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构建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色彩,促使学生学会了阅读,主动地阅读。
关键词:个性化;感悟;理解
相信很多语文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虽然不喜欢上语文课,但很喜欢阅读。特别是一些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出现了这类现象。许多语文教师心存一连串疑惑:为什么这些学生不喜欢参与课堂阅读?他们阅读的部分作品就表达技巧的层次和内涵深度而言甚至超过了教材文本,他们能够理解?那为什么考试时阅读理解的作答如此之差呢?
学生能够津津有味地阅读课外文本意味着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感悟作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搭建展现个性感悟的平台,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表现欲望得到满足。
一、审視学生个性化感悟和理解的重要性,反思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同的内涵、艺术境界、生活图景呈现在不同作品中,阅读是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可是单调的课堂模式妨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发展。
很多语文教师习惯于从篇章结构到内容主题亦步亦趋地指导。但现实是当学生面对一篇篇作品时,他们最先是带着个体的感觉和思考去感悟作品。只有当他们发现了作品中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生活认识、独特的人物个性等,才会激发出兴趣将自己的认识注入文本中,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阅读教学中没有适当地引导学生在他们个体知识范围内由浅入深地感悟和理解文本。可以说课堂模式化教学破坏学生阅读时的认知规律,束缚了对学生的个体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造机会和气氛,让学生把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允许他们有感悟和理解的多寡和深浅的自由,让他们享受到表达的快乐。
2.不同的个性特征呈现在不同的作品当中,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的碰撞和沟通,应以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和理解为基础。可是课堂教学中却常常出现主体错位。
教材中大多的篇目凝结了作者的情感,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在题材选择、主题提炼、体裁运用、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显示各自的特点。可以说不同的作品或多或少体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当作品的个性与学生的个性全部或部分契合时,自然会触动他们的某种感受,调动起阅读的兴趣。因此,阅读教学应以个性化感悟和理解为基础,教师应多开展课堂交流活动,让学生畅谈个人的感悟和理解。
二、构建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的具体教学实施
基于上述的认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立足学生的基础,尊重他们的个性见解,帮助学生在解读文本信息的同时疏理零散的知识,使各种感知系统化,逐步引导学生构建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的盲目型阅读向主动地感悟理解型阅读转变。教师的这项工作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形式有以下四种:
1.认识作者,积蓄情感。在阅读文本之前,先布置让学生自主查阅有关资料。学生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写作背景后,常常会激起情感的共鸣,唤起他们进一步感受文本中更深层情感的欲望。
如教郑振铎的《海燕》前,我设计了一项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郑振铎:(1)你了解郑振铎的生活经历吗?(2)《海燕》这篇文章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的?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学生在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受到了感染。课前检查预习效果时,学生有的赞叹郑振铎的爱国情怀,有的感慨他离国避难途中对家园的眷恋,有的捕捉到他的淡淡离愁,进而有的领悟到燕子是他情感的寄托。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有意识地在文本中求证预习阶段了解作者时获得的初步感受。他们或看到了作为情感寄托物的燕子的可爱之处;或比较了海燕与家燕的相似点;或体会了字里行间融进了浓浓乡情的愁绪。虽然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感悟并不全面详尽,也不具体深刻,但也体现出个性感悟。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阅读和接受知识。
2.美读课文,全面感知。美读是学生有真情实感地朗读,是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感、情景用有声语言再现出来,是全面感知课文的主要形式。学生只有把自己带进课文,感悟和理解文中的情境才能声情并茂地美读。因此,美读课文和全面感知相辅相成地构建起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
如教《春》这一课时,很多教师先分段落,概括出五副图景,再逐步从修辞、炼字等方面分析,然后总结春的特点,最后归纳出散文的文体特点。整篇课文始终以教师为主体设计教学,似乎分析得很透彻,但学生感受到的只是语言的堆砌,缺少灵魂的东西。这种肢解作品的讲解而没有全面的感知,肯定不能把握作品的精髓。我在教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找准本文的文眼“新”、“美”、“力”后,让学生探究哪些语句表现出春天的“新”、“美”、“力”呢?这些句子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然后放手让学生反复自读,要求达到美读效果。学生在美读中运用形象思维,仿佛置身于文中的情景,将文中的人、事、物变成实实在在的客观事物浮现在眼前,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特点。交流讨论时,对于同一个语句,不同的学生看出不同的春天特点,并且都能说出各自的理解:有的从修辞角度分析;有的从感官比较;有的对景物作再创造想象,无一不体现独具的个性化。教师在学生交流时适当的点拨,本文的炼字、运用修辞,运用感官等写景手法的知识点,也迎刃而解;学生能够领悟到课文的文字材料都是围绕、“新”、“美”、“力”展开的,就不难理解“散文形散神聚”这一抽象概念。
