少则七、八面,多达二、三十面,一般说来,来奔丧的人越多,所带来的铜鼓也越多。敲击铜鼓的场面也十分悲壮。鼓场正中摆着一个大牛皮祖鼓(是用一根80 cm以上的大圆木,凿空树心,蒙上牛皮制成,鼓声低沉雄浑,是向祖先传递信息的神圣乐器)。丧家“油锅”的铜鼓面对祖鼓排在第一,其它的铜鼓依次一字儿排列悬挂在横木上,舅舅的铜鼓最受尊重,排在正中,面对祖鼓。祖鼓是整个铜鼓场的指挥,它由各“油锅”中擅长击鼓的长者用两根短木棍敲击。每个铜鼓有两名鼓手,一名鼓手手拿鸡血藤做的小鼓锤,站在铜鼓左侧,一名鼓手两手拿接音的木桶,站在铜鼓后面。而经验丰富的“油锅”鼓手指挥的祖鼓,是整个鼓场的指挥中心,铜鼓金属节奏的快慢,尽由此鼓决定。击鼓者双手各握细槌,一边打鼓,一边还摹拟猴子在地上蹲步、树上腾跳、以爪挠头、举足跨越等等舞姿,白裤瑶誉之为“勒泽格辣”,即“猴鼓舞”。鼓点的节奏和舞蹈动作急徐相应,整个表演活画出一幅顽猴嬉戏图。由此可窥知,白裤瑶先祖或许是隐密山林灵动活现的猴子,敲击祖鼓,先祖之灵,便会象猴子一样,穿林越壑,蜂拥而至[18]。而此时,男孩子们也随着节奏敲起了竹筒,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们都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反复熟悉鼓声的节奏,以使他们最终能成为节奏的主人。本研究发现,没有传统社会组织的祭祀功能,白裤瑶的“砍牛祭丧”仪式中的打铜鼓,不可能从宋代一直流传至今。而白裤瑶的丧葬仪式,不仅是一种民族信仰,而且是族群发展的见证史。因为宗教节日和祭祀仪式不仅是族群集体活动最适合的载体,它使民族传统文化更具内聚力。而且据田野调查材料表明,不少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是借助于巫术活动及宗教仪式流传下来的。[19]白裤瑶的打铜鼓就像一种根植于“油锅”组织内的“文化网络”,不仅赋予这一文化网络以权威,同时也附着着族众的心理归属。而维系“油锅” 组织凝聚力的就是同宗同祖的意识及父系家族的血缘关系,白裤瑶的祭祀仪式及打铜鼓习俗则凝结于此。相信因白裤瑶“油锅”组织的祭祀功能,打铜鼓及跳猴鼓舞也将会一直存在下去。
  3 结 论
  1)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具有文化共性,以血缘关系形成为核心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是传统文化的维护者,虽具有明显的宗法性,但仍以特有的方式合理的存在着。并因其具有传统文化的典型性和符号性,是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资利用的重要载体。
  2)民间传统的保存对传统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最大的帮助,而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则引导、维护着民间传统。民间传统滋养的传统体育活动是族众生活的内容,已内化为民族文化,自然地被传统社会组织以各种方式传承和传扬。而传统社会组织除了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外,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因此传统社会组织即成为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潜在文化力。
  3)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在其社会的权力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传统体育活动未曾离开过“油锅”组织,而“油锅”组织的社会功能则成为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根源,远远而来,追溯其意,即在白裤瑶的历史及生活里。迁徙山林中的狩猎,节日里欢愉的斗鸟、吹喇利及狂放的陀螺竞技,充满神圣的“砍牛祭丧”仪式中打铜鼓及猴鼓舞,都是因为“油锅” 组织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而一直存在,且已成为民间传统,深深地潜移默化于白裤瑶的生产生活中。犹如根植于白裤瑶“油锅”组织内的“文化网络”,不但赋予这一文化网络以权威,同时也附着着族众的心理归属,集结着民族内聚力。白裤瑶“油锅”组织,即使在当代,仍以其草根力量丝丝络络的存在着,在保护和传递民族文化的同时,为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更具有生命力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199
  [2] [美] 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杨昌乌国.民族村落文化:一个“自组织”的综合系统[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69-72
  [4] 黄兴球.论仫佬族“冬”的宗法关系及其性质[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5(3):36-40
  [5] 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118
  [6] [美] 罗伯特·F.墨菲,著.王卓君,吕遒西基,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88
  [7] 王昭武.论大瑶寨的“油锅”组织[C] .民族学研究第九辑,1990:129-140.