3.互动感悟,共同提高。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不同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感受和欣赏体验。学生经过对文体的全面感知,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是常常不能把内心这份潜在的领悟表达出来。这就是学生喜欢阅读却在考试时对阅读题的作答不尽人意的原因。因此,教师必须把理解、感悟、欣赏、讨论的权利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发现自我。
如教《背影》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车站送别一幕感人吗?为什么?有位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从细节角度分析,而是从个人生活经历出发,回答说:文中父亲后面说的两句话让他想到每个周日下午返校时妈妈的叮嘱,让人感到啰嗦,其实那是爱的表现,让人感动。应该说这位学生的个体生活经历决定了他这样的感受角度,只要再联系课文内容稍作分析就可算是一个完整的答案。可是这位学生在回答时毫无自信可言。我想如果不是之前的鼓励;如果是考试的试题,他可能已经放弃回答了。紧接着,我让其他同学对文中父亲说的两句话的用意及蕴含的情感作了分析。然后再让他完整的表述一遍。他能将现实生活和文中的情景结合起来流畅的回答,体会了一回成功的喜悦。
4.及时总结,因材施教。教师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随意设计几个问题信马由缰地任由学生畅谈个人的感悟和理解。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作记录和总结,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教师在每堂课上完后对学生的回答或表述在教案中相应的问题设计处作简单的记录,一段时间后作出总结。第二,教师要找出平常试卷或练习中考查理解和感悟的主观性题目,区分出哪些要立足文本,哪些应脱离文本,哪些可联系文本也可抛开文本。通常情况下,本应立足文本的回答却撇开文本可看出学生理性分析习惯多一点;本应脱离文本的回答却囿于文本是因为学生感性领悟多一点。如教完《犟龟》这课后,我让学生把这篇童话的阅读感悟写出来,没有限定格式和文体,要求用尽可能大的篇幅完成。有的从课文内容分析乌龟的可敬,有的抛掉课文内容大谈坚强就是胜利的道理;有的运用逆向思维提出“放弃也是一种美”的观点。我根据收上来的作业将学生分为两组:感性领悟型一组,引导欣赏文中的词句和精美的细节,要求学生对文中感悟或理解最深的一点进行联想和想象;理性分析型一组,引导用文中的技巧作文,要求用文章的主题进行再创作。教师正是在及时总结中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为以后在阅读指导中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找到依据。
关键词:个性化;感悟;理解
相信很多语文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虽然不喜欢上语文课,但很喜欢阅读。特别是一些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出现了这类现象。许多语文教师心存一连串疑惑:为什么这些学生不喜欢参与课堂阅读?他们阅读的部分作品就表达技巧的层次和内涵深度而言甚至超过了教材文本,他们能够理解?那为什么考试时阅读理解的作答如此之差呢?
学生能够津津有味地阅读课外文本意味着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感悟作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搭建展现个性感悟的平台,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表现欲望得到满足。
一、审視学生个性化感悟和理解的重要性,反思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同的内涵、艺术境界、生活图景呈现在不同作品中,阅读是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可是单调的课堂模式妨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发展。
很多语文教师习惯于从篇章结构到内容主题亦步亦趋地指导。但现实是当学生面对一篇篇作品时,他们最先是带着个体的感觉和思考去感悟作品。只有当他们发现了作品中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生活认识、独特的人物个性等,才会激发出兴趣将自己的认识注入文本中,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阅读教学中没有适当地引导学生在他们个体知识范围内由浅入深地感悟和理解文本。可以说课堂模式化教学破坏学生阅读时的认知规律,束缚了对学生的个体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造机会和气氛,让学生把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允许他们有感悟和理解的多寡和深浅的自由,让他们享受到表达的快乐。
2.不同的个性特征呈现在不同的作品当中,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的碰撞和沟通,应以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和理解为基础。可是课堂教学中却常常出现主体错位。
教材中大多的篇目凝结了作者的情感,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在题材选择、主题提炼、体裁运用、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显示各自的特点。可以说不同的作品或多或少体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当作品的个性与学生的个性全部或部分契合时,自然会触动他们的某种感受,调动起阅读的兴趣。因此,阅读教学应以个性化感悟和理解为基础,教师应多开展课堂交流活动,让学生畅谈个人的感悟和理解。
二、构建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的具体教学实施
基于上述的认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立足学生的基础,尊重他们的个性见解,帮助学生在解读文本信息的同时疏理零散的知识,使各种感知系统化,逐步引导学生构建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的盲目型阅读向主动地感悟理解型阅读转变。教师的这项工作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形式有以下四种:
1.认识作者,积蓄情感。在阅读文本之前,先布置让学生自主查阅有关资料。学生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写作背景后,常常会激起情感的共鸣,唤起他们进一步感受文本中更深层情感的欲望。
如教郑振铎的《海燕》前,我设计了一项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郑振铎:(1)你了解郑振铎的生活经历吗?(2)《海燕》这篇文章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的?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学生在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受到了感染。课前检查预习效果时,学生有的赞叹郑振铎的爱国情怀,有的感慨他离国避难途中对家园的眷恋,有的捕捉到他的淡淡离愁,进而有的领悟到燕子是他情感的寄托。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有意识地在文本中求证预习阶段了解作者时获得的初步感受。他们或看到了作为情感寄托物的燕子的可爱之处;或比较了海燕与家燕的相似点;或体会了字里行间融进了浓浓乡情的愁绪。虽然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感悟并不全面详尽,也不具体深刻,但也体现出个性感悟。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阅读和接受知识。
2.美读课文,全面感知。美读是学生有真情实感地朗读,是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感、情景用有声语言再现出来,是全面感知课文的主要形式。学生只有把自己带进课文,感悟和理解文中的情境才能声情并茂地美读。因此,美读课文和全面感知相辅相成地构建起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
如教《春》这一课时,很多教师先分段落,概括出五副图景,再逐步从修辞、炼字等方面分析,然后总结春的特点,最后归纳出散文的文体特点。整篇课文始终以教师为主体设计教学,似乎分析得很透彻,但学生感受到的只是语言的堆砌,缺少灵魂的东西。这种肢解作品的讲解而没有全面的感知,肯定不能把握作品的精髓。我在教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找准本文的文眼“新”、“美”、“力”后,让学生探究哪些语句表现出春天的“新”、“美”、“力”呢?这些句子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然后放手让学生反复自读,要求达到美读效果。学生在美读中运用形象思维,仿佛置身于文中的情景,将文中的人、事、物变成实实在在的客观事物浮现在眼前,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特点。交流讨论时,对于同一个语句,不同的学生看出不同的春天特点,并且都能说出各自的理解:有的从修辞角度分析;有的从感官比较;有的对景物作再创造想象,无一不体现独具的个性化。教师在学生交流时适当的点拨,本文的炼字、运用修辞,运用感官等写景手法的知识点,也迎刃而解;学生能够领悟到课文的文字材料都是围绕、“新”、“美”、“力”展开的,就不难理解“散文形散神聚”这一抽象概念。
3.互动感悟,共同提高。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不同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感受和欣赏体验。学生经过对文体的全面感知,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是常常不能把内心这份潜在的领悟表达出来。这就是学生喜欢阅读却在考试时对阅读题的作答不尽人意的原因。因此,教师必须把理解、感悟、欣赏、讨论的权利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发现自我。
如教《背影》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车站送别一幕感人吗?为什么?有位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从细节角度分析,而是从个人生活经历出发,回答说:文中父亲后面说的两句话让他想到每个周日下午返校时妈妈的叮嘱,让人感到啰嗦,其实那是爱的表现,让人感动。应该说这位学生的个体生活经历决定了他这样的感受角度,只要再联系课文内容稍作分析就可算是一个完整的答案。可是这位学生在回答时毫无自信可言。我想如果不是之前的鼓励;如果是考试的试题,他可能已经放弃回答了。紧接着,我让其他同学对文中父亲说的两句话的用意及蕴含的情感作了分析。然后再让他完整的表述一遍。他能将现实生活和文中的情景结合起来流畅的回答,体会了一回成功的喜悦。
4.及时总结,因材施教。教师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随意设计几个问题信马由缰地任由学生畅谈个人的感悟和理解。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作记录和总结,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教师在每堂课上完后对学生的回答或表述在教案中相应的问题设计处作简单的记录,一段时间后作出总结。第二,教师要找出平常试卷或练习中考查理解和感悟的主观性题目,区分出哪些要立足文本,哪些应脱离文本,哪些可联系文本也可抛开文本。通常情况下,本应立足文本的回答却撇开文本可看出学生理性分析习惯多一点;本应脱离文本的回答却囿于文本是因为学生感性领悟多一点。如教完《犟龟》这课后,我让学生把这篇童话的阅读感悟写出来,没有限定格式和文体,要求用尽可能大的篇幅完成。有的从课文内容分析乌龟的可敬,有的抛掉课文内容大谈坚强就是胜利的道理;有的运用逆向思维提出“放弃也是一种美”的观点。我根据收上来的作业将学生分为两组:感性领悟型一组,引导欣赏文中的词句和精美的细节,要求学生对文中感悟或理解最深的一点进行联想和想象;理性分析型一组,引导用文中的技巧作文,要求用文章的主题进行再创作。教师正是在及时总结中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为以后在阅读指导中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找到依据。