  [8] 朱炳祥等.宗族在村治中的地位周城白族村的田野观察[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9.
  [9] 李志清.乡土中国的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8.
  [10] 张萍,等.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发展村寨传统体育的关系[J] .体育与科学,2012,1:31-34.
  [11] 瑶族简史转载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瑶族过山牒文汇编》,1964:20,34.
  [12] 瑶族简史转载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器用门》”药箭”条.
  [13] 玉时阶.白裤瑶社会[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1-33.
  [14] 徐金文,等.南丹白裤瑶民俗与风情[M] .北京:中国民族博物馆编印,2008,10:83-85.
  [15] 王柏中.八桂田野[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8-29.
  [16] 玉时阶.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丧葬制度研究[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66-72.
  [17] 刘莉.白裤瑶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为例[D] .2006:2.
  [18] 姜永兴,等.赶山烧畲的真实写照—白裤瑶丧葬剖析[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4:33-36.
  [19] 胡小明,等. 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一)[J] .体育学刊,2009,12:1-8;独木龙舟的文化解析——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二)[J] .体育学刊,2010,1:1-8.
其他文献
摘 要:“2012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的主题是:“运动激发学术遗产”。大会表现出体育科研主题更加多元化、研究内容更加契合运动实际、研究取向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综合等特点,更加关注体育遗产、教练员继续教育、大众健康的先进理念等新的研究热点,涵盖了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到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展示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国际体育科学、教育与运动医学大会;体育科学;学
期刊
五月养生关注心脏  王国玮指出:五月是夏灭即将开始的时候,包含立夏和小满两个节气。
期刊
本刊讯(记者夏茂平)41岁的谢兰4月17日诞下龙宝贝。
期刊
综述:《暂告安全》是由英國硬汉杰森·斯坦森主演的犯罪题材类影片。故事讲述斯坦森饰演的精英刑警必须保护一个12岁的小姑娘不落入坏人手中,然而这趟特殊的旅程并不轻松,斯坦森不仅要对抗俄罗斯黑帮,还得对付腐败的纽约警察……由《波斯王子:时之刃》等片的编剧鲍兹·亚金执导,被形容成一部类似《谍影重重》风格的影片。主演除了斯坦森,还有克里斯·萨兰登以及安松·蒙特等。从剧情来看,影片更像是美国版的《大叔》。
期刊
雪佛兰迈锐宝  上市的第八代雪佛兰迈锐宝,是雪佛兰存国内市场投放的首款中高级车型。
期刊
美国最新研究发现,午餐前吃苹果,可减少热量摄入并防止发胖。
期刊
一天吃三顿饭,尽量做到不熬夜,保证睡眠。乐文对身体其他部位的护理同样很重视。
期刊
以医护人员为描写对象的影视作品,无论是国外的《急诊室的故事》、《实习医生格雷》,还是《豪斯医生》,乃至《白色巨塔》、《顺风妇产科》,都在观众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但因一些原因,国产医疗剧却少见精品。而现实中,因医患纠纷酿成的不良事件屡屡发生.似乎又为医患关系蒙上了紧张的阴影。
期刊
摘 要:以山东省高水平退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了其再就业状况,并综合分析了影响再就业的相关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新时期山东省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发生了较大转变;理念滞后、管理缺位、准备不足是阻碍运动员成功再就业的重要因素;现有运动员培养模式依然是导致再就业难的根源;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亟待多方合力。因此,建议进一步改革、完善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组织管理工作;实现再就业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以全面发
期刊
中国画家每天打交道的是笔墨纸砚,其中用笔是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笔墨是国画创作的主